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南货店 » 生活在别处(一)

生活在别处(一)

    顾横川读书读到初三,父母被一辆失控的货车撞倒,送到医院已经断了气。料理完丧事,来不及喘口气,就赶着去中考,浑浑噩噩进场离场,毫无意外落榜了。

    在这之后,顾横川捡了五年垃圾,走街串巷,靠双手养活自己。

    屋漏偏逢连夜雨,顾横川住的公房面临拆迁,单位派人来通知他,按规定,公房拆迁不予补偿,由国家收回,他可以获得一笔安置费,须尽快搬出去。

    连着几天,顾横川在街头看租房广告,偶遇初中时的物理老师章泉德。章泉德现在是泗水中学的副校长,分管后勤和基建,得知学生的遭遇,动了恻隐之心,主动伸手帮了他一把,把顾横川招进学校,找个地方让他住下。

    顾横川归总务处管。

    总务处主任姓付,他不喜欢别人叫他付主任,在泗水中学,要么直接叫他的名字“国华”,要么掐掉姓,尊称一声“主任”。

    付主任管基建维修,手下有两个副主任,一人姓刘,管食堂宿舍场馆设施,一人姓邓,管安全卫生水电绿化。邓副主任是新提拔的,不苟言笑,手下人头济济,两个电工,一个木工,一个花匠,五六个保安,七八个保洁。刘副主任是付主任的人,十几年喝酒打牌的交情,彼此知根知底,信得过。

    顾横川来得晚,岗位都填差不多了,因为是章校长安插的人,倒也不能怠慢,付主任琢磨了一阵,把他交给刘副主任,关照安排个轻松的活。刘副主任心领神会,跟电工打个招呼,把教学楼、实验楼、大礼堂、图书馆、体育馆的钥匙交给他,负责日常开门关门。

    早上6点拎着钥匙走一圈,打开教室前后门,顺便开窗透气,晚上9点再走一圈,确认学生已经熄灯离开,门窗关好。实验楼、大礼堂、图书馆、体育馆不用他管,钥匙备一套,万一人走开了临时要用,就找他来开门。

    开门关门活不重,从早到晚时间是绊死的,顾横川要随时待命,不能离岗。

    顾横川不是八面玲珑的人,但知道人要有礼数,懂规矩,他拎着大大小小的钥匙,到校长室找到章泉德,再次表示感谢。章泉德正好有空,跟他攀谈了几句,有人找,顾横川顺势告辞。

    他在校园里转了转,认认路,熟悉一下场馆,心中大体有数,然后回到自己的小窝,守着电话等候召唤。

    顾横川住在图书馆的楼梯间。

    那个年代盖的建筑,不考虑空间利用率,楼梯带拐弯,又宽又高,下面多出蛮像样一间屋,站直了碰不到头,伸手能摸到顶,勉强摆下一张单人床,一套办公桌椅。最妙的是外墙有窗,正对池塘,有风景可看,白天采光也不错,勉强算半个“明间”。

    楼梯间没人看得上,原本堆放过期书报杂志,总务处清理一空,该卖得卖,该添的添,打扫干净后,电工拉线装了一部老式拨盘电话,铃声嘎嘎的,有点哑。

    有床,有桌,有椅,可以睡觉看书,足够了。

    民以食为天,解决一日三餐是头等大事。泗水中学有自己的食堂,教师员工领饭票,补贴一顿早饭,一顿午饭,按月发放,过期作废。顾横川也领到一叠,用橡皮筋捆成十字扣,紧绑绑抽不出来。

    这是手艺活,顾横川私下里练了很久,绷断好几根橡皮筋,解开了就捆不上。

    有了饭票,顺理成章就在食堂解决吃饭问题。早饭是粥和包子,干稀搭配,就咸菜萝卜干,量大管饱。长这么大,顾横川还是第一次知道包子和馒头的差别,有馅的叫包子,没馅的叫馒头。他随父母,泗水方言里只有馒头没有包子,肉馒头菜馒头实心馒头,从小叫到大。

    午饭自己蒸。

    食堂的米不好,陈米,有沙子,干硬干硬的,顾横川吃惯了软饭,决定自己蒸饭吃,还能省点饭票。应家长要求,学校提供蒸饭蒸菜的便利,很多走读生都自带饭菜,尤其是冬天,谁都想吃口热乎的,食堂的饭菜不保温,排队吃到嘴早就凉了。

    一大早开完教室门,顾横川拿一个铝饭盒淘米加水,盖紧盒盖,放在锅炉房前的大蒸箱里。生米蒸饭很有讲究,水少夹生,水多烂糊,要试几回才有数。饭盒上用油漆做个记号,找起来方便。有人写姓,有人写名,有人画个圈,打个叉,都有。顾横川觉得有趣,干脆画了个圈圈叉叉,独此一份。

    中午到了饭点,热腾腾的蒸箱搬出来,搁在食堂门口,一箱饭,一箱菜,烟雾缭绕,学生一窝蜂,手忙脚乱找自己的饭盒。顾横川总是定定心心,下课铃响前,他就买好菜,拿了自己的饭盒,一边吃一边看学生吵吵嚷嚷,像潮水一样涌进食堂,心里感叹年轻真好!

