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绍宋香皇后 » 第十一章 夏至已至

第十一章 夏至已至

    潘娴霏发现,带着两个懂事的小姑娘玩还是挺有意思的。而且时间还过得特别快,她扭头就忘记还在路上的赵玖了。

    之前赵玖离开时她忐忑不安,还说不习惯,现在不过第二天,就已经把赵官家忘到脑袋后去了。

    今天刚巧是夏至,按潘娴霏家里的习俗,“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这天要吃面的。

    这句话十分眼熟,昨天送赵玖走的时候,潘娴霏还说什么上马饺子下马面呢!

    这倒不能怪潘娴霏把饺子面之说来回拿出来用,这习俗历史悠久。古代的饺子是很难能随意吃到的,不管是包饺子要用的白面,还是各种猪牛羊肉馅需要的肉,都是一般百姓无法当日常主食吃的。故而总会找各种由头,去吃点好的。

    潘娴霏不至于贫苦到这个程度,官家虽然拮据,但潘家有钱呐。但她到底是习惯了这些风俗,也不费什么事,该吃什么吃便是。中午就给两位公主做了一份臊子面吃,缺了辣味,不过也把两位公主吃的酣畅淋漓。

    佛佑擦了擦汗,突然想起来了:“潘娘娘,那爹爹在路上能吃上面吗?”

    潘娴霏柳眉一挑,没想到佛佑还挺挂念赵玖的嘛!她笑着说:“应当是能吃上的。”

    她前日就听杨沂中说,自己先前提的方便面法子已经能做出面来了。想必这什么踅面,会做人的小杨同志肯定会带着上路。

    巧的是,刚下马休憩的赵玖,望着自家小杨班直和蓝大押班一同过来,有些疑惑:“你们手上拿的什么?”

    杨沂中从行囊里掏出一个锅来,取出放锅里的一个包袱,蓝珪则开始生火烧起热水,自己也从怀里掏出一只白瓷瓶来。

    听见官家问话,蓝珪忙不迭回答:“好让官家知道,潘娘娘昨日晨起时给了一个瓷瓶,说是什么调味品,让今日放进热水泡开了就能用。已经试过了,官家可以放心用,味道鲜美的很呢。”

    赵玖又望着杨沂中取出一坨面条来,目瞪口呆:“这面又是什么时候给的,我怎么不知道?”

    杨沂中沉稳道:“前些天潘娘娘参观仓库时,顺口问了几句军中行军的伙食,告诉了臣西北那边有一种叫踅面的伙食,很适合路上做干粮。臣找人做了一阵子,总算是实验出来了,赶着昨天带了成品。只是不甚多,又想着今日夏至要吃面,这才晚了一天拿出来。”

    赵玖颤颤巍巍地指着蓝珪:“调味品给我看看。”

    接到瓷瓶一打开,一股鲜香还带着一丝辣味的气息扑鼻而来,闻着就知道,不会难吃。

    等面放进沸水里滚了三分钟,捞出来再搭上热水冲开的调料粉,赵玖捧着这踅面热泪盈眶:“我真是太久没有吃过方便面了!”

    踅面新做出来的不多,但赵官家为人杨沂中能不知道吗?随行者定然人人有份。

    数千军士分到了面都有些心潮澎湃,感慨官家爱兵如子,也谢过潘贤妃提起的这个法子。等吃进嘴里更是惊为天人,何曾赶路时还吃过这么鲜美的东西!本来他们还道今日中午怎么不赶着进城池歇脚呢,寻思要咽硬饼子了。

    这就是杨沂中会做人了。

    赵玖此时满心都是潘娴霏,嗦了一口劲道紧实的踅面,感受味蕾上炸开的鲜咸香辣,感慨道:“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杨沂中深藏功与名,笑而不语。潘娴霏虽不知杨沂中在官家面前很是刷了一把她的存在感,但她能赶着在昨日赵玖走之前把调料粉带上,也证明她还是有所察觉的。杨统制前日特意与她提了踅面制成这事儿,自然就是对她提出踅面法子的投桃报李。

    这面也不需用精细白面,荞面就能做,又顶饿又管饱,存储时间也比较长,作为行军干粮来说也是挺合格的。且杨沂中西北的手下有提过这踅面据说是韩信领兵时作为干粮的,这说法虽然有待考证,但还是侧面说明此面能用。

    赵玖疑惑道:“那这踅面若真从汉代就有,军队之中怎么没有见过?”

