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朕的二十四监 » 三,延英定计

三,延英定计

    大事是吵不出结果的,还是找明白人合计合计靠谱点。

    延英殿内,去了平天冠的李瑶坐在绳床上,杨复恭依旧60度躬身,在一旁侍候。

    李瑶越看杨复恭越觉得顺眼了,现在他算明白,为何再英明的皇帝也离不开太监了,大臣可不会这么迁就自己。

    中书令裴度丶合川郡王李晟告礼后各自入座。

    李瑶也不多废话,诚恳请合川郡王李晟讲解当下关中丶西北军势。相比于隔着太行山的守户之犬,河北三镇,李瑶更关心的是当下朝廷的基本盘__关中。

    合川郡王李晟闻言后,这位敢当众揭了门下侍郎和御史中丞老底的悍将,却沉吟了起来,只是时不时的瞄了喵李瑶身后伺候着的杨复恭。

    神情古怪的李瑶,顺着李晟的目光看了看似乎头又低了些的杨复恭后,心中有所感悟,又回过头来对李晟皱着眉头,略带戏虐道:

    怎么了?堂堂合川郡王,还怕朕的家奴不成?”

    请将不如激将,李瑶倒是想看看合,李晟这位悍将,有没有裴度那么好的气量?!

    不出所料,李晟脸色确实有些难看,军功起家的郡王要是传出话来畏惧一介阉人,那老脸可就真丢尽了。

    只是,其中牵扯…,李晟也是有口难言,所幸一旁的裴度及时开口打了圆场:

    “启禀陛下,长安附近神策禁军,由左丶右军尉负责,合川郡王久在边陲,着实有些生疏,还望陛下体谅。”

    “左丶右中尉吗?”

    李瑶嘴里嘟囔了一句后,又对着李晟报抱以歉意:“朕失言了,合川郡王勿怪。”

    “臣不敢。”

    李瑶跳过了话头后,又真诚的问李晟:“李郡王,你是沙场老将,不知对我大唐现下军制可有何看法?

    换句话说,就是针对线下大唐军队的种种弊端,不知李郡王可有何良策?

    今日朕只想听真话,还请郡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说完,李瑶还颇为郑重的拱手拜了一礼。

    略显吃惊的李晟,看着虚心求教的少年天子,在一番思索后,没有闭目不言,而是怅然若失道伸出手指一一说道:

    “自丧乱以来,我大唐之军弊病丛生。

    其一,军权本贵专,然而现下朝廷兵权却是七零八散,神策军先分左右二军后,又分为12镇,多不过二万,少则数千,彼此各不相属,将领各怀心思,难以应对大战。

    边陲诸镇更是如此,西北边垂本就要常常应对吐蕃大军来犯,兼之羌人丶党项亦时常为乱,本应重兵出击。

    然而,神策军镇却大都环绕关中,西北诸藩镇兵力本就不多,又被一拆再拆,最强的凤翔镇镇,兵马亦不到两万,防守有余,根本应付不了大战,只能勉强自保。

    其二,军纪败坏,我大唐之初推行的是府兵制,大唐最多时全国有6500多兵府。府兵制下,朝廷只须保证士卒拥有土地,不服徭役,士卒则平时为农,闲时军训,战时为兵,自备盔甲武器为国效力。战后,将归于朝,兵归于府。

    彼时,士卒皆是家境殷实的良家子弟,稍加训练便是可用之兵,战时方需供给粮饷,士卒入伍从军,有功可得朝廷勋赏,以为晋身之阶。无功也可安然归家耕田糊口。

    自天宝年,朝廷无力保证府兵可得到足够士地,以致府卫崩坏,朝廷遂改建长征健儿长驻边疆。如此士卒多成游侠丶贫困之民,前者好勇斗狠,勇于私斗,却不服军纪,害群之马!