    他年纪并不大,心态却有些老气横秋。

    食堂只供应住宿生晚饭,时间短,品种跟早饭差不多,没什么挑选余地。顾横川不挑剔,饭票省着点,到月底正好用完。

    入住的时候是秋天,九月份蚊子还很多,楼梯间不透气,闷热难捱,顾横川没有麻烦人,自己买了蚊香、花露水、电风扇,凑活个把月,天气渐渐凉爽,就睡得踏实了。冬天没有问题,年轻人火力壮,盖两条被子足够御寒,一点都不冷。

    不知不觉,顾横川在泗水中学住了几个月,上上下下也知道图书馆的楼梯间多了这么个校工,一早一晚拎着钥匙走在校园里,性情看上去很沉稳,不像个年轻人。总务处付主任对他很满意,他不到处乱窜,工作时间都守在电话旁,随叫随到。年轻人耐得住性子,并不多见,他有点好奇,特地去图书馆看他平时做什么,来到楼梯间,门敞开着,顾横川正襟危坐在看书,全神贯注,没有留意到他。

    付主任点点头,觉得为他准备一套办公桌椅很值得。

    近水楼台先得月,图书馆贺馆长年纪大了,经常找顾横川帮忙,新华书店送书来,拆个包搬个书什么的,干点体力活。顾横川从不推辞,换上工作服,戴上棉纱手套,三下五除二就做完了,力气大,手脚利索。贺馆长留意到他不耽搁正事,电话铃响就放下手头的活,打个招呼走开一会,拎了钥匙先去开门,轻重缓急分得很清楚。他觉得这个小伙子不错,遇到付主任着实夸了几句,跟他打个商量,马上就到寒假了,图书馆要分下学期的教材,缺人手,想把顾横川借过去用。

    付主任想了想答应下来,他跟刘副主任打个招呼,让顾横川把钥匙还给电工,不再负责开门关门,今后跟着胡馆长做事。

    泗水中学初高中几千号学生,新学期按班级领教材,是个不大不小的麻烦事。以往胡馆长找学生帮忙,用得不顺手,不会做事是一方面,最让人看不惯嘻嘻哈哈,敷衍了事,事后还要给他们擦屁股,所以这一次他大胆启用新人,把分书的活交给顾横川。

    顾横川问清细节,当天晚上拟了个计划,送来的教材临时堆放在哪里,在哪里分书,怎么领,怎么退,怎么补,请胡馆长把关看过,没什么问题,才着手实施。

    他先请胡馆长跟总务处打个招呼,然后开个清单,领了一辆小拖车,十双棉纱手套,三把剪刀,二十捆扎绳,五支记号笔,六十个桌牌,收起备用,然后把教材清单按班级提前复印好,到教学处确认各班选科和人数,不用很精确,到时候多退少补。

    做好准备工作,顾横川开始接收教材。新华书店一次运来一卡车,几个年级的教材混在一起,卸货时乱丢,堆成乱糟糟的小山,扬长而去。

    磨刀不误砍柴工,顾横川总是第一时间拆包清点,用扎绳绑好,塞张巴掌大的纸,写上班级和人数,堆在阅览室的桌上,一桌四个班级,摆上桌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拆下的牛皮纸和打包带,顾横川问过胡馆长,可以当废品卖,卖几个小钱给他当饭贴,不用入账。

    寒假的教材不多,工作量也不大,胡馆长这次是投石问路。他冷眼旁观,顾横川做事有条不紊,事事想在前面,手脚也麻利,新华书店运来一车教材,两三天工夫就全部分到位,不留手尾。胡馆长放下心来,觉得自己没有看错人,把这件事全部交托给顾横川,自个儿回去置办年货,准备过年了。

    教职工都放假了,校园里空荡荡的,除了传达室和值班室,只有图书馆还每天开门。

    顾横川一个人住在楼梯间,干完手头的活,定定心心喝茶看书,日子过得安逸清闲,有书作伴,也不觉得孤单。他在教师书库翻到一本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对照着书目一本本找,鲁迅,叶绍钧,冰心,凌叔华,许地山,郭沫若,郁达夫,茅盾,老舍,沈从文,张天翼,巴金,吴组缃,张爱玲,钱锤书,师陀,七七八八都有,不拘粗细,囫囵吞枣,消磨掉不少时间。

    唯一不方便的是,天寒地冻,食堂又不开火,三顿六水只能在外面解决,不是长久之计。

    顾横川到“百润发”买了一只电火锅,特地挑功率最小的那种,躲在楼梯间里煮方便面,煮咸泡饭,煮大杂烩,煮得热气腾腾,既省事又暖和。

    年三十那天晚上,顾横川听着窗外热闹的鞭炮声,喝了一瓶啤酒,看完钱锤书的《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人生大抵如此,对顾横川来说,这一切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