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洛水放屁,但我是洛神 » 孤家寡人

孤家寡人

    既然洛神已经逐客,曹羲也不便多留,拜了拜自行离去,不过十几步的距离,离开前他扶着马车又回望一眼,“莫不是在说周舫?”

    罢了,没打昨天那一仗之前,曹爽是优势。

    打完昨天那一仗,曹爽已经陷入彻底的劣势。

    不在乎部队伤亡有多大,而在于军心士气。

    反攻洛阳?

    不要说摸到城墙,他们可是连洛水都没能突破啊!

    现在固守有余,出击是不可能了,强行出击也只是有败无胜。

    除非从别处调来兵马。一是自己这边看见来了援军,会受到鼓舞增强信心回复士气。二是继续补充增加己方部队数量,保持对司马懿方兵力上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再次出击才有胜算。

    但洛阳附近能调动的部队,已经被司马懿曹爽祸祸完了,就算不从其它军区摇人,继续摇中央军区的自己人,非三五日不能前来。

    司马懿会坐着等你三五日吗?

    不出意外,他明日就会出手。

    眼下不去许昌,又只有像当初那样,后发受制,司马懿不动我们就没办法,司马懿动了我们才能被动做出回应,这就叫劣势。

    实际上已经出意外了,本来今天司马懿的使者就应该到了,但是昨天夜里一场激战,曹羲生死不明。

    司马懿一心求和,求和不假,但求和的目的却不是为了和,而是为了让曹爽卸下所有武装和防备,他好痛下杀手!

    但曹羲生死不明,司马懿担心和曹爽结下仇怨,曹爽放弃求和的念头。

    不得已临时改变策略,准备主动出击了。

    出击干什么?

    出击求和啊!

    没想到吧,其实很简单,本来是议和,现在只能战和了。

    既然已经结下仇怨,曹爽不肯议和,那就只有接着打。

    第一仗是把他打怕,第二仗才是把他打疼!

    只要打疼了,哪怕仇怨再大,也不得不和。

    为什么不直接把曹爽打死呢,非要和?

    因为办不到,曹爽虽然打不赢司马懿,但是自保的能力一直很出色,你可以把他打怕,可以把他打疼,但你绝对做不到把他打死。

    真要下死手,曹爽无非听从桓范的建议,往许昌跑就是了。

    稳住他,来我们议和!

    然后议和成功,把他骗过来杀,看他怎么跑,嘻嘻。

    结果日中的时候,司马师的探子又回报,曹羲没死还活着,司马懿又从战和转换成议和,就这一来一去,耽误了许多时间,司马懿的使者到达的时候,已经是高平陵之变的第三天清晨了。

    说是使者不准确,应该是使团,二三百人,带来了大量的物资。

    使者见了曹爽,言太傅司马懿大人,有要事呈奏陛下。

    曹爽自然不客气的问,“太傅何事?孤自会转呈天子。”

    倒不是曹爽僭越,他本来就是辅政大臣,此时的曹魏天子尚且年幼,你给天子说了天子也不明白啥玩意儿啊。

    辅政大臣的基本职责,就是帮天子处理大小事物,然后再教天子处理大小事物,等到天子成年了,可以自行理政了,然后自己识趣的赶紧跑路。

    此时的曹魏天子,就是个吉祥物啊,象征意义很大,实用功能正在开发。

    但又不是汉献帝那样的傀儡,汉献帝是吉祥物,就一辈子是吉祥物。曹魏天子现在是吉祥物,等他长大了你还把他当吉祥物,你看那帮文武大臣还有曹魏宗室跟不跟你拼命吧。

    至于孤就更简单了,侯爵以上就可称孤。隆中对时,刘备只是亭侯,人家不是大大方方的说,“孤不度德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

    司马懿一个快入土了的糟老头子,和曹芳一个没成年的小屁孩天子有什么可说的。

    天子虽然是吉祥物,你不能不尊重他啊,固定流程还是要走的。

    实际上就是,司马懿把想对曹爽说的话,以向天子汇报这种形式表达出来罢了。

    使者就把司马懿的意思转达。

    第一点,哎呀,我们的陛下万金之躯,如此尊贵的身份,怎么能长久的露宿野外,滞留在伊水大营。

    我生怕外面生活条件不好,别人怠慢了天子,连忙送来皇家用的器皿被服膳食等,虽然如此,还是希望天子早些回去。

    (翻译一下,我是忠于天子的,没有造反的意思,希望你们赶紧回来。)

    既然你不是造反,你闹这么一出怎么解释!

    别急人家司马懿肯定要解释啊,哈哈。

    于是第二点,大将军曹爽专权跋扈擅乱法度,老臣们多次劝谏也无用,以至于太后都很生气。现在太后公布了他的罪行,罢免了他的职位,希望天子不要被大将军蒙蔽。

    (翻译一下,我闹这么一出,不是冲天子来的,是冲你来的,我真的没有造反。而且也不是我和你有仇,实在是你犯了众怒,朝里面的那些老臣还有太后,都支持我这么干,你的职务已经被解除了,你看着办吧。)

    第三点,因为大将军曹爽已经被罢免了,但是他还没有交出兵权,而很多职务也没有完成交接。我不得已啊,只有率军屯驻在洛水浮桥之上,密切的关注着周围的局势,以防发生什么变故。

    (翻译一下,兵权呢兵权呢?赶紧把你兵权给我交了!别想着有兵权你就可以反攻洛阳,第一我看着你呢,你有什么动作我都知道。第二我已经把洛水浮桥堵了,反攻洛阳你连城墙都摸不到!)

