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混在晚唐当神棍 » 七、小太宗

七、小太宗

    询问几句后,李炎说起另外的话题,“自从翻阅了这天书后,朕就一直对光王日后在。。。在朕大行后继位为天子,百思不解。这天书中,说是光王善于藏拙,宦官以为他不慧而好控制,因此立他为帝,可是朕的几个儿子年幼,岂不是更好控制?况且我李唐开国以来,从没有过立皇太叔的先例,神策军拥立,也需遵循陈例,所以光王应该是和宦官早有勾结,并且觊觎天子之位久矣。”

    “陛下所言甚是,”张晃明白,这才是李炎召见自己的真正原因,便顺着说道,“光王,也就是旧唐书所谓的唐宣宗,史书对他的这番记录,确实在后世受到了不小的质疑,光王即位后,娶仇士良的养女为妃,仇士良的几位养子,也都得到重用,宣宗能够上位,必然是得到了仇氏家族的鼎力相助。”

    但张晃所说的这些,早已被宣宗在史料中篡改,历史学家们通过后世出土的碑文,才窥探各种玄妙。而李炎能看透这层,自然是天资聪颖,也熟谙宫廷的游戏规则。对于老李家来说,阴谋是最基本的特质。

    李炎皱眉道,“话虽如此,光王毕竟是宗室的旁枝,如果要谋夺如此大位,需要在朕的身边布置耳目,才有可能成功。这内廷协助他的,到底是何人?”张晃想了想,回道,“这个史书中确实没有记载,除了光王的阿母光王太妃之外,后世根据一些材料,只能猜测出是后宫和陛下身边的中人,有人在陛下病重时投靠了光王。”

    推理到此戛然而止,在没有确定仇士良和光王的关系之前,李炎也不好对光王轻举妄动,于是转而安慰张晃,“朕已经吩咐金吾卫捉拿凶手,想必过几天,这事就会有个结果。不论是杨贤妃还是两枢密,都好看看仇士良的态度和应对。”

    张晃见李炎说到此,又向李炎叙述了刚刚见到马元贽,以及鼓励他追捕凶手的事情。

    李炎听完,脸上难得露出了笑容,“对付这些家奴,你倒是有办法。”但又说道,“这马元贽是故左神策军中尉马存亮养子,和仇士良同出左神策,马家和仇家关系匪浅。而且朕观天书所载,马元贽在日后光王夺位后的遭遇,似乎也是拥立光王的重要成员,怕是不可重用。”

    张晃道,“陛下,马元贽的行为举止,显然是个热衷于名利之徒,日后拥立光王,想必也是利益熏心所致,但这样的人,也好利用。如是是能用名利收买的人,反而是最好对付的。如今他既然向我示好,也就是向陛下示好,虽然他现在不敢和仇士良翻脸,但今天埋下这颗种子,日后就有可能成为扳倒仇士良的助力。”

    “陛下,”田桥从门外探进半个身子,“太常寺来人,说大敛就快开始了,请陛下移驾。”

    “让他们再等一会儿。”李炎的神色并不着急。

    田桥再次走到门外。张晃犹豫了一会儿,鼓起勇气向李炎行了个礼,说道,“张晃斗胆,向陛下求一个宫人。”

    “是谁?”李炎颇为好奇地看着张晃。

    “是仙韶院的一位乐官,名叫无双。”

    “是救你性命的那个宫女吧,田桥和朕说了,朕答应你便是。但是你要知道,仙韶院如今,可是一个风口浪尖的地方。”

    张晃大惑不解,“敢问陛下,这又是从何说起?”

    “皇兄的遗诏中,有一条特意提到,仙韶乐官,放归本司,在大唐过往的大行皇帝遗诏中,从未有细致地安排一个无关紧要的宫内机构的。至于这遗诏嘛。”

    见李炎迟疑了一会儿,张晃自然知道,这文宗的遗诏是百分百的矫诏,贯彻的是仇士良等神策军宦官的意愿,但既然这诏书拥立了李炎,自然就不可能是矫诏了。

    顿了一会儿,见张晃知意,李炎接着说道,“这仙韶院是皇兄特设的机构,皇兄喜欢乐理,设置仙韶院本就顺理成章,但李训郑注之徒被诛灭后,神策军跋扈,这仙韶院对皇兄,就不只是一个单纯宠幸伶人的地方了。”

    张晃恍然大悟,再次俯首,感谢李炎。

    李炎突然叹了口气,“你可知道,仇士良正在这几天,捕杀仙韶院的近侍和宫人。”张晃默然。

    李炎继续说道,“朕看这天书记载,仇士良会在三年后致仕。要是在过去,这三年朕可以等,但有了这天书的指引,朕不想等这三年了。你可有什么法子?”

