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孤城壹梦 » 第八章:人物介绍

第八章:人物介绍

    赵颢,男,汉族,字仲明,初名仲糺,宋英宗赵曙次子,宋神宗赵顼同母弟,母宣仁圣烈皇后高氏。谥曰荣。初封安乐郡公,进祁国公,再进东阳郡王。神宗即位后,进封昌王。后相继改封岐王、雍王、扬王、冀王、楚王、燕王、吴王。

    赵颜,宋英宗赵曙第三子,宋神宗赵顼同母弟,母为宣仁圣烈皇后高氏。赵颜很早去世,没有留下子嗣。

    赵頵(1056年―1088年),男,汉族,初名赵仲恪[1],宋英宗赵曙第四子,宋神宗赵顼同母弟,母为宣仁圣烈皇后高氏。初封大宁郡公,进封鄮国公、乐安郡王、嘉王。历任武胜、山南西、保信、保静、武昌、武安、武宁、镇海、成德、荆南十节度使,后徙封曹王、荆王,官至太尉。元祐三年(1088年)七月去世,终年三十二岁,追赠太师、尚书令、荆徐二州牧、魏王,谥号端献。宋徽宗时,改封为益王。

    德宁公主(1050年—1085年),史称魏楚国惠和大长公主。宋英宗赵曙长女,生母高皇后。

    嘉祐八年五月庚戌(1063年6月8日),封德宁公主。

    治平三年(1066年)五月,进封徐国公主,下嫁左卫将军王师约。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进封陈国长公主。宋朝公主见舅姑之礼始于此公主。

    公主逝世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追封燕国大长公主,谥“惠和”。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追封秦国大长公主。徽宗追封为魏国大长公主,大观三年(1109年),加追封韩、魏国大长公主,后改封魏、楚国大长公主。政和四年(1114年)三月,改封惠和大长帝姬。

    宝安公主赵氏(1051年—1080年6月7日),史称魏国贤惠大长公主。宋英宗第二女,母为宣仁圣烈皇后。公主爱读古文,喜欢书札,救济驸马亲属,内外称好。

    嘉祐八年五月庚戌(1063年6月8日),封宝安公主。[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进封舒国长公主,熙宁二年(1069年)七月,改封蜀国长公主,下嫁左卫将军王诜。

    元丰三年五月己卯(1080年6月7日)去世,时年三十岁,追封越国长公主,谥曰“贤惠”。

    元祐元年(1086年)十一月,追封为越国大长公主。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追封秦国大长公主。政和元年(1111年)三月,追封荆国大长公主。政和二年(1112年)闰四月,追封为魏国大长公主。政和四年(1114年)三月,改追封为贤惠大长帝姬。政和五年(1115年)正月,改封明惠大长帝姬。

    寿康公主(1052年—1123年),宋英宗第三女,生母宣仁圣烈皇后。

    嘉祐八年五月庚戌(1063年6月8日),封寿康公主。

    治平四年(1067年)五月,进封祁国长公主;熙宁三年(1070年)四月,改封卫国长公主,同年五月,下嫁左卫将军张敦礼。

    元丰八年(1085年)四月,进封冀国大长公主;绍圣二年(1095年)十月,改封秦国大长公主;元符三年(1100年)二月,改封越国大长公主。

    大观元年(1107年)正月,改封楚国大长公主;同年二月三日(1107年2月27日),改封魏国大长公主;大观三年(1109年)七月,进封韩、魏国大长公主。

    政和三年(1113年)闰四月,改封贤德懿行大长帝姬。

    宣和五年(1123年)三月去世。

    舒国公主赵氏(?—?),宋英宗赵曙第四女(最幼女),母为宣仁圣烈皇后。

    元符三年(1100年),追封为舒国大长公主。

    舒国公主,宋英宗赵曙第四女,也是最幼女,生母为宣仁圣烈皇后。

    仁宗朝,封为德安郡主,下嫁潮州许珏。赵曙登基为帝,德安郡主遂称公主,神宗朝时改称皇姑。至徽宗朝时重封前朝诸皇姬而追封为舒国大长公主,时公主已逝潮州,驸马许珏谪戍儋州未返,因而宋史载“舒国公主早薨”,而后误为幼年早薨。

    宋哲宗赵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105]),原名赵佣,宋朝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赵顼第六子,母亲为钦成皇后朱氏。

