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兴梁 » 第二十七章 受封英王

第二十七章 受封英王

    四月三日,天子降下的禅位御札至大梁。

    元帅府文武、宣武老卒、道士和尚、妓女商贾、地方耆老无不兴奋莫名,当日,便在朱温的有意无意默许之下组成了一支请愿团,至宣武节度使府后院,以“天子让位,天下无主”跪请朱温顺天意,应人心,即大位。

    这是三辞三让的最后一环了。

    然而尽管情愿的众人使出了浑身解数,但在众目睽睽之下,朱温的态度到底还是没有软化,还是老一套的说辞,孤德薄不足以承天命云云。

    在场众人虽然心中对这种说辞嗤之以鼻,但见朱温执意如此,他们也无可奈何,最后还是在元帅府司马符道昭领亲军泣血恳谏,亲军将士山呼万岁,宣武军掌书记敬翔领百姓苦请朱温即位,云“将士大夫尽节效忠于殿下,都是希望能攀鳞附翼,大王不登帝位,有负军民推戴之心”,这才让朱温勉强松了口。

    次日,朱温照惯例在元帅府与麾下自署文武百官议事,众臣以君臣之礼朝拜朱温,朱温避之不及,又推辞不过,“无奈之下”,终是受了这一礼,定了君臣名分。

    同日,改宣武节度使府正衙殿为崇元殿,东殿为玄德殿,内殿为金祥殿,万岁堂为万岁殿,下行文书称教令,自称寡人,同时下令诸笺、表、簿、籍皆去唐年号,但称月、日。

    又数日,改左右长直为左右龙虎军,左右内衙为左右羽林军,左右坚锐夹马突将为左右神武军,左右亲随军将马军为左右龙骧军。

    置控鹤、厅子、亲骑、云骑等军(都)于侍卫亲军马步司下。

    改大内正门为元化门,皇墙南门为建国门……升开封、浚仪为赤县,尉氏、封丘、雍丘、陈留为畿县。

    更名,朱晃。

    至此除了还没有正式定立国号,称帝改元,其余诸事几乎已经完备,只待择吉日正式登基为帝了。

    ……

    四月二十八日,唐宰相张文蔚、杨涉乘大车自上源驿随从册宝,诸司各备陈仪仗、卫士、车驾在前导引,自洛阳赶来的文武百官随后,到金祥殿前排列。

    梁王朱全忠身披袞袍,头戴冠冕,即皇帝位。张文蔚、苏循捧着册文登殿,进读册文,杨涉、张策、薛贻矩、赵光逢依次捧着印玺登殿,读完册文,下殿,率领文武百官跪拜称颂庆贺。

    翌日,朱温命有关官吏祭祀天地、宗庙、社稷,派遣使者向各地州、镇宣布受禅称帝,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开平,国号大梁。

    从曹魏、司马晋受禅例,奉唐昭宣帝为济阴王,迁于曹州。

    唐中外旧臣官爵并如故。

    升汴州为开封府,命为东都;以唐东都洛阳为大梁西都;废唐西京长安,更名京兆府为大安府,更魏博为天雄军,追尊高祖以来四代人为帝后。

    等这一干不得不为的事儿伺弄妥当,时间已经是五月中了,接下来,自然是大封群臣,文武臣僚并加恩了。

    实际上对于文武臣僚而言,这才是重头戏。

    大伙儿费恁大力气,扶保你朱温称帝,不就是为了取个富贵么。

    最先获得封赏的,是在劝进中出了大力,于南方一众小诸侯中率先摆明车马,力挺朱温称帝的马殷。

    对其人,朱温没有吝惜官爵,直接封侍中兼中书令,楚王。

    马殷在南方势头正盛,用他来牵制蜀吴二国,最是合适不过。

    同样,因为屡次上书,劝进有功刘隐被朱温封为检校太尉,侍中,大彭郡王。

    坐拥两浙的钱镠虽没有参与劝进事,但由于吴越一隅偏安东南,常年面临着杨吴政权的巨大军事压力,故而奉了梁为正朔,朱温加封其人为吴越王、诸道兵马都元帅,淮南节度使。

    这个就是纯粹的恶心杨吴一干人了,跟月初朱温下诏虢夺李克用一切官职一样。

    福建的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因为梁在中原,对其鞭长莫及的缘故,在对梁关系上也只是正常的称臣纳贡,朱温对其也是象征性的加了一个侍中衔。

    成德的王镕、易定的王处直遥附于梁,自然也少不了要封赏,王镕势大且成德是大镇,得了亲王爵——赵王,王处直受封太原王。

    虽然这两镇名义上是附于梁,与马楚、吴越那些臣藩不同,但实际上二者之间也没什么差别,除了常规的遣使来朝,称臣纳贡之外,也不会提供兵力上或是物资上的任何援助。

    不过朱温对这二镇也没什么多余的诉求,只要他们奉河朔故事,不倒向李克用,别的他都可以容忍。

    外藩封完,便自然而然是内臣了。

    忠武军节度使、判六军诸卫事、河南尹兼张全义受封魏王,朱温征战南北这数十年,后勤辎重大半都是靠他。

    天雄罗绍威是首倡朱温称帝之人,居次宫,进为守太傅、兼中书令,并赐“扶天启运竭节功臣”称号。

    掌书记、太府卿敬翔,在幕府三十余年,军事计划、民事政务一应事务皆处理得有条不紊,在朱温受禅之事中也出了颇多谋划,受封崇政使,以备顾问,参谋议,于禁中承上旨,宣于宰相而行之。

    这个崇政使就是原来的枢密使,概因朱温将枢密院改为了崇政院。

    再之后,就是朱家人了。

    长期担任节度副使的朱友文受封博王,进位开封尹、判建昌院事,掌全国金谷事,也就是财政大臣。

    亲王加尹京、再加上财政大臣,朱温对朱友文的钟爱可见一斑,若非这位博王至今还未掌过军,恐怕所有人都要认为朱温是把江山社稷交给他来继承了。

    其后,又是大封王爵,兄长朱全昱为广王,三子友珪为郢王,四子友贞为均王,五子友璋为福王,六友雍为贺王,七友徽为建王,八子友孜为英王。

    朱温虽是令朱友珪闭门思过去了,但到底还是给他封了王。

    而在一众王爵之中,朱友孜的英王爵无疑又是最惹人注目的。

    因为英国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当然了,他不叫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而是宗周时候的诸侯国。

    而当朱友孜得知受封英王爵之时,心中又是另外一番感想了,当初计划的好好的,韬光养晦以待天时,怎么突然就锋芒毕露了呢?

    但是处在这个时代,你又不能不争……

    一介庶子,不争又如何走到权力的中心。

    一个字,难。

    好在,是快要出京了,友珪哥儿三个手再长,也伸不到镇军中。

    而就在这封赏大戏步入尾声的时候,却是有客从远方来了。

    契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