    后者,或是生计所困,入伍之前,长期忍饥挨饿,披不得重甲,开不了硬弓,战力羸弱不说,更兼一家老小家要靠着朝廷军饷过活,由此便只认得军饷,而不知廉耻。

    今日我大唐军队动辄挟刀要赏,对内对外多有败绩,根源便在于此。

    且长征健儿不仅盔甲武器皆由朝廷准备,无论是否有战,朝廷需每月发放粮购。士卒一入军旅,往往便是至死方休,长年不散。

    时日一久,往往是只知有将军,而不知有朝廷。安史之乱便是由此而来。”

    说完后,李晟已是口干舌燥,脸上却是轻松,只觉得胸中的郁垒消去了不少,作为一名仍有着武德的帝国将军,看着大唐的军队一天一天败坏到如此地步,李晟的心中,早已是感慨万千,但却只能压在心中,今日终于有了机会,自是不吐不快,着实痛快,总算一口气将自己多年积郁倾盆倒出。

    一旁的裴度虽然依旧风不动声色,但目光中却流露着赞许以及无奈。

    看出问题不是问题,解决问题才是麻烦!

    李瑶一边听着一边赞同的点了点头,心中大定,这位李郡王确实是个有能耐的,至少现在自己不用担心打仗的时候抓瞎了,于是决然起身,破天荒的低下了自己高贵的头颅,以师礼,对着正在喘气的李晟,郑重托付:

    “郡王所言,针砭时弊,那不知若朕将军国大事托于郡王,郡王可有能力扭转乾坤?”

    李晟当场就傻了,一双虎目瞪得如铜铃一般,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是真的!

    而风轻云淡的中裴度也终于是坐不住了,赶忙起身对着李瑶劝阻:“天子求治,此乃国家之幸,然而,然而军国之事岂可如此儿戏?任凭一时好恶,一时冲动?”

    裴度这回是真的有些慌了,生怕这位脑门一热的皇帝会捅出天大的窟窿。

    裴度并非嫉贤妒能之辈,对合川郡王李晟的能力也并不怀疑,但,但是大唐的国情实在太过特殊了。

    自开国以来,大唐的政局就不怎么结实,相比于后世宋明清不过是勾心斗角,挖坑陷害的蜗牛角上文字刀,大唐更喜欢掀起桌子重开局,动不动就会有人来个武力爆破!为此,别看大唐文武并重,崇尚军功,可是睁开眼好好看看!看看那些功勋卓著的老将,又有几个能得到善终?!

    郭子仪?连祖坟被太监刨了,都能忍得下的神龟大佬,明明用兵如神,手握重兵,名震天下,却还甘愿被皇帝呼来喝去当成狗一样的使唤,简直就是武将之耻!

    真的,大唐这是什么逆天的运气,才能抽到这种盖世名将?

    就这,大唐的皇帝们对郭子仪也是跟防贼一样,只要长安还没有沦陷,哪怕敌人都已经兵临长安了,就绝不肯让他接触兵权!

    而合川郡王李晟,这位极人臣的功勋老将,本来在朝廷中的定义就是潜在威胁,将他招回朝中,名义上是荣养,实际上就是架空。

    现在天子脑袋一发热,将军国大事都交给他,然后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整顿军队是好事,但要得罪多少人?

    光是神策军中就牵扯到多少人的利益?宫内的宦官,朝中的勋贵百官,长安的富户世家,以及天子的猜忌!

    饱经沧桑的裴度闭着眼都能想到,接下来会发生些什么事些:流言四起,

    合川郡王李晟生有异像,家中天降祥瑞。

    李晟收买人心,颇得将士之心,士卒多乐为其效死。

    李晟专横拔扈,独揽兵权,有不轨之心。…

    诸如此类,流言满天。

    宫内宫外,朝堂后宫,一同使劲,明枪暗箭,顷刻之间李晟就成为人人喊打的国贼独夫!

