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洛水放屁,但我是洛神 » 谋和不谋战

谋和不谋战

    待曹爽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出了洛阳城门,后军已远远不可望了,城楼上的一名下级军官,开始走动巡查。走到一面门旗下时,随手拨弄,无心之举,那绑直立定的门旗,被打斜了不少,军官也不走远,就在门旗附近巡视,就怕有好心人前来扶正。

    城下一人看见门旗打斜,径直往司马懿太傅府去了,一刻钟后,三千死士竟已集结完毕!

    只见三千死士,排列整齐,黑衣蒙面,持刀而立,霎时间杀气腾腾,鸦鹊无声,行人远远望见,惊呼逃窜,不少人前去报官!

    司马师的三千死士集合只用了一刻钟,洛阳城里的守军和禁军,捶死他们大概也只需要一刻钟吧。

    高平陵之变,完,胎死腹中……

    还黑衣蒙面,还能带刀,还搞队列,我天,槽点太多吐槽不过来了,电视剧要这样拍,那才精彩,大场面,可是实际操作这样来的话,这司马师怕不是个脑瘫……

    首先,大白天的穿黑衣还蒙面,就差拿喇叭在街上喊造反了,黑衣贵,古代染料可不便宜,寻常百姓家穿的衣服大多数是原色。

    我倒不是质疑司马家的财力,只是说黑衣贵,也不方便。

    蒙面更没必要了,蒙面的人,是留有退路,事情干成干不成都要回去,怕被别人看见认出身份。

    造反的人干啥蒙面啊,成就成,不成就死,还怕被别人看见,可以蒙面,但没那个必要。

    司马师兰心蕙质,知道要造反了,还给他们准备统一服装,统一面巾,老板来三千黑衣三千黑面巾!

    老板就算不问你要干什么,接了你订单后,他肯定一溜烟跑官府报告去了。当然不是举报你造反啊,他是觉得可疑,司马公子在我这里定了三千黑衣三千黑面巾,我做生意的,小人物,哪敢多问啊,只是给大人您说一声,官府能不能出面去问一下,或者调查调查司马公子在干什么。

    造反也需要仪式感,但仪式感不在黑衣蒙面上……

    实际上是,司马师的三千死士,一刻钟就在太傅府附近集合完毕。狗屁黑衣蒙面,大隐隐于市,这三千死士平时就混在贩夫走卒中,平时穿什么,现在也穿什么。

    待会打起来自己人都认识,不认识手臂上绑条黄布带,不就完事了吗!

    搞队列像军队一样排得方方正正更是神经病,打的时候当然要排方阵,现在不是还没打吗,现在就搞起步军方阵,那还是拿着喇叭冲街上喊要造反啊!

    现在是集合,集合你几个负责人告诉我一声,确认人都来了到位了就行。

    这三千死士,现在正几十人几百人一群,散漫零乱的聚集在太傅府周围,不细看,只会当他们是看热闹的人群,或者排队接活的长工。

    细看才能发现,不对,怎么突然多了这么多人,而且半天也没有移动的迹象和离开的意图!

    拿刀更不要想了,历朝历代,私藏甲胄都是死罪,武器管制程度虽然不同,但也是历朝历代都有管制。

    武器甲胄平时存放在武库,当值和出任务的士兵,才可以领取武器甲胄,当值结束任务结束,交还武器甲胄,少一件,都不行!

    而在战场上,有甲胄的士兵和没甲胄的士兵,战斗力是天壤之别,有甲的站着让你砍十刀,等你砍累了歇口气,人家砍你一刀不就完事了吗。

    你说不会照着没甲的地方砍啊,我砍他脖子不就行了。你聪明别人也不傻啊,你砍我脖子,我要么躲,懒得躲抬手随便一挡,手臂上可是有臂甲的。

    更恐怖的是,有个姓诸葛的村夫,改进了两当甲,脖子也能护着了,曹魏吃了几次亏,也开始大面积普及,哈哈!

    所以史书上经常写,几百官军追着几千甚至上万农民军打,真不是夸大,官军有甲,起义军初期没有甲,也不具备造甲的能力。

    司马家的三千死士,现在就跟寻常百姓一样,穿着粗布衣服,空着两只手,游手好闲的在太傅府附近聚集,所以我说洛阳守军和禁军,捶死他们一刻钟也够用了。

    司马家存心要搞事,怎么会不准备武器甲胄,先头部队几十件上百的武器甲胄肯定有,不能再多了,再多就藏不住要暴露了。

    再说武器甲胄这东西,别人有,我们干嘛要自己造呢!

