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提刑官 » 第五十五章 谁敢相信

第五十五章 谁敢相信

    对于这些狡猾小吏的阻碍,杨津正可以说是郁闷至极!在一个地方上的官差和小吏,其实往往都是本地人。

    而且一个个的相互勾结,甚至组成了相应的派系,彼此之间相互照应和保护,说句毫不夸张的在某些情况下连地方官员赖他们不得!

    眼下的这个案子更是无从推进和展开!

    并且这一切都和朱元璋的粮长制度分不开关系。《明大诰》一共分为四编,分别是《御制大诰》《御制大诰续编》《御制大诰三编》《大诰武臣》,里面刊载了朱元璋认为的当时社会发生的重大案件。《明大诰》的刊发,目的是让天下人人都知法、懂法、守法。单《御制大诰续编》里面记载了洪武十八年(1385年)查获的多起大型粮长贪污案件:

    第一起:粮长金仲芳等三人贪污

    这三个嘉定县的粮长,他们贪污的手段很简单,就是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他们的脑子很灵活,想出了十八种名目,分别是定船钱、包纳运头米、临运钱、造册钱、车脚钱、使用钱、络麻钱、铁炭钱、申明旌善亭钱、修理仓廒钱、点船钱、馆驿房舍钱、供状户口钱、认役钱、黄粮钱、修墩钱、盐票钱、由子钱。

    第二起:粮长翟仲亮害民

    上海县粮长翟仲亮假借运输赋粮之名趁机坑害百姓。纳户已经自行掏腰包运粮到指定地点,没想到纳粮结束后,翟仲亮又以运粮之名,收取纳户宋官二等人的“路引”钱,还将他们扣留,不让他们回家务农。宋官二等人忍无可忍,将状告到了朱元璋那,问出来他巧立名目、擅自收取一万贯钱财,除去少量的运输费,其余的钱财都被粮长贪污了。朱元璋将这贪得无厌的粮长杀了,以解心头之恨。行刑前,翟仲亮被吓得会都丢了,祈求朱元璋留他一命,老朱的态度是“可得免乎!”

    第三起:粮长谎报灾情贪污

    朱元璋曾对各地粮长说过:凡是有水旱灾害,将受灾田亩和人户姓名如实上报,官府凭此赈灾。洪武十八年发生水灾,粮长唐谦谎报灾情,“以灾一分,具告十分,中间以荒作熟,以熟作荒,以灾作熟,以熟作灾。”凡是给他好处的地主富户,他就夸大灾情,冒领赈灾银两;凡是没有给他钱财的普通百姓,他就隐瞒灾情,按正常年景收税。事情败露后,又收买地方官以求脱罪。

    第四起:粮长邾阿仍害民

    粮长本来要进京面圣,但是邾阿仍却叫徐添长替他如京,他在家里伙同自己的狐朋狗友谭理、徐付六、周伯贤、谭真五、张二、徐纣三等人,想出十二哥名目敛财,分别是:船水脚米、斛面米、装粮饭米、车脚钱、脱夫米、造册钱、粮局知房钱、看米样中米、灯油钱、运黄粮脱夫米、均需钱、棕软篾钱。一共敛米三万七千石,钞一万一千一百贯。老百姓为了凑足这些杂税,变卖家产、牲口、砸锅卖铁。

    ……

    粮长,一个特殊的存在,它既不同于汉唐时期的乡官,也区别于宋元的差役。洪武四年,朱元璋设立粮长制度,制度规定:凡每纳一万石或者数千石的地方划分为一区,一区设立粮长一名,粮长由政府指派当地殷实的大户担任,负责主持区内田粮的征收和运送事宜。粮长制度的设立,按照朱元璋的设想,主要是达到:“首便于有司,次便乎良民”的目的。

    但从上述案例来看,粮长的所作所为严重侵害了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和朱元璋“次便乎良民”的初衷完全背离。同时,粮长制的实施,也没有达到“首便于有司”的目的。因为粮长直接对皇帝负责,绕开了当地政府,对地方官的权力是一种侵夺。所以,地方官员会想方设法给粮长设置障碍。比如,常熟县的县官就曾“沮社粮长,以致秋粮不足。”

    粮长制的实施,从实际效果来看,朱元璋等于好心办了坏事,为什么明初粮长贪污腐败案频频发生呢?

    权力使人蜕化,不论官员百姓,都莫不如此!

    粮长为了催征、经收和解运粮食而存在,为了能让他们顺利完成任务,他们还有很多额外任务。比如:集中乡里的“长者、壮者”,向他们宣讲各州县到京城的社稷坛场;劝导那些田产较多的地主豪强要安分守己,莫要结交官员,危害百姓;具实上报所辖区域内的顽民、灾情等情况,检举不法官吏……

    粮长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加上他们对地方的事务也比较了解,所以国家的一些政策在地方上的推行就少不了他们。洪武十八年到二十年间,规定粮长必须参与赋役黄册、鱼鳞图册的编制中。“给各处粮长所造赋役籍册之费。凡籍有五千户者,钞五锭。随其户之多寡而加损焉。”——《明太祖实录》洪武十九年六月癸丑条。

    尽管粮长不是官,但是具体的任务赋予了他们相应的职权,从而衍生出权力。权力到了他们手中,便有了操作的可能性。无数例子证明“一切有权力的人都会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没有制约的权力就是一条饿虎。

    粮长事权的扩大和特权,其实也是官府和皇帝默许的!