    而本来就是属性多疑的天子,只要一个怀疑,这位国朝柱石便会顷刻间粉身碎骨。

    到时,李晟或冤死长安,则使诸将与朝廷更加离心离德。

    或反或逃,一旦被野心家利用,到时弄不好就又要来一次长安收复战。

    至于天子能够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铁心维护?裴度看着眼前毛都没长齐的少年天子,以及回忆起这位少年天子之前,只能算是凑合的表现,实在是不敢有这个奢望。

    没法,这英明的皇帝,太少了。

    你瞅瞅史书,古往今来的皇帝加起来能凑上两个营,英明的,有十个吗?

    回过神来的李晟,也是赶忙行礼,推辞不受。

    说真的,皇帝如此大礼相待,托以军国重任,这位老将军的心里说不感动,那是假的。

    只是,李晟可不是热血上头就敢拿脑袋往火坑里冲的生瓜蛋。多少年的风风雨雨,早已算是官场老油条了,李晟深深的明白,像这种年轻的天子,做事往往只凭好恶,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很多事都是三分钟热度,还是别给自己找着麻烦了。

    甚至,连一直不敢发声的杨复恭,也赶忙上前,在李瑶身旁开口劝阻:

    “大家,此事关系重大,还望大家三思。”

    李瑶见三人竟然一同反对后,便只得苦笑着回了位置,摆手说道:“刚刚是朕一时冲动了,就此作罢。”

    闻言,另外三人总算是送了一口气,包括觉得略微可惜的李晟。

    接着,李瑶又话锋一转:“不过,如今我大唐的乱象也确实需要强力整顿。

    为此,朕决定就在武英殿,设军机处,由中书令与合川郡王二人与兵丶户丶工三部共押,再挑选精明强干之人,辅佐朕处理军务,不知二位爱卿意下如何?”

    合川郡王李晟与中书令裴度,两位朝廷大佬,相视一眼后,默契的共同应下了。

    他们两个以为,李瑶提出的这东西,说白了无非就是李世民曾经搞过的政事堂,而且也不太容易引人嫉妒,若皇帝口后不愿意,再撤了,倒也没什么。

    见状李瑶心中也算是松了口气,总算的达成了一个小目标。

    现在的他还没有与原主记忆完全融合,(其实原主的那点记忆也挺可怜)。但靠着上辈子的业余知识,以及今日朝堂上的众生百态,他清楚的知道,中书令名义上是三省六部的老大,实际上就是个空架子。

    想想看,中书令的任何决定都得先经过门下省,打一通嘴炮,然后才能交由尚书省执行。

    一旦门下省卡了脖子,他这个中书省就只能干瞪眼,甚至事后还得出来背锅,谁让你是老大!

    那个憋屈。

    至于李晟,请问,有哪一个真正的将军,是看着天下大乱却不想打仗,愿意坐冷板凳的?

    至于李瑶为什么敢确定裴度一定会被卡脖子,简单呀,看看他们的姓氏就明白了。

    姓裴,想都不用想,别问,肯定是河东闻喜裴氏。

    在朝上那两位,姓崔的,不是博陵崔,便是清河崔。

    姓郑的,不用想,荥阳郑。

    为什么?虽然唐朝有科举,但是有唐一代,真正的高官(武将除外),都是这些门阀世家子,(即使不是,也可以认认亲不是。)

    而这些世家,彼此之间有大致分为三大阵营,关陇门阀丶河北世家、江南士族。

    中书令裴度代表的乃是关陇门阀,门下侍郎郑凝与御史中丞崔秀代表河北世家。

    别扯什么友谊,世界大战的时候不都他们打得最狠。

    彼此之间的恩怨,都可以专门编部长篇巨著了。

    待到这两位领命兴冲冲地走后,李瑶一脸轻松的靠着背椅,歪着脑袋故作亲密的对身旁阴着脸的杨复恭笑道:

    “现在只有朕与你二人,想说什么现在可以说了。”

    杨复恭挂着略带尴尬的笑容道:“圣明无过大家,这神策军向来都是由左右中尉主管,大家要统一兵权,自是好的,只是是否要先给他们通个声气。否则,这奴婢恐怕会出事。”

    李瑶明白杨复恭在提醒自己,兵变!

