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建大唐之霜寒天下 » 第 56 章 避征南诏,四访长安

第 56 章 避征南诏,四访长安

    薛侨提出了一个方案:

    齐宣作为岢岚军使修书一封,向晋阳的天兵军使杨光翙建议,不要调用岢岚军去剑南。原因是安禄山已经在调动大同军去范阳,协助攻打契丹,这时岢岚军需要协防神武关。

    “子昂的计策好!”

    “薛都尉的方案可行!”

    建议得到了八位坞主一致赞同,连柳青、王元振这些跟他有过节的都表示支持,毕竟能不去是最好的,他们跟坞众也好交待。

    齐宣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他小瞧了这位军功赫赫的少年。

    作为岚州军长史,齐宣深谙官场暗斗的一套,做事情不动声色,比一味霸道的姜曲高明得多。

    没想到薛侨也会来这手!

    “这……咳咳,子昂你也知道,天兵军使与杨节帅是何等关系,我哪里能让他为岢岚军说好话……”

    “齐帅,河东之地如此重要,杨将军职责在身,恐怕也会以大局为先吧?”

    薛侨继续挤兑齐宣。

    为岢岚军争取权益,本就是齐宣职责所在,他想把祸水往薛侨身上引,想得美!

    “这……本帅可以试试,但……”

    齐宣一边说,一边示意齐深接话。

    “薛都尉的建议确实很好,但齐帅也有为难之处,杨将军事务繁忙,未见得会理睬这种事。征募的人选,咱们可以自己再商议商议……”

    齐深的话,无人理睬。

    这天自然没有什么结果。

    出了军使府邸,崔游之主动找到薛侨。

    “子昂,你还有什么办法么?我瞧齐帅没打算用你的计策,咱们不能坐以待毙吧……”

    听到这话的武嗣昌、李骞也凑过来。

    薛侨瞥了眼周围,见齐深、王元振、柳青三人也离得不远,摇了摇头。

    他径直走向了凌尘的宅院。

    坞主们在军城里是有住所的,方便过来听令的时候居住,这里说话方便得多。

    凌、卢、崔、薛四家,加上武、李两家都跟了进来。

    “各位叔伯,如果齐帅执意按敕令摊派,你们打算怎么办?”

    薛侨的话,问的是武嗣昌和李骞。

    这两家并不在他们的联盟里,谁知道他们加入进来是事急从权,还是跟齐宣有私下联络。王元振和柳青,恐怕就已经是被齐宣拉过去了。

    武嗣昌道:“那有什么办法,齐帅跟齐深是一个鼻孔出气,这是削弱我们几家的好机会,肯定不会帮我们说话。只能拖了!”

    他确实有什么说什么,耿介直肠。

    李骞则有城府一些,他等亲家说完,又观察薛侨和其他人的神色,才缓缓开口。

    “我也没有什么办法,无非是争比例的问题,总不能都是我们出人吧……薛都尉,你是否还有良策?”

    薛侨大致知道他们的想法了。

    齐宣应该还没有将他们拉拢过去,这位新军使的胃口,恐怕不必姜曲小。

    只让族人跟着齐家坞,一定不是最终的目的。借机削弱另外几坞,让齐家坞一家独大,再借势吞并其他坞堡,才是计划所在。

    “武坞主、李坞主,如果我有办法,你们能跟我同进同退么?”

    武嗣昌和李骞对视了一眼。

    “只要能不去剑南,愿听薛都尉差遣!”

    “如果要跟齐帅争执呢?”

    “总好过要去剑南送死!”

    薛侨微笑着,站到了几位坞主的中间。

    “各位叔伯,请再跟齐帅据理力争,必要时可以表示不配合。因为齐帅只有征调两百人的敕令,却没有调动军队的敕令……”

    “征调敕令没有具体说征调谁,只说了人数,因此即使不配合,也不算是违抗军令,齐帅是不能治罪的。实际上,我猜征调军队只是试探,实际不见得一定要执行……”

    “因为这实在是大昏招!两年前陇右攻打石堡城,河东军也曾被征调,但那时大家都不知道死伤会如此巨大,只想着是立功机会……”

    “有了石堡城的教训,剑南又是烟瘴之地,谁还愿意去?征调百姓是无奈之举,但军队不一样,他们就不怕军士哗变么!”

    “一旦出现哗变,圣人必然追查原因。杨节帅隐瞒剑南战败真相,明眼人都瞧得出来,他定然怕这事被追查下去,所以不会坚持……”

    “所以,但凡齐帅愿意保九坞,多的是办法。我是安西军编制,不方便直言,各位叔伯在此危急时刻,还请团结一致,不要退缩!”

    薛侨的分析让坞主们踏实下来。

    经过安西军的历练,他对军队心态的把握、对圣人和节度大员的揣测更深入了几分,不像之前那样只着眼在小处了。

    这种自信,让年长他一辈的坞主们,自然而然生出信赖感。

    “子昂,你有什么计划么?”

    薛肃很熟悉自己侄儿,他不会只停留在跟齐宣去争执,一定还有后手。

    “有!我要去趟长安……”

    薛侨当天就出发了。

    他来岢岚军前,已经跟凌霜商量了自己的计划:借安禄山出征契丹的时机,改换征调战场。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也是箭在弦上、迫不得已的事情——齐宣并不难对付,难对付的是他身后的人。

    薛侨在岢岚军跟齐宣提到杨光翙和杨国忠,是为了印证他一个猜测:

    齐宣是不是杨国忠的人?

    按薛侨自己的分析,他认为杨国忠不会那么傻,敢硬性征调河东军,只是让心腹杨光翙在河东支持他的征募工作。

    齐宣的态度表明了:

    他还不是杨国忠的人,但他想往这条线靠,所以才会如此积极。

    必须借力了!

    薛侨有官位在身,可以使用驿站和官道,一路快马加鞭,四天之后就赶到了长安。这时对于是否因公出行的检查,已经没有那么严格了。

    对于长安,他已经越来越熟悉。

    薛侨一到这里,便直奔亲仁坊东南角的东平郡王府,递上自己的名帖。

    留守长安的郡王世子接待了他。

    安庆宗在长安是有任务的。

    虽然他还没有与郡主完婚,但大将出征长子留京充当人质,是一种政治规则。

    除此之外,他会将朝廷的各种消息汇报给范阳的父亲,包括重要人事变动、圣人和右相的言行,以及各处的藩镇战绩。

    薛侨的主动,让安庆宗很高兴。

    因为他早就在战报和封赏名单里,看到了薛侨的名字,对这位曾经有一面之缘、与自己兄弟颇有交情的少年将领印象很深。

    更何况,安禄山作为河东节度使,对于河东各军的兵力和战力十分清楚,他一直很想要岢岚军,尤其是九坞骑兵。

    “子昂,你在安西威名赫赫,如此猛将,我父帅真是求之不得啊!你放心,安西战事已毕,你又是河东军征调过去的,回到河东理所当然,我会想办法!”

    安庆宗表现出了对待自己人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