    赵煦早年历封均国公、延安郡王。元丰八年(1085年),被立为太子,同年即位,年仅十岁,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临朝听政[2]。高氏起用司马光等,恢复旧法,史称“元祐更化”。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赵煦开始亲政。赵煦亲政后,下令绍述并实施元丰新法,罢旧党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新党执政后,逐步恢复免役、青苗、市易等新法。后来新党内部分裂,使新法大受影响,党争愈演愈烈。在军事上重启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区,并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臣服。

    元符三年(1100年),赵煦病逝,年仅二十五岁,在位十五年。累谥为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庙号哲宗,葬于永泰陵。

    赵佖(1082年-1106年),宋神宗赵顼第九子,宋哲宗赵煦异母弟,母为武贤妃。宋哲宗死后无子,赵佖在兄弟中年龄最长,本应由他继承皇位,但赵佖是个盲人,所以没能继承皇位。1106年去世,年仅24岁。

    宋徽宗赵佶(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号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在位),书画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赵佶为帝,次年改年号“建中靖国”。

    宋徽宗即位之后启用新法,但是宋徽宗重用的蔡京等打着绍述新法的旗号,无恶不作,政治形势一落千丈。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采办“花石纲”,在汴京修建“艮岳”。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1]并经常请道士看相算。重和元年(1118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职八等。宣和三年(1121年),令三京置女道录、副道录各一员,始立道学制度。在宋徽宗集团的腐朽统治下,内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先后爆发,北宋统治危机四伏。但是宋徽宗在艺术上的造诣极高。宋徽宗对绘画的爱好十分真挚,他利用皇权推动绘画,使宋代的绘画艺术有了空前发展。[2]他还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型皇帝。

    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兵临城下,受李纲之言,禅让给太子赵桓,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与钦宗赵桓被金人掳去。金天会十三年(1135年)死于五国城,时年54岁。[3]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三月,棺椁被迎回南宋,葬于绍兴永佑陵。

    燕王赵俣(1083年-1127年),皇帝宋神宗赵顼的十二子,生母林贤妃。燕王赵俣(1083年-1127年),皇帝宋神宗赵顼的十二子,生母林贤妃。宋朝第六代皇帝宋神宗赵顼的十二子,生母林贤妃,元丰六年(1083年)九月生。七年(1084年)八月赐名,授检校太尉、定武军节度使,封成国公。

    宋哲宗即位,加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咸宁郡王。绍圣五年(1098年)三月出阁,改河阳三城、雄武等军,进封莘王。元符二年(1099年)三月,改武宁、镇宁等军,迁守司空。

    三年(1100年),徽宗即位,改河东、奉宁等军,迁守太保、太原尹,进封卫王。九月,改护国、山南西道等军,河中、兴元尹。崇宁二年(1103年)五月,改镇海、泰宁等军,青州、兖州牧。大观元年(1107年)正月,改淮南、安武军,扬州、冀州牧,进封魏王。二年(1108年)正月,改永兴、成德等军,迁守太尉,雍州、真定牧,进封燕王。政和三年(1113年)正月,迁太傅。

    宋徽宗在金兵南下后让位给太子宋钦宗赵桓,靖康元年(1126年)三月,改河东、剑南西川,迁太师,太原、成都牧。二年(1127年),太上皇赵佶被金朝虏到青城,父老道遇赵俣、赵偲二王,哭着说:“愿与王俱死。”徐秉哲捕拿为首的父老,将其杀,派兵卫送二王到金营,金兵北掳至庆源境上,四月十六,赵俣饿死,越王赵偲至韩州也去世。

    赵似(1083年-1106年),宋神宗赵顼第十三子,宋哲宗赵煦同母弟,母亲为钦成皇后朱氏。宋朝第六代皇帝宋神宗赵顼的十三子,生母朱德妃(追尊钦成皇后朱氏),宋哲宗的同母弟弟。元丰六年(1083年)十二月生。七年(1084年)十二月,赐名赵似,授检校太尉、集庆军节度使,封和国公。

    宋哲宗即位,加开府仪同三司,进封普宁郡王。绍圣五年(1098年)三月出阁,改横海、镇海等军,进封简王。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崩,向太后议立新君。赵似作为哲宗的母弟,得到宰相章惇的推荐。太后不满哲宗的母弟再继承皇位,会进一步提升其母朱氏的地位,说:“均是神宗子,何必然。”乃立端王赵佶。

