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朕的二十四监 » 五,决心劳军

五,决心劳军

    大朝之后,李瑶刚刚处理了三件大事仍不消停,宣右枢密使田令孜觐见。

    很快,早就翘首待盼的田令孜便屁颠屁颠的进来了,作为这座皇宫中的实权人物,手握大多数太监宫人升迁乃至生死的大珰,田令孜对今天皇帝干了什么,见了什么人,那是门清。

    尤其在皇帝也压根没有任何遮掩的情况下,知道皇帝的一举一动,对他而言几乎就是探囊取物。

    所以,得知今天皇帝有了大动作,还是与内廷有关后,这位大太监,心中也是忐忑不安,一直眼巴巴的等着皇帝召见。

    与杨复恭的魁梧不同,田令孜倒挺符合李瑶想象中的大太监,白白胖胖的一头家猪,要不是没有胡须,整个一心宽体胖的富家老翁。

    李瑶对他倒也客气,赐座上茶,田令孜对着格外热情的圣人,脸上感激涕零,心中的防备却顿时升到了最高,赶忙跪在地上,诚惶诚恐:

    “不知大家招奴婢有何药,有何吩咐,奴婢一定万死不辞。”

    招牌的笑容,招牌的语气,连神态都好似一个模板印出来的。

    李瑶倒也没废话,笑着摆手道:“你是朕的钱袋子,万死不辞的事轮不上你,朕想问问你,现下朕的私库中还有多少财货?”

    田令孜如数家珍的扒拉着手指一一说道:“启禀大家,琼林、大盈中。现有铜钱200余万贯,布帛160余匹,细绢50万匹,此外还有八十六万石的粮食,三十万是浙米,其余粟丶麦三七。”

    李瑶点了点头,内库是他可以随意花销的私房钱,说不好听点,哪怕他把这些钱都全部打赏给女主播了,也没人会指责他。

    手里有钱好办事,不错,李瑶又对着田令问道:“那朕问你,你觉得拿多少东西去犒劳灞上的神策军好呢?”

    田令孜明显有些吃惊,皇帝问他有多少钱,那肯定是要花销,但为何还主动提出犒赏军队呢?以往天子对这可都是避之唯恐不及,能拖就拖的棘手事。

    不过田令孜也不敢多耽搁,赶忙回道:

    “这长安灞桥的神策左右二军加起来也就4万人,大家赏赐神策军,若要大赏,须花费铜钱60万贯,布帛30万,绢六万匹,粮食十万石。

    若是小赐,每人赏个铜钱两三贯,或是三匹布帛就可以了。”

    说完后,似乎是觉得李瑶心情不错,同时也是出于自己管钱的职责,田令孜又小心翼翼的提醒:

    “大家,那帮着军汉的胃口,可是只能大不能小,今个儿您要是额外加赏,以后可就停不下来了。

    而且要赏了神策军,那个长安城里的十六禁卫军,加起来三万人的额头,也是要加上的,否则必然生事。如此开销,可不小啊!”

    大唐的军汉能不能打仗,先不说。敢不敢闹事,那是真有种!

    李瑶听后似笑非笑的盯着田令孜说道:“朕问你,如今长安城中16禁卫军,到底有多少还能拉出去走两圈的?”

    这话吓得田令孜温言一个机灵,赶忙以头抢地,身体发抖,赶忙甩锅倒苦水:

    “大家,奴婢只负责替大家守着财帛,照顾大家和宫里诸位主子,这丶这丶这军队之事,奴婢实在不知啊!”

    大唐长安军队里的猫腻有多多,田令孜也是门清,甚至他本人也是其中受益者之一,吃回扣嘛!

    所以,他可不敢多言。

    所幸李瑶也没打算为难他,反而上前亲自将他扶起来,安慰道:

    “放心吧,朕没有要问罪谁的意思?

    再者长安军队积弊多少年了?这满朝文武有几个不知道的,可又有谁解决了啦?把过错都推到你们这个些中官的头上,也未免太滑天下之大稽了吧?”

    “大家圣明,大家圣明”。田令孜感激涕零,至少表面上如此,但心里这只老狐狸怎么想的?李瑶不知道,也没兴趣去想。

    李瑶说到这里,话风一转,阴着脸略带杀气说道:“

    况且,你们固然有看管不严之罪,可那些把自己家族子弟送到军中占空饷,乱军纪的高官显贵,难道不是更可恨吗?!”