    要说大唐的皇帝,当的还挺刺激的,前半档期是皇族兵变夺位,后半段是太监兵变立新帝。不过,让李瑶略感放心的是,据他所知,原历史上唐朝敢兵变的太监都是掌握在外面神策军的那几位,而这京城里的几位大诌可没这个本事翻天。

    李瑶没有回答他这话题,而是对大珰杨复恭说道:

    “朕交给你几件事,你即刻去办。

    第一,去民间搜罗那些落魄读书人,只要有一技之长便可,名声什么的朕不在乎,但必须要听话,朕要在皇宫中挑个僻静的地方办个学堂。”

    “学堂?”

    杨复恭摸不着头脑的重复了句。

    “对,再挑选一批机灵的太监,让他们拜师学艺。

    若是身强体壮的,也可以学兵法丶武艺,名字朕都想好了:内书堂。

    对外就就说朕担心皇子无心读书,所以想让皇宫多些书墨气。你先去张罗人,等过几天朕会给你一份章程,你按着办就好了。

    第二,你在长安城中应该有些眼线吧,把他们收罗收罗,加以训练,组成东厂,专门负责为朕查奸。

    至于章程吗?放心,过两日朕会给你一份,这两天你先找好骨干成员。

    朕要知道长安城里的一举一动,尤其是那些高官大将的府里有什么稀罕事。

    对了,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你去长安城中,再将那些游侠恶少也都给朕搜罗起来,记住两点要求,一要能打,二要消息灵通。

    能打的组成厂卫,消息灵通的做暗探。

    至于需要的钱财,尽管去内库中搬,记住不要辜负朕对你的期望。”

    李瑶一口气说完了自己庞大的计划后,觉得有些干渴,喝了口茶后,又补充了一句:“要是碰上刺头了,做的干净点,或者寻个罪名,总之朕只看结果,干好了,这些都由你管。”

    李瑶又对着神情颇为激动的杨复恭给了鼓励的眼神:好好干,朕看好你呦。

    “奴婢一定万死不辞,绝不让大家失望。”

    杨复恭跪在地上狠狠磕了几个响头,满心欢喜的离开了。从今日起,我大珰左枢密使杨复恭,就是长安的地下之王!谁再敢看不起杂家!看杂家不扒了你祖宗18代的底裤!

    望着杨复恭健步如飞的身影,李瑶不禁感慨:果然,权力是最好的春药,太监也不能例外。

    中晩唐的太监有四位贵,:

    左枢密使,现任杨复恭,负责辅助天子处理政务,另监领宫中禁卫。

    右枢密使,现任田令孜,主管天子内库,兼领内待省,统辖皇宫诸监。

    左军中尉,现任俱文珍,负责监督神策左军将领,兼军饷发放丶计功罚过等,基本等于掌握了军队财政命脉的加强版监军。

    右军中尉,现任崔忠唐,同上。

    其中左枢密使杨复恭与天子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因为别的,就因为他软实力最强,靠近权力中心,可以狐假虎威。

    但硬实力最弱,手上虽然有些禁卫军,然而大唐的禁卫军。啧啧啧,论战斗力也就只能当个战场气氛组,论关系往上数三代不是国公就是侯爷,甚至还能捞出几个公主亲王来。

    指望他们听太监的话?就是他们想听,杨复恭还不敢搭理呢?

    注意,一个阶级的强大,可不代表这个阶级中每个人都那么强大。

    所以,杨复恭的权势与禁卫军的关系不大,主要取决于天子:第一天子的强势与否;第二就是他与天子的亲密程度,能够影响天子到何等地步。

    为此,至少现在,杨复恭是李瑶的得力助手,两者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借杨复恭重新将长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李瑶可不想历史上的晚唐皇帝一般,就是个睁眼瞎,任由阿猫阿狗的,都敢来攻打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