    宋徽宗即位,改赵似武昌、武成军,迁守司徒,进封蔡王。八月,改保平、镇安等军,迁太保。九月,改凤翔、雄武等军,凤翔尹。蔡王府史有不满之言,似上表待罪。左司江谏江公望上疏,宋徽宗没有追究赵似。崇宁二年(1103年)五月,改荆南、武宁等军,荆州、徐州牧。五年(1106年)三月薨逝,辍朝七日,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冀州牧,追封韩王。及葬,四临其丧,仍御书御制挽词二首赐之。大观元年(1107年)正月,追封楚王,谥荣宪。子赵有恭,定国军节度使、永宁郡王。

    赵偲(1085年-1129年),宋朝皇子、封越王。宋神宗赵顼的十四子(遗腹子),生母林贤妃。元丰八年(1085年)八月生。元祐元年(1086年)八月赐名,授检校太尉、武成军节度使,封祈国公。八年(1093年)五月,加开府仪同三司。绍圣五年(1098年)三月,改武安军,进封永宁郡王。元符二年(1099年)二月出阁。五月,改镇安、集庆等军,进封睦王。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改清海、镇海等军,迁守司徒,进封定王。九月,改武宁、武胜等军。

    崇宁元年(1102年)三月,改成德、定武等军,迁守太保、真定尹。二年(1103年)五月,改淮南、永兴等军,扬州、雍州牧。大观元年(1107年)正月,改荆南、泰宁等军,荆州、兖州牧,进封邓王。三年(1109年)正月,改凤翔、山南西道,迁守太尉,凤翔、兴元牧,进封越王。政和三年(1113年)正月,迁太傅。

    靖康元年(1126年)三月,改永兴、成德等军,迁太师,雍州、真定牧。二年(1127年),太上皇赵佶被金朝虏到青城,父老道遇赵俣、赵偲二王,哭着说:“愿与王俱死。”徐秉哲捕拿为首的父老,将其杀,派兵卫送二王到金营,金兵北掳至庆源境上,赵俣饿死,越王赵偲至韩州,建炎三年(1129年,金天会七年)八月,赵偲去世。

    南宋绍兴初年,有个叫崔绍祖的人到寿春府,自称越王次子,受太上皇蜡诏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兴师恢复江山。镇抚使赵霖上报皇帝。宋高宗将他召赴行在,事情败露,送台狱伏罪,在越州被弃市。

    清代董鄂氏出身的尚书铁保自称赵偲后裔。

    延禧公主,宋神宗嫡长女,母向皇后。熙宁元年三月,封延禧公主。元丰元年二月薨,时年十二,追封燕国公主。元符三年三月,追封周国长公主,赐谥淑怀。政和四年十二月,改封淑怀长帝姬延禧公主,宋神宗爱女,母钦圣宪肃皇后。治平四年三月,出生于坤宁殿。延禧公主生而机警聪明,自幼习惯嗜好宛如成人。

    元丰元年薨,时年十二。宋神宗辍朝五日,与向皇后亲自为爱女送葬,群臣三奉慰。神宗下诏为公主修影堂屋十间。[2]哲宗朝,向皇后为延禧公主建慈云寺。

    宝庆公主(?-1072),史称楚国长公主,北宋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赵顼第二女。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封宝庆公主。熙宁五年(1072年)七月薨,追封吴国公主。元符三年三月,追封楚国长公主。政和四年十二月,改封贤恪长帝姬。

    唐国长公主,宋神宗第三女也,始封淑寿公主,嫁给宰相韩琦之子韩嘉彦。初,帝念韩琦功德,欲与为婚姻,故宋哲宗缘先帝,以主降琦之子嘉彦。

    历封温、曹、冀、雍、越、燕六国。政和元年薨,追封唐国长公主。

    康国长公主赵氏(1079年-1108年),后称潭国贤孝长公主。北宋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赵顼第四女,生母为宋贵妃。元丰八年四月封康国长公主。绍圣四年二月,改封定国长公主。绍圣四年闰二月,下嫁左卫将军王遇。元符三年二月,改封韩国长公主。崇宁二年五月,进封鲁国长公主。大观元年正月,改陈国长公主。大观二年二月,改郓国长公主。大观二年(1108年)六月薨,追封潭国长公主,谥号“贤孝”。政和四年十二月,改封贤孝长帝姬。

    郓国公主,赵顼五女公元1085年二月薨,年才七岁,母钦成皇后朱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