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建大唐之霜寒天下 » 第 124 章 折节下士,求教贤才

第 124 章 折节下士,求教贤才

    三日后,晁衡正式辞别僚属离任。

    薛侨曾经力劝晁衡不要离开。他有些印象,记得晁衡是海上遇到了风浪,虽然没有遇难,却流落到了安南去了。

    晁衡思乡心切,薛侨只是初识,并没有多深的交情,也劝不动他。

    第二天,秘书省来了新的秘书监。

    准确的说,是秘书监同正员,与秘书监俸禄相同,但没有职田授予。

    秘书省的官员,从薛侨以下都是在制书中听到的,根本没见着这位理论上的上司——彭城郡王李倬。

    听完制书后,贾至对薛侨道:“子昂,现在秘书省以你唯尊,就看你的了!”

    薛侨望着几乎全是低级官员、役吏的同僚,叹了口气,说道:“我想想办法吧。”

    他下完朝之后,去拜访一位士子:啖助。

    他有许多文人朋友,但多数以诗文著名,不以学问见长。而贾至却多次给他推荐啖助,说这位士子虽然年轻,可以称得上大儒。

    啖助近三十岁,租住在城南的昌乐坊,正准备今年的进士科考试。如果只是明经科,对他来说实在太过简单,机会也更少。

    他看到薛侨单骑前来,喜出望外地出门迎接,当即要拜倒行礼,薛侨立即下马将他扶住。

    “叔佐,咱们平辈论交,不必大礼!”

    说完,两人才对面作揖,重新叙礼。

    啖助将他请进门,分宾主坐下。

    薛侨见屋舍简陋,却整整齐齐、一丝不苟,称赞道:“叔佐有颜回之贤,令人好生钦佩。”

    啖助笑道:“薛侯果然不负盛名,折节下士,谦逊有礼,丝毫没有年轻宠臣的模样。”

    薛侨忙摇头道:“我可不能算宠臣……”

    啖助给他倒了杯水,说道:“薛侯未及弱冠,已经封侯衣紫,这还不算宠臣,我真不知谁能算宠臣了。只怕是身在其中,不明其余吧。”

    薛侨道:“说来惭愧,若是治军用兵,我自问有些经验。如今任职秘书省,却毫无头绪。”

    啖助似乎明白了薛侨的来意。

    他抿了一口水道:“薛侯,你应当知道,任兰台侍郎只是暂时挂名,不需要太过认真。”

    薛侨笑道:“这个自然晓得,但我闲不住,总想做点事情。”

    “薛侯,这是为何?”

    “书者,智者之阶也,先贤之成也,应时之积也。秘书省掌一国之书,朝廷对秘书省如何态度,天下士子对注书、校书、编书就是如何态度。岂能这般荒弛?”

    啖助万万没想到,这样的话从一位年轻将军口中说出。

    他叹道:“我也十分痛心,大唐之初,太宗皇帝任重臣、名家掌管秘书省,既编著多部前史,又校注经书,纂出《五经正义》,实在是文人之幸、儒学之幸,可惜……”

    薛侨道:“事在人为,如今盛世正可编书。”

    啖助疑虑道:“薛侯,编书需累年之功,你只是暂任秘书省。即便是成功了,最后功劳和名声,也不一定是你的……”

    薛侨淡淡一笑,摆了摆手。

    “功成不必在我。我已经暴得大名,年岁又浅,好事总不能都落在我头上。”

    啖助道:“薛侯,以你功绩,静待时日,总有起飞之时,不必如此辛劳。”

    薛侨忽然严肃起来,双眼盯着啖助。

    “贾幼邻在校书郎任上十八年,王季友任十七年,我还问了其余校书郎,有四五位也是干了十年以上的。叔佐,即便我不求上进,这些兢兢业业多年的才学之士,就应当皓首于此、终身守贫么?”

    啖助心头涌出莫名的感动,起身深深作揖道:“薛侯,我现在才知你的为人,请受我一拜。”

    薛侨忙起身还礼,啖助坐下后对他说:“薛侯,贾幼邻也跟我聊过秘书省的事情,我以为有几件事情可以做:重整书库纲要、与时俱进整理经义、新增致用之学。”

    这位精于经义的学者不再怀疑,详细向薛侨说了自己的想法。

    薛侨对于学问的确是外行,虽然想有作为,却只能有个大概的念头,哪些是切合实际、为人接受的,确实拿不准。

    他听完啖助的建议,当即离席行礼道:“叔佐,你可愿到秘书省帮我?”

    啖助连忙还礼,说道:“薛侯,我敬佩你的人品志向,修书也是我的心愿,本来不该拒绝。只是我还未及第,更未铨选,只怕……”

    薛侨道:“不妨,若科考不顺,我也会尽力向朝廷举荐你!”

    啖助本以为薛侨今天只是例行回访,没想到却聊得那么深入,而薛侨对自己如此看重,令他顿时有知己之感。

    他这时拜伏在地,对薛侨道:“薛侯恩情,啖助此生不忘。在下还有个建议,重整秘书省需要德高望重的人坐镇,这样四方饱学之士定然趋之若鹜,薛侯就不必费力一一寻访了。”

    薛侨扶起他,大喜道:“叔佐可有推荐么?”

    啖助道:“当世宿儒,莫高于元鲁山。他名讳是元德秀,字紫芝,是北魏皇族后裔,学识渊博如海,有经世之才,不但才学过人、文章出众,门下更是英才济济。萧茂挺、李遐叔都是他的弟子,还有那天到你府上的元结元次山,也是他的学生。而萧茂挺、李遐叔的门下又有数十名英才弟子,例如独孤及、韩云卿都是李遐叔弟子,贾邕、赵匡和许多遣唐使,都是萧茂挺的弟子……”

    薛侨忙问:“元鲁山先生现在何处?”

    啖助叹道:“他十五年前鲁山县令任满后,便到河南陆浑山隐居,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只怕不见得会出山……”

    薛侨道:“我去试试看,能否劝他出山。”

    他听到元德秀在洛阳附近的陆浑山,立即存了另一个心思:如果京城的名医无法给凌霜开药,他就去洛阳另访名医。

    今天收获很大,薛侨开始有了明确的计划。

    秘书省虽然此时不受重视,但未见得以后就一直不受重视。事在人为,谁去打理秘书省就是关键。既然秘书监和另一位少监都是挂名,那他就是实权之人。

    一盘散沙的九坞都可以重整旗鼓,汇集英才的秘书省又有何不可?

    薛侨决定再干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