    杨沂中苦笑:“这面虽好,但需要加不少盐。且军中有烧饼、菜饼跟肉糜饼……”

    赵玖想起来,北宋的军队很少能吃上盐,现在盐也是个难题——产量有限,并非后世一般是随处可见之物。而且面食比不上肉食能承受军队大量体力消耗,虽然味道好吃,但是成本高昂,而且有平价替代品——烧饼。

    赵玖之前在军中,自然也知道用盐之事。北宋末年,一贯钱可以买一石米,却只能买四十斤盐——一石米约一百二十斤,一斤盐能换三斤米,可不是价高嘛!现代的盐可比米便宜多了。这金人南下之后,粮价反而跟盐价持平了。

    可赵玖也没法子,北宋还是用煎煮出盐法子产盐,晒盐法虽然已经有人提出,但是产量还不如煎煮法呢!赵玖虽然懂得也不少,但这晒盐法……他怎么知道为什么宋代为啥晒不出!毕竟现代的盐到处都是,谁会在意怎么晒盐啊!

    赵玖心道回头去问问潘娴霏,说不得她有什么头绪,也不要求全知道,知道个大概能让实验有个起子也是好的。现在官盐比私盐还贵,若真能大幅度提升产盐……他收回心神,专心吃起了面。

    潘娴霏倒还真知道怎么晒盐。

    佛佑听了潘娴霏讲踅面的做法,似懂非懂:“那这对军汉来说,是好东西了?”

    潘娴霏谨慎道:“应当是有用的。”

    木樨在一旁轻声道:“旁的还好,只是这盐太贵,军中不一定能吃得起。”

    木樨一直随潘娴霏跑来跑去,知道官家日日愁军饷,愁军资。有时候潘娴霏不清楚宋朝的基本民情也会询问她,木樨虽然还是有些迂腐,但也学会了必要时候插嘴说上一两句话了。

    潘娴霏仔细问了问,才知道现在的盐价。往日她的吃穿用度多是潘家直接送来,自然不知道价格。顺口又多问了几句旁的东西,结果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光那个两寸长一寸宽的小瓷瓶里的调料,折算成米都够一个壮汉吃一年了!

    她张目结舌,她还觉着自己过的很清苦呢!

    心里想着,嘴上就叹息出来了。木樨听了,用一种更奇怪的眼神看着自家主子:“娘子确实很清苦了,虽不比太后与邢皇后,比从前的宫妃可是清苦太多。”

    潘娴霏心道,我与那些妃子比做什么?咋不让我跟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贵妃比呢,那我何止清苦,我简直像在乞讨。

    她也不欲与木樨说这话,只道:“我在宫里,还是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了。木樨,代我给父亲传个口信,往后送来的东西都记账本上,我每个月要看一次。”

    木樨应了。

    潘娴霏继续刚刚的盐价:“现在各大盐场还没有用上晒盐法吗?”

    木樨面露难色:“娘子,这产盐法子,奴家上哪里能知道呢?”

    潘娴霏恍然,挥挥手:“去找爹爹吧,是我忘了。”

    虽然木樨不知道,但潘娴霏也猜得出来,要是有晒盐法,那也不至于就这么贵了。这盐价金人南下时是最低的,现在金人走了,又涨起来了。

    佛佑和神佑乖乖在一旁听着,虽听不懂,但也学着潘娴霏有模有样的皱起小眉头。

    潘娴霏心里琢磨了一下晒盐法子,确定自己大致还记得就放了心。这东西她可不敢写出来,万一要是给人看去还得了。

    她回过神,看见两位小公主都蹙着眉,一时失笑:“你们听得懂吗?”

    佛佑摇摇头,又点点头:“听不太明白,只是知道东西贵了,大家就买不起了。”

    神佑则道:“听不懂,但是神佑见不得潘娘娘不开心。”

    潘娴霏心里熨帖,欣慰地摸摸佛佑的发髻:“佛佑很聪明,这是好事。”又捏了捏神佑的小脸:“神佑很善良,这也是好事。”

    两位公主受到夸赞,纷纷抿嘴笑起来,眼睛里亮晶晶的充满了兴奋。

    反正赵玖没回来,潘娴霏想做什么也很困难,干脆放到一边去,专心教导两位公主读书。

    毕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明年两位公主都是能上小学的年纪了。两个小姑娘在金人那边耽误了习字,正要拾起来呢。

    不过也不会学什么太难的,识字而已,潘娴霏决定从三字经开始教——什么四书五经都一边子去吧,她自己都不一定看的明白。小孩子除了读书识字,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明理。

    等两个公主握着毛笔开始练字,潘娴霏就开始走神了。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讲究父亲不能缺席,丧偶式教育要不得。虽然吧,潘娴霏不是两个孩子的亲妈,某种意义上赵玖也不是两个孩子的亲爸……

    但还是需要父母双方的爱,小孩子才能茁壮成长嘛。特别是两个小公主去金人那待了五年,早几年可能不记得,但是童年阴影这种不需要记忆也会造成对性格的深远影响,潘娴霏自然是想尽可能去消除其负面影响了。

    她托着腮,心不在焉地想:可是赵玖很快又要忙着国事军事,哪有空带小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