    “圣明无过大家,我们这些当奴婢的也实在是惹不起那么多人呐,”田令孜这回倒是发自内心的恭维。

    见田令孜也没有跟与自己作对的意思,李瑶和善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后吩咐:“你去准备一下,就按大赏来吧,现在,朕要去坝上亲自劳军,你随后便将东西送过去吧!”

    田令孜闻言倒也无心阻拦,他是皇帝的家奴,责任是伺候好主子,又不是读着圣人书,肩上扛着家国百姓社稷的文官。

    只是,田令孜还是不由得劝了两句:

    “这,陛下要不要先通知扬枢密使,让他挑禁卫军随陛下出城,再派人通知左军中尉俱文珍,右军中尉崔忠唐做好准备。

    毕竟,神策军中鱼龙混杂,大家圣体金贵,不容有失啊。”

    李瑶却不以为意的笑道:“怕什么?神策军乃是保卫大唐国都的国之柱石,朕和长安城里上上下下百万人的安危都靠他们,还有什么可防备的?

    再说了,神策军中,无论是左军中尉俱文珍,右军中尉崔忠唐,也都是朕信得过的家奴,要准备什么?

    好了,随便带二三十个侍卫,防着街上的小混混,也就够了。”

    李瑶说的很轻松,但田令孜的心里却在打鼓,赶忙开口劝阻:

    “那大家也得等明天呀,今儿这天已快到中午,大家也该用午膳了,这半天时间,大家要的赏赐,奴婢也凑不齐啊,不如等明天。

    明天一早,奴婢一定让大家带着赏赐,高高兴兴的去军营中。”

    李瑶却有些倔强的摇了摇头,略微警告田令孜:“现在启程,快马一对。倒是能赶得上军中用餐,朕这午膳就去军营中吃,也好看看朕的神策军都吃些什么伙食,你莫要再多言了,赶紧准备吧,明天早上,朕会在军营里和神策军等着你送来的赏赐!

    “大家要在军营里过夜?万万不可啊!”

    田令孜这回是震惊了,一个腿软就又跪了下来,双手抱着李瑶的腿哭劝。

    “大家体谅军卒是那些军汉们的福气,可那些军汉大都是不晓礼数的粗人,万一冲撞了大家,这,这让奴婢万死也难赎其罪啊!”

    李瑶见田令孜对自己感情似乎也还算真挚,于是也表现的颇为感动,赶忙站着双手将他扶起,好生安慰道:“放心,伸手不打笑脸人,何况天子亲自送来大礼,难道他们还敢对朕不敬不成?如果真担心,真的安慰,那就早早的把那些赏赐送过去。”

    “大,大家,奴婢,奴婢实在是担心啊!要不让奴婢跟你一块去吧?”

    田令孜继续表着忠心。

    李瑶也是渐入佳境,笑骂道:

    “好啦好啦,各司其职,你要是跟朕去了,那这赏赐由谁来领?到时候军卒乱,岂不是更麻烦?赶紧去吧,哭哭啼啼的成何体统啊!”

    李瑶好一阵安抚劝导,田令孜这才泪眼婆娑的离开。

    完事,收工。

    总算是又摆平了一个。

    现在,该出宫看看朕的中央军了。

    李瑶之前的话是真心的,其实如果多看历史,就会发现中央军的衰落几乎是一种必然趋势。

    为什么?

    中央军拱卫哪里?

    京城!

    京城那是什么地方?

    老天爷打个喷嚏,劈死街上十个人,九个人都是穿官袍的。

    王朝建立的时间越久,都城各种王公贵族以及达官显贵便会越来越多,他们的家族成员也会越发雍肿,而为了给这些数量众多的上层人子弟找个活法,守护京城的中央军便成了他们的盘中餐。

    王爷安排个娘家舅子当个百夫长不过分吧?

    不过分。

    国公丶侯爷安排自家侄子在里面挂个百夫长不过分吧?

    不过分。

    家里出过丞相的,尚书的…

    都动动关系,把自己家族子弟安排在中央军里,不说多高,哪怕就挂个百夫长呢。

    皇帝都不会有太大的意见。

    当这群大爷进了中央军后,你觉得他们会一个人进吗?

    开玩笑,爷们祖上跟着太祖爷入关的时候,就把爷这辈子的事都干完了。

    爷进来,就是来享福的。打仗卖命,那是你泥腿子的活。

    于是,一个个纨绔大少与他们的奴仆就一块混进了中央军。

    然后,然后就完了!

