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生古榕树,庇佑一方百姓千年! » 第三十六章 少年包黑炭

第三十六章 少年包黑炭

    “爹,我要读书!”

    “爹,今后我给你养老!”

    “爹,大哥会一直保佑我们的!”

    余小雨经历了生死之后,成熟了许多,知道安抚自己的老父亲。

    作为整个家庭唯一的男丁也要承担起来养家糊口的责任,毕竟父亲太苍老了,打渔的工作经常要在户外。

    而且那艘渔船的破烂程度也是需要人去修补打理的,反正整个蜑民的工作,余小雨也要承担起来,而读书的话同样也能够坚固。

    如今的余小雨已经达到了晋升乙字班的程度,所以说可以回家自学,平时也可以进书院学习,对此符安都是很欢迎,毕竟余小雨是回去要尽孝心!

    荣耀也很清楚余小雨的为人,记忆全部收集完毕了之后,肯定就是离开榕树书院的时候。

    不过此时的余小雨已经有了荣耀通过他父亲余铭之手赐予的神奇钓竿,要维持父子两人的基本开销应该不成问题。

    而且相信不久之后自学的余小雨也会不负众望,在家里面的事情处理完了之后就会来参加相应的考试,一步一步的考取功名。

    如今这个时代没有功名只能沦为底层,余小雨想要家人过上好日子,光靠捕鱼一辈子也没法真正过上衣食无忧的生蚝,所以说余小雨绝对不会放弃读书!

    甲字班课堂上,如今晋升到甲字班的学生越来越多,这几年来大家都很努力,加上这些学子都是各地的青年才俊。

    全是以考取功名为目标的,这些学子的才识绝对不逊色于宋朝最高学府国子监!

    这几日来了一个转校生,相貌奇骏,皮肤黝黑,眉心处有一个新月疤痕,而这正是少年包拯!

    按理说包拯应该在庐州读书,但是少年时期的包拯脑袋不太灵光,读书不知道变通,喜死记硬背,但是又记不清楚,每次考试都落榜。

    所以说包拯的父母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听说了榕树书院专门全家搬到了建安居住,这也是榕树书院的名气比较大的缘故,这也把历史名人都吸引过来了。

    18岁的包拯少年来成,看起来就是一副威严的模样,但是此刻却少了一些聪明劲,应该是还没有开窍的缘故。

    要知道历史上的包拯也是接近三十岁才考取了进士,这才做一名知县开始一步一步做到了宋朝的大官,官至北宋给事中!

    能够特招过来直接进入甲字班,这也是因为荣耀的原因,毕竟是历史人物,还是要给面子的,何况断案如神的包拯据说是文曲星下凡。

    还是要给他一些待遇的,而且甲字班的话,还有刚回归的张伯玉,他作为御前童生见识了东京的恢弘,更是立志要考取功名。

    也在这次殿试当中看到了许多不一样的东西,并且约定三年之后与李清清在考场上见!

    李清清在御前殿试大放光彩,得到了官家的青睐,又有状元之女的优势存在,女神童之名已经传遍东京开封府每一条街了。

    这也让李清清有势力跟李威平起平坐,终于承认了李清清和王翠娘的名分,所以他们已经在东京定居了,而只有张伯玉回来了。

    当然了,李清清女子的身份也让东京的各个阶层的人指指点点,都觉得李清清是依靠他父亲的李威的名气才能到殿试上的,耍得是小聪明,没有真才实学。

    所以说李清清也是憋着一股劲,打算堂堂正正地考取进士功名给这些嚼舌根的人看,所以才有了三年之约!

    课后。

    “希仁,给我打桶水来。”希仁也就是包拯的字,张伯玉稍年纪稍小他几岁,却已经是义福建神童的名号前往东京参加过童科的神童。

    并且已经有官身了,虽然只是名誉的,却已经让人不敢小看了,加上又是院长的亲传弟子,在榕树书院内威望还是很大的。

    “是!大师兄!”不一会儿少年包拯提了一桶水来,两人开始为榕树浇水,一边在浇水的时候,张伯玉一边在说着榕树的一些历史和神化传奇,张伯玉打算为榕树写一本书,以此来增加榕树的神秘感。

    “不愧是我的好树友啊,还要专门为我写书!这样的话,信徒数量肯定飙升!”荣耀享受着历史名人给自己浇灌,还有隐藏的一些效果存在。

    开发出了不少的能力都是因为这些树友们的浇灌,如今来了包拯,也不知道能不能激活相应的能力。

    “大师兄,你是说吃了榕树果我能变得聪明?”此时的少年包拯总是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接受能力还比较差。

    张伯玉学一遍就会了,他要学习三四遍,甚至五六遍都记不住,所以说包拯的不自信体现在方方面面。

    “我保证你吃了榕树果就能过目不忘!现在好好给我浇水!”张伯玉看着包拯的模样,笑而不语,包希仁还是太老实了,而且过于自卑。

    实际上他的天赋不弱,只是没有开发出来而已,院长为什么同意他入甲字班,就是因为他有这个实力。

    只是一直在庐州那边的书院被人称呼为傻子,在那种环境下学习,包拯压力还是很大的,如今包拯的父母会搬迁来到建安。

    也是因为此前的包拯的父亲包令仪曾经在福建惠安做过知县,对福建这边的民风和环境很熟悉,也有很多的故旧。

    因为政见不同的原因,包父提前告老还乡了,如今还是以包拯的学业为主,其母也对于包拯也是给予厚望的。

    “好!”包拯十分认真地给荣耀浇水,每天下课之后张伯玉都会带着包拯一起浇水施肥,悉心照料着大榕树。

    李清清不在建安,她的那一份就交给了张伯玉等人,而包拯虽然没有成为他的树友,却也逐步喜欢上了榕树,等待着今年第一波榕树果的成熟!

    有付出才有收获,包拯同样在榕树书院的课堂上也是下足了功夫,慢慢开始自信起来,在符安的指点下,包拯开始对自己的学业有了新的方向。

    专研其了许多新奇的知识,并不局限于儒学典籍,杂家、墨家、法家各个流派的书籍都会进行阅览。

    那种对于新知识的渴望超出了张伯玉,这种学习的刻苦之心也让身为大师兄的张伯玉十分的佩服。

    这也是张伯玉喜欢跟包拯为友的原因,所谓近朱则赤,包拯别看脸黑如炭,为人以诚相待,还是亦师亦友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