    完了?

    使者点了点头,完了。

    曹爽揉了揉眉心,头疼,行了,那你下去吧。

    不要冲使者发火,骂得再难听也是司马懿说的关使者什么事。

    这尼玛是求和的态度吗!

    气死人啊,但曹爽哪里不知道司马懿的小九九。

    无非是司马懿一上来就,大将军我们讲和吧,然后曹爽漫天要价。

    所以司马懿一上来各种恐吓威胁,然后曹爽,行了行了,我不漫天要价行不行?现在可以谈了吗?

    都是老狐狸,司马懿从政几十年,曹爽也不是草包做了十年的辅政大将军。

    但是有些事,有些固定流程,还是要走一遍。

    呵呵,无解,司马懿不一上来先示威,曹爽还真不一定拿出态度来和他好好谈。

    果然等日中的时候,司马懿派的第二波人就赶到了,侍中许允,尚书陈泰。

    这两个人可不是随便选的,自有深意。

    古代的朝廷,在皇权和代表文官势力的相权长期博弈的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会分为内廷和外廷。

    内廷是围绕皇帝组建的小圈子,负责各项政务的起草和决断,人数少但掌握核心权力。

    外廷则是面向天下士人开放的大圈子,负责各项政务的具体实施,以及各类政府机构的人员管理日常运行。

    明朝的内廷称内阁,清朝的内廷称军机处,但并不是所有朝代都对内廷有明显划分,只能说,内廷形式上可以不存在,但本质是一定存在的。

    好比皇帝特别信任器重某几个官员,有什么事都找他们商议,等有了决断,再让百官实行,百官不就是被排除在外剥夺了大部分权力了吗?而皇帝信任器重的那几个官员,这时就自动成了皇帝的内廷。

    理解成领导身边的小圈子和狗腿子就行,一旦内廷形成,外廷的权力就会被极大削弱。所以重要的会议出席的人少,这是内廷,不重要的会议大家都参与,这是外廷。好比开职工大会,这是问你们意见吗?重要的事情人家开小会早就决定好了啊,开个大会只是通知你们一声,赶紧去办吧。

    这就是小会办大事,大会办小事。所以还是友情提示一下,大会上不要随便发言,人家真要问你,会在小会上让你说说看法,怎么办吧,不说都不行那种。

    这是丁十三的真实经历,呵呵呵呵呵。当初很傻很天真,在大会上据理力争啪啪啪说一太长段,结果就是知道了先处理其他的吧,抓紧时间议下一项。等到丁十三学会闭嘴装死了,你要真的有本事,会有人邀请你去参加小会的,小会你还想装死不说话都不行的那种。当然丁十三没有那么傲娇小会还敢装死,小会来的人,级别就不一样了,人家还会认真听你说完认真考虑的。

    侍中许允是内廷的人,尚书陈泰是外廷的人。

    他们两个前来,就代表了朝廷百官的看法。

    而许允本身是魏国名士,高阳许氏,累世公卿。陈泰则是陈群的儿子,定品寻良骥中正探人妻啊不是人杰的陈群,也是世家大族。

    他们两个前来,也代表了世家大族们的态度。

    不能说代表所有世家大族的态度,但陈家许家,还有深度绑定的司马家郭家,就已经能代表大部分世家大族的态度了。

    所以许允和陈泰接下来说什么,尤为重要。

    虽然此刻曹爽已经被郭太后下诏解职了,但许允和陈泰还是向他行了一礼,说我们受太傅司马懿大人之托,来劝谏大将军。

    “太后对大将军专权跋扈擅乱法度的行为很是不满,已经下旨解除了您的职务。

    而太傅大人对您没有敌意,实在是众臣推举,太后有令,这才出来主持局面。

    太傅大人现在只想尽快的结束动乱,于是托我二人转达大将军,太傅只图兵权,再无其它。

    如果大将军能交出兵权,自己主动向天子请罪,太傅大人一力担保,只是解除您的职务,仍然保留您列侯的爵位和待遇,并且对大将军之前所有的过失,绝不追究。

    请大将军慎重考虑。”

    曹爽听完愣在原地,但还是心存侥幸的问了一句,“那二位大人的看法呢?”

    陈泰看了看许允,许允却没有搭理陈泰的意思,陈泰也曾担任过将领,许允却是名士。

    陈泰不由苦笑,名士是吧?这得罪人的活让我来干吧,“大将军不知有何不妥?”

    怎么,大将军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不能按照太傅大人的意思办吗?

    这就是许允陈泰的态度,这就是朝廷官员和世家大族们的态度!

    曹爽把人都得罪完了啊,而司马懿现在还没有露出獠牙,俨然一副大魏忠良的模样,所以许允陈泰觉得司马懿说的没错,司马懿的要求也不过分啊。

    曹爽急了,“二位大人何故助司马懿作乱啊!”

    既然已经得罪人了,陈泰并不介意得罪到底,于是断然反问一声,“作乱的难道不是大将军吗!”

    勇!太勇了,勇不可当!不愧是跟姜维五五开的男人,我欣赏你。

    大帐内的亲兵连忙拔出兵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