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庶子皇帝 » 第二十四章:大德曰生

第二十四章:大德曰生

    “殿下,国家正是需要用钱的地方,贸然开海,恐怕不妥。”金濂开口说道。

    海外倭寇肆意,出海又劳民伤财,为了彰显天朝上国的形象,外遣的船支修葺得无不恢宏,赏赐无不丰厚,尽管七下西洋交换回不少中原的稀罕物。

    可相比之下,海禁的好处,大于开海。因此,正统元年,皇帝便下令停止一切下西洋的官方贸易活动。而这个时期,葡萄牙人已发现了好望角,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

    朱祁钰可以理解金濂的忧虑。

    如今当务之急是抵御瓦剌南下。

    各地备倭军都悉数调回京城。

    西南又有苗兵。

    朝廷…实在是腾不出手,再开辟第三个战场抵御倭患了。

    在朱祁钰下首,右边分别是宫中的代表和王府众臣:金英、兴安、杨翥、仪铭。

    左边是内阁:陈循、苗衷、高谷、彭时、商辂。六部:胡濙、王直、金濂、于谦、张凤。

    坐到朱祁钰这个位置,有些话是不需要他亲自开口的,于是和先前商议好的一样,仪铭跳出来,解围道:

    “王爷所说的开海,是允许民间船支合法出海谋生。”

    “那臣对此倒是有不同的看法。”

    仪铭接着说道:“永乐年间,苏门答刺国的胡椒100斤卖银一两。”

    “三佛齐国,胡椒每斤卖1文。一两16钱,1000文。”

    “而转运到我国,每斤以10两甚至是20两的高价卖出。”

    “外邦尤爱中国的青瓷和纻丝绫绢,他们用黄金、铜钱、当地农作交换。暹罗、爪哇盛产水稻,有一稻两熟或三熟…苏门答剌多檀香木、苎麻、木棉,更有玉蜀黍…甘破蔗多鱼虾、紫檀、黑檀…”

    “我想请问各位站在百姓的角度思考,这海可不可开?时至今日,内库的胡椒可还没用完!”

    “不扰中国之民,而得外邦之助。”

    “这开海一事在臣看来,倒是可以一试。而朝廷从中收取关税,又不必大张旗鼓讨伐倭寇,两全其美。”

    仪铭不愧是帝师仪智的后人,虎父无犬子。朱祁钰有后世的见识,而仪铭弥补了他四书五经、引经据典的短板。

    笑了笑,朱祁钰开口道:“孤闻大德曰生,天地之间最大的德行叫做生养万物。开海,既可让百姓换回稻米、黄金,这不叫大德叫什么?”

    “再者,鼓励他们与十五个不征之国优先贸易往来,你们还怕大明的附属国能吃了大明的百姓不成。”

    说道最后,朱祁钰又换了语气,低声道:“更重要的是,想必诸位也意识到了大明宝钞的购买力不胜从前。”

    “宝钞是公器,大肆贬值的最后,是朝廷公信力的丧失,孤绝不能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

    “外邦多矿,以瓷器、丝绸换回,如此一来,朝廷就有足够的硬通货来维持宝钞的价值。”

    说到这个地步,众人还有什么反对的余地?于谦率先站出来响应,“利国利民之策,臣于谦无有不同。”

    “臣胡濙附议。”

    “臣陈循附议。”

    “臣附议……”

    六部和内阁都附议了,尽管金英有诸多不满,可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也不得不放下个人成见,对朱祁钰俯首。

    朱祁钰终于满意的笑了。

    君臣上下一心,才好办事啊。

    “既如此,就命钦天监择良日,大明日报开报之际,就是昭告天下开海之时。”

    “另外,由内阁起草诏书,告示我大明与十五个不征之国优先互通贸易之心,在各国境内必须提供保护,不得怠慢我民。”

    顿了顿,朱祁钰忽然叹了口气。

    众人面面相觑。

    仪铭发问:“王爷为何叹气?”

    朱祁钰苦恼,“孤有一个问题,困在心中百思不得其解。现在还请诸位饱学之臣替孤解惑。”

    胡濙摸了摸胡子,“王爷请讲。”

    朱祁钰语出惊人:“我高祖皇帝有鱼鳞册记载:洪武26年,全国土地8507623倾,怎么到我皇考宣宗皇帝时,全国土地只有4271619倾?”