    洛阳武库可是存放着可以武装几万军队的武器甲胄,直接抢啊,还关起门来自己造四处买,躲着生怕被别人发现。

    司马懿登上马车,一声令下,先头着甲带刀的家丁护卫,也不装了,径直往武库冲去,三千死士浩浩荡荡的紧随其后。

    一般人这个时候还看不出来发生了什么,司马家的先头部队虽然披甲带刀,可没在大街上拔刀啊,洛阳城里军队调动本来就是常事,至于三千死士尾随其后,他们又没披甲又没带刀,穿的都是平民的衣服,还是那句话,你不细看,根本看不出什么!

    按兵法,半渡而击,曹爽还没走远,司马懿现在就动手,是不是草率了。

    司马懿用兵大家,岂会不知。

    高平陵距洛阳九十里,步军日行不过三四十里,何况天子出行,随行宫女太监众多,还有服侍亲贵们的下人,行进速度还要打折。

    中途肯定要安营扎寨休息的,先期派出去的部队也是做这方面的准备。

    如果为了争取时间,司马懿应该等个两三天,等曹爽到高平陵了再动手,这样即使曹爽怒气冲冲的杀回来,也要再过两三天。

    如果为了击溃曹爽的部队,也应该等他出城二十里左右,这样他收到消息立即折返回击,刚好不多不少跑四十里,步军行军的极限,人困马乏无力再战。

    就算他有胆子丢下步军,只率八百骑兵冲回来拼命,大锅,骑兵来回跑四十里还要冲锋,也是够呛啊。

    后世的兵家闪电战代表曼施坦因有言,“我的坦克是用来冲锋的,不是用来赶路的。”

    就算德军坦克冲锋天下无敌,人家德军也是用火车把坦克拉到前线,再发起冲锋,不是让坦克自己赶路跑个几百公里再过去冲锋啊!

    骑兵来回跑四十里,能不能冲锋,当然能!但是可能冲不动……

    稍微有脑子的骑兵军官都会劝你要不等下再冲,况且骑兵附近没有步军,骑兵也慌啊。

    可是呢,我们的用兵大家司马懿,没等曹爽到高平陵,也没等他走二十里,曹爽出城没多远他就立即动手了!

    因为啊,曹爽的脾气性格被司马懿拿捏得死死的,根本打不起来,司马懿也没想过和曹爽打。

    三千死士去拼天子亲军洛阳精锐,就算司马师私底下有训练他们,抢了武器甲胄也打不过啊。

    司马懿只要吃下洛阳,凭洛阳城坚固的城防,我打不过你,你也攻不下洛阳啊,怎么样大将军,谈谈吧,像以前一样,我们再做一次生意?

    立即动手,一是怕曹爽走远了。

    他要真到了高平陵,去两三天,回来也是两三天,你叫他去别的地方,反正都走了这么远,他心一横也就去了,没得谈。

    他要是出城没多远,他就还想着回洛阳,只要他想着回来,就有得谈。

    二是迟则生变,你说等两天再动手,你说等他走远了再动手。

    那么多人,可以藏一时,却藏不了多久,洛阳的守军和百姓看不出来发生了什么,可是细看也不对啊。

    高压环境下的人心最难掌控,不等外部打击,自身内部就开始动摇崩溃的先例也不是没有。

    速战速决,趁敌人没有反应过来,也趁自己人还没有反应过来啊!

    趁他们那股亢奋劲还没有下去,还没有开始考虑开始害怕,立即动手,说干就干。

    要是打仗,可以半渡而击,但这不是打仗,司马懿一开始也没想打起来,这是政治斗争。

    所以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不能纸上谈兵,要立即出击,越早越快,胜算就越大。

    司马懿冲击武库,不幸的要经过曹爽的大将军府。

    大将军府修得像个碉堡,也有望楼,还有不少士兵驻守。望楼的士兵老远就看见司马懿带着甲兵冲来,身后还跟有一大群人,立即向府中禀报。

    曹爽不在,他的正妻急忙去找帐下督严世,说司马懿兵变,为之奈何。

    严世说,夫人莫慌,看我射死他,带上府中弓弩手,就登上望楼查看情况。

    天助我也!

    大将军府外不知发生了何事,原本就有一大群百姓在聚集看热闹,然后司马懿的甲兵冲来,更热闹了,一下堵住!司马懿的车驾,就卡在中间动弹不得。

    司马懿焦急的看向望楼,严世也焦急的寻找司马懿的位置。

    双方目光交接,会心一笑,就像当初司马懿和老友蒋济打趣一样。

    然后严世笑着反手掏出弓箭,身旁的士兵也张弓搭箭,司马懿的笑容僵住,嘴角忍不住抽搐。

    不出意外的话,司马懿就要出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