    洪武二十七年四,粮长的权力进一步扩大,《明实录》记载,乡村日常诉讼小案皆由老人判决,粮长也有权参加会审。久而久之,乡村的裁判权,也就由粮长掌握了,他们“词讼则颠倒是非,税粮则征敛无度。”他们成为乡村实际的掌权人,天高皇帝远,若是想要徇私舞弊、贪赃枉法,自然也很简单。除此以外,粮长还拥有法律上的特权,他们除了犯职务相关的罪以外,无论是死刑还是流刑、徒刑,都可以交钱赎罪。他们本来就很有钱,普通的违法犯罪对他们来说犯罪成本很低,所以他敢在乡间无法无天,横行一方。

    制度漏洞:当粮长没有工资,那只能想办法的捞偏门了!

    在制度的设定上,朱元璋想得很美好,让富人来负责收税、运送粮食上京,官府既不用出力,百姓又不用劳苦,还能抑制豪强。因为粮长运粮完全是免费、没有工资的。富人出钱又出力,多么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啊!所谓无利不起早,粮长干活不能白干,虽然也有人因做粮长表现出色被朱元璋加官进爵了,但这是少数。没有工资的粮长自然要想方设法弥补损失,而制度赋予了他们权力,他们自然要为自己谋福利。这是人之常情,可惜朱元璋太抠门,没看懂,以至于粮长贪污舞弊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总而言之,粮长制的存在确实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和运解,这是粮长制度一直能存在的原因。但是这个制度的设计是存在巨大的漏洞的,事权赋予了职权,职权和特权的扩大,使得粮长存在更多舞弊的可能性。只有把权力关在笼子里面,才能减少舞弊行为,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俗话说:民不与官斗。这是先民长期斗争经验的总结。古代官员集行政、公检法司一体,依赖掌握的国家暴力机关,可随时以任何借口逮捕任何人。所以,这句俗语一般都对。

    但是,有一般就会有特殊。有些特殊的“民”,官员却轻易不敢与之相斗,因为,还有句俗语:“强龙不压地头蛇。”

    就像《让子弹飞》里的“南国一霸”黄四郎,在地方经营多年,有背景,有根基,还有群众基础,甚至于有自己的私人武装。他们这些地头蛇,平时欺上瞒下,作威作福,人民敢怒不敢言,逆来顺受,有的甚至还为虎作伥,真是可悲!

    官员与这样的人斗,轻则丢官,重则送命。据电影所述,黄四郎已经杀了5任县长。所以,马县长和汤师爷也不得不称黄四郎“又高又硬”。

    后来双方分歧渐大,逐渐势同水火。龙蛇相斗的结果,马县长先后失去了儿子、“夫人”,老二,汤师爷,最后好不容易发动群众,才攻入雕楼,分了黄家五代家业。

    四条人命换五代家业,这也是可靠的!

    对于这种“玉石俱焚”的结果,明智的龙、蛇都不愿看到。其实,从很早起,我国古代官员就探索起既能不损害自己,又能压制地头蛇的“双全法”,甚至希望:

    别说,还真找到了。

    西魏时,韩褒做北雍州刺史,刚上任,就发现积压了很多盗抢案,秘查之后,发现这群盗抢犯罪团伙竟然是当地的豪门大户,和黄四郎一样。

    怎么办呢?来硬的?不行,刚上任,具体情况还没摸透。来软的?太丢份。看来想站着把钱挣了,真是不易。

    严峻的现实摆在面前,考验政治智慧的时候到了。

    韩褒先是假装不了解情况,对这些豪门大户笑脸相迎,对他们说:“我这个刺史本来就是个书生,哪里懂得抓捕盗贼?以后要依靠你们为我分忧啊!”

    然后,把下辖地分成若干小区,每小区派驻一个工作组,组长则指定由各豪门大户中狡猾不服管教的子弟担任。同时规定,如果有了盗抢案,限期破不了案,则拿组长是问,按故意放走罪犯论处。这下那些组长害怕了,一有案子就来自首或告发,并且写下名单。

    现在有了黑名单了,但不急着用,韩褒先藏起来。然后在城门口张榜:“凡是盗贼,快快来自首,月底还不来的,砍头示众,并且没收妻儿家产,赏给告发他的人。”自己告发了别人,又担心别人也会被告发自己,不出一个月,全部自首了。

    韩褒取来黑名单,一核对,也没差错,就宽恕了他们,允许他们改过自新。从此,州里治安一下子好了起来。

    其实,发动群众斗群众不难,因为每个群众团体的利益诉求不一样。要发动豪门大户斗豪门大户,比如让黄四郎对付黄四郎,则难得多:

    韩褒首先示弱,像马县长一样,说我就是只病猫,你们这些老爷“又高又硬”,我以后就跟你们混了。让他们放下戒备。

    然后,分化大户因利益一致而团结局面,让他们互相告发。

    最后,搜集大户的黑材料,就像在他们头顶悬了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什么时候出剑,全凭自己说了算。

    这样恩威并施,既能让这些大户收敛乃至服法,又能保全自己。毕竟,人要先生存下来,才能考虑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里面的门门道道,就算是一介书生的杨津正,也不得不慎重考虑!