    众人相视一眼,一切尽在不言中。

    果然,朱祁钰接着说道:

    “洪武年间全国5677万4561户。”

    “正统十三年全国5353万4498户。”

    “人口相差3240063户。”

    “然而,土地竟有4236004倾凭空消失不见了么!”

    殿内,只听得朱祁钰难以遏制的怒气在回荡。

    “国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户部尚书金濂咽了咽口水,心道今日出门没有看黄历么?怎么今日商讨的两件大事都跟他户部有关。

    金濂不得不站出来,“王爷明鉴,有一部分是因为天灾无情,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自然也就无人耕种了。”

    这话惹得朱祁钰微微侧身。

    “卿以廉能称著,贤声载道。”

    “如今,怎么只说一半话?”

    朱祁钰明知故问。

    金濂低着头,微一咬牙,再上前一步作赴死状,正要说话,忽然听得有人先他一步解围。

    “王爷,这其中原因不乏商贾借举人之名,行田地免赋免粮之实。”

    “国家可征收赋税的土地变成不可征收的,自然也就消失了。”

    “百姓如遇灾年,土地歉收,只好卖田典妻食子,成为佃户,甚至流民乞丐,再者……叛乱!”

    说话的人是于谦。

    他还真是敢说啊,陈循感到眉头突突跳动,一阵头大。举人免税是太祖定下的规矩,是千百年来默行的铁规。

    可现在却有人将大家都这么做的事捅出来了,那就是捅破了天。

    于谦是孤臣。

    太敢直言,不知要得罪多少人。

    朱祁钰看了众人一眼,和煦的笑道:

    “于先生说的有道理。”

    “可举人免税是我高祖皇帝订下的规矩,孤身为他的后人不可随意更改。”

    于谦正要说话,却被朱祁钰压住,众人有些摸不到路数。

    他这是要干什么?

    这事不就是他牵的头。

    于谦这话岂不随了他的意?

    “我朝待官员,确实苛刻。难怪这些举人愿意护着商贾的田地,收受好处,你我凡胎肉体,哪有不吃饭的道理?”

    体贴人心,还真是贤王。

    胡濙闭着眼睛假寐。他知道,郕王要退而求其次,说他的条件了。

    “所以,这次开海再加一条附言。凡是有向朝廷捐出余田者,可在国内开厂招工,皆入工会、商会,厂家付工人最低工资,必须签署合同,工资内分出部分缴纳保险给户部。”

    “开厂招工?”金英皱着眉头。

    兴安揣着手。

    仪铭、苗衷、高谷、彭时、商辂、王直、张凤盯着朱祁钰。

    杨翥在发神。

    于谦摸着胡须。

    胡濙睁开了眼睛。

    金濂只听到缴纳和户部。

    陈循低着头,看到黑面的靴子。

    朱祁钰接着说道:“而朝廷则适当给予一些好处,例如该厂所加工生产出来的商品优先由朝廷驿站优惠运费,运输至十五个不征之国进行售卖。”

    “售卖地点,届时则由礼部会同各国进行商榷。”

    这点倒是好理解,就是翻版的皇商。

    说完,朱祁钰喝了口茶水,道:“如此,等后面重新丈量土地时,想必商贾、举人的反抗也会轻些。”

    这是他留给地主的最后的机会。

    “另外,开设大明学院,开放驿站等事也要通过大明日报告示天下。日报每份售卖20文,所有藩王及世子必须支持朝廷,以年订购,付以7300文/年。这点钱,孤相信他们还是出得起的。”

    “官场上有报条告之升迁等事宜。”

    “而报纸则是由翰林院撰写,收录各部政令,各国风情,付费广告,文章实事。而报纸发行,则要经过礼部审核后实名登记方可发行。”

    于谦:“倒是可解燃眉之忧了。”

    士农工商,读书人中少有善于理财的,胡濙撑着拐杖,“想必殿下口中这些事情,都是齐二公子所说的吧?”

    “这齐二商气太重,殿下还是需要多留意一下。”

    朱祁钰笑道:“胡先生说的是。”

    “这些细节就由你们恰商后拟了折子就是。孤最近读《朱子》有许多不懂的地方,下朝后,孤还要到胡先生府中叨扰。”

    对于朱祁钰示好,胡濙不见任何反应,要是平时,他定会高兴,只是现在看来,这示好是带有目的,并不纯粹。

    这让胡濙只是微微颔首,平淡的说道:“宣宗章皇帝倒是多与臣工亲善,颇有佳名。”

    郕王即将成为这个庞大帝国的主人,不能让商人带坏了,胡濙暗下主意,他要拨乱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