    张晃为难地说道,“这个,仇士良经营多年,内外朝关系盘根错节,急于求成,恐怕也不好。”李炎像是看穿了张晃的心思一般,笑着说,“你肯定有办法的,有什么顾虑,说好了。”

    张晃挠了挠头,说道,“办法确实有一些,但这些都是纸上谈兵,也不知道贸然改变历史,会不会有无法掌控的意外事件发生。”

    “这个你不用担心,朕会和朝臣讨论,而且凡事但求稳妥,那这个天子也不用做了。”

    “行,那我就姑妄言之,陛下也姑妄听之。在我看来,当今的破局之道,无非是两句话,一个叫韬光养晦,一个叫另起炉灶。”

    “陛下,宰冢杨嗣复遣人来,催促陛下参加大敛。”正说道紧要处,田桥又在门外露出半张脸。看来李炎确实耽误久了,连杨嗣复也要派人来催促。

    “朕与先生正商议要事,你要他再等等。”李炎被打断后,颇为不耐烦地回道。

    田桥面露难色,转到门外也应付杨嗣复的使者。

    “韬光养晦倒不必说,这个另起炉灶怎么解释?”李炎继续问道。

    “如今陛下的问题,是因为只当了两天的皇太弟,在朝中没有自己的班底,在原本的历史上,李德裕回朝,仇士良致仕,陛下在内外两朝都有了助力,因此才会有日后的会昌中兴。”

    当张晃提到会昌中兴四字时,李炎脸上露出神往之色。

    “但这也不过是在大唐这栋破房子里,修修补补而已。”见李炎在兴头上,但张晃也不得不泼盆冷水。

    “我大唐是栋破房子,这到新鲜。”李炎收起了刚涌起一点得意,坐直了身子,看着张晃。

    张晃知道聊到题眼了,便放慢语速,字斟句酌地说着,“大唐自高祖和太宗开国,到玄宗到达鼎盛,之后经安史之乱,西北失土,外有吐蕃、回鹘与南诏环伺,内则藩镇林立,征伐不休,虽有宪宗中兴之举,但如今的局势,早已无法与贞观与开元年间相比。”

    李炎点点头,赞同道,“河朔三镇,形同独立,河湟故地,也一直在吐蕃之手,我皇兄当政这几年,确实算不得鼎盛。”

    张晃接过话头,“但这问题的关键,既不在于河朔,也不在吐蕃,大唐的心腹大患,实则在这长安城,在这大明宫!”

    李炎挑了挑眉,“这又如何说起?”

    “先说军事,自从德宗经历藩镇之乱后,便决定以宦官典军,并以神策军来威慑藩镇。但是自宪宗之后,神策军就已经腐败,西北边镇,还有一战之力,但京畿的神策军,已经基本上成为宦官把持朝政的工具了。宦官虽然是家奴,没有造反的野心,但他们同样没有治军的能力。”

    “可是整治神策军,同样困难。我皇兄就因为这事处置不当,受家奴所制。穆宗当年在长安分割神策军,重建神威军,也因为神策军和宦官已为一体,被宰相劝止。”

    “神策军和宦官势力盘根错节,确实不易治理,所以才要另起炉灶,编练新军。”

    李炎听闻他的建议,面上反而是波澜不惊,“这另起炉灶,可就只有编练新军一途?”

    “陛下圣明,其一自然是编练新军,以内制神策军,外削藩镇,其二,则是在太和九年宦官诛杀朝臣,外朝锐气大挫之后,办报纸,兴学校,养士以制衡清流与门阀。”

    “养士。”李炎在嘴里咕哝着,给张晃这段话画了重点,“还有其三吗?”

    “其三,则是开源节流,为未来的军事行动作准备。”

    “这三策,为朕详细说说吧。”

    “陛下!陛下!”李炎话音未落,田桥又急冲冲地跑进来。

    李炎不满道,“朕不是说了,正和先生商议要事,怎么又来打扰!”

    “陛下赎罪,是仇中尉来催促甚急,要陛下参加大行皇帝的大敛。”

    “仇中尉催促的话,如此,容朕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