    没治了,基本是没治了!

    治理?

    来来来,你告诉我,你告诉我怎么治理?

    一个万夫长也就是个从4品,可他底下百夫长丶千夫长个个关系通天,家家都是穿红戴紫,你敢动他们一个手指头,明个你自己的乌纱帽都保不住!更有甚者,不少军官本着举贤不避亲的原则,把自己家的也塞进这吃公粮的队伍里了。

    治?

    治个屁呀!

    就这样,你扒一块砖,我挖几片瓦,中央军的军纪丶战斗力乃至军魂,就算是彻底被掏干净了。

    安史之乱时,当时大唐在潼关号称是聚集了20万大军,比安史叛军(18万)的总兵力都多,但为什么高仙芝丶封常清、哥舒翰这三位当世名将都表坚决表示不能出关野战?

    甚至于,直到前两个被唐玄宗砍了脑袋,挂在城楼上,最后一个哥舒翰才哭丧着脸出了潼关,然后不出所料的打了个全军覆没。

    为什么?

    因为这20万人都他妈是这群大爷呀!

    指望他们打仗?

    他们杀过鸡吗?

    他们穿的动盔甲吗?

    他们拉的动强弓吗?

    他们知道彼此之间该如何配合作战吗?

    他们知道该如何最有效的杀死敌人吗?

    他们上了战场后,能保证不被吓尿裤子吗?

    你可以看不起安禄山的人品,但你不能看不起他的能力,以及他手下的十几万正了八经的边军,那可是和契丹丶女真、渤海丶奚人丶回纥等蛮子杀出来的百战精锐啊!

    就这群大爷兵,送上战场和这帮精锐野战,呵呵。

    但更讽刺的是,就这都算是有素质的了,好歹打仗的时候,这帮老爷还上了战场,凑(送)了个人头。

    后来黄巢打潼关的时候,唐朝中央耗尽资源,打造了一支全盛时期号称18万的中央军神策军,更是来了一出加强版的闹剧。

    黄巢大军兵临潼关,潼关上,却连两万人都凑不出来啊!就这,其中还有好几千都是从长安城里临时拉上场的乞丐。

    人都去哪了?全都让这帮混蛋吃了空饷,占了编制呗!

    这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历朝历代的中央军基本就是这么玩完的。

    哪怕有高瞻远瞩的也白搭。

    明成祖朱棣可能就是担心,要是大明的都城一直在南京,在这秦淮十里风月场上,六朝脂粉温柔乡中,估计中央军就得彻底废完,这才毅然迁都北京。

    北京可不是什么好地方,那是实打实的边塞前沿,与草原只隔着一道长城,过了长城,就是茫茫草原以及时不时来打草谷的蒙古骑兵。

    敌人就在家门口,都城就在敌人的马蹄之下,怎能不策马扬鞭,枕戈待旦!

    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想来明成祖当年想的就是如此吧!

    然而,号称拥兵47万的北京三大营,在嘉靖年间,蒙古一部首领俺答只带了五万人,五万人!就敢绕着北京打了一圈的秋风,掳走了十数万大明百姓!

    五万蒙古兵,在大明帝都之外,一路如入无人之地,竟无一支明兵敢于阻拦!

    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北京三大营,好家伙,喘气的都加上,只有五万人!

    真的,李瑶都为那个叫俺答的蒙古人可惜,你当年要是莽一波,打一下北京城,就得被后人吹成忽必烈了啊!可惜了,着实可惜了。

    清朝的八旗人倒是能凑够,但是那个战斗力,自康熙年间起,就已经不忍直视了。

    …

    大唐的中央军现在要好一些,至少还没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也没别的原因,还得感谢安史之乱:

    一来,安史之乱时,当时大唐的中央军几乎全部玩完,后来的中央军是以朔方军与安西丶北庭丶陇右丶河西乃至不少安史叛军为根底又重新组建的。

    虽然现下已经过去了30多年,这些百战老兵大都已然凋零,但这些老兵带出来的新兵多多少少还算是有些底子在的。

    二来,安史之乱时,长安沦陷,乱军狠狠地宰了一波皇亲国戚,客串了一把手机管家,使得这帮大唐蛀虫的数量少了很多,也算是间接的帮助大唐瘦了瘦身。

    这也使得现在的大唐神策军是还有可塑性。

    李瑶现在要做的就是抓住这难得的窗口期,重新编练中央军。

    天子九逃,国都六陷的事,他不想再有,更不想亲身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