    但办法总是有的。

    刚刚上任的知县刚刚上任的时候,发现当地人不仅伪造了货币,而且还在政府里面安插了自己的眼线,如果发现有人像官员告了状之后就马上会将其抓起来然后残忍的杀掉。此外,当地的非常的有权势的人还劫持了其他妻和女儿为妾,并被欺凌超过十年。

    面对这样的“犯罪团伙”,如果你是治安法官,你会怎么做?让我们来看看今天的故事,关于英雄如何战胜和击败他们。他是江西上饶铅山县的知县杨津正。

    杨津正,一个来自福建罗源县的男子,在朱元璋的时候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进士,他被任命为侍郎。同时,他主持管理黄州的大小事务。

    铅山地区非常的盛行伪造假币。吴友文是伪造货币的领导者,他就非常的善于伪造假币。吴友文和他的下属们伪造的假币在市面上广泛的流通着,伪造的货币甚至流通到兖州北部、蓟州地区。

    吴友文为伪造钱财而发了财,那人又狡猾又凶悍。为了巩固他的生意,他买了四十个或五十个流氓坏蛋,并把他们安排到了当地的衙门里面去做管。一旦他们发现有人检查并暴露给政府,吴友文就让他们事先通知自己并杀死告密者。很长的一段时间,吴友文残忍的杀害了许多去告发他伪造假币的告密者,这些人都是普通的老百姓,都非常的无辜。

    不仅如此,吴友文还压迫当地的人,十恶不赦,专门做一些坏的事情,先后抢劫了当地人民的妻子和女儿11人,被迫成为自己的妾。因为吴友文在当地非常的有权势,大家都非常的惧怕他,所以百姓就只能够忍气吞声,任由吴友文胡作非为。这样,吴友文在该地区呆了10多年,没有人能告诉他。

    杨津正开始了解情况,决定立即采取行动,发誓一定要将这个人严惩不贷。他立即命令人起草公告牌,禁止伪造货币,否则将受到严厉惩罚。同时,他还鼓励民众揭发告密者,并承诺奖励检举人。

    当地人深受吴友文的迫害,所以他们听到这个消息时都欣喜若狂。但是很多的政府官员都是看钱办事的人,没有钱的百姓根本就不会理会他们,所以很多人还是有疑虑,不知道这回这个知县是在认真的办事,还是演戏看看。

    不久之后,吴友文随后被举报,但告密者没有得到政府的任何奖励。林星祖还振振有词地说,告密人的内容和官方通告的要求不相同,所以告密者赶出了衙门。

    瞬间,人民就议论了起来这个杨津正果然还是在演戏的,继而就在林星祖的行动中,他们猜测,也许杨津正已经拿走了吴友文的钱,所以所谓的严惩伪造货币,鼓励告密者都是自欺欺人的行为。

    但是有些人还是不相信,想要尝试一下,不久,另一个人向政府告发吴友文,他还带来了两个伪造者连同他们伪造的钱,一同带到了衙门来,这一次,杨津正的态度发生了了八十度的转弯处,不仅仅张贴告示奖赏这个人,并马上对伪造案进行审讯。

    看到自己的人被杨津正羁押,吴友文非常的不安,立即拜访衙门,给杨津正带了很多帽子,答应给他金银财宝。吴友文的这些话正是杨津正想要的证据,他立刻命令人逮捕他。

    吴友文心里迷糊了,但他还是不死心。然而杨津正早就已经掌握了吴友文犯罪的证据,同时,老百姓也看到了吴友文被抓了都非常的高兴,大家都开始相信杨津正起来,瞬间所有的人都开始来告发吴友文。

    面对成群的人群,杨津正打开门,安排工作人员逐一登记他们的不满,并加以总结。同时,杨津正选择了两起最严重的立即对吴友文进行了审讯,看到人们聚集起来,抱怨,吴友文百口莫辩,随后杨津正迅速斩断恶性循环,逮捕了吴友文的200多名合伙人。全部都依法受到严惩,为人民去除了一大祸害。

    这时,人们、才开始相信杨津正,他最先开始的时候赶走了举报的人,不是因为吴友文的贿赂,而是想要等到掌握了证据一直再将他抓获。同时,也让吴友文放松警惕,主动上钩,从而避免了吴友文因为害怕而逃跑。

    这一事件后,杨津正受到了群众的爱戴,政治道路一直以来都非常的顺利。然后他晚年的时候辞官回家,在家安享晚年。

    当然这是后话,按下不讲。眼前的这个案子让他不得不慎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