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生古榕树,庇佑一方百姓千年! » 第四十二章 极品榕树果

第四十二章 极品榕树果

    “给我抓起来!你就是偷钱贼!”

    “冤枉啊,冤枉啊!”

    众人也都很纳闷,为什么这个小子去捐钱怎么就变成了偷钱贼了?到底是根据什么?

    而且包拯的威望不高,如果不说出个一二三四五的话,怎么看都是说不过去的。

    “大家看水盆上漂浮的油膜!再看看李小满的双手!”

    “李小满做得是糍粑,收钱的时候不免会把油渍沾染到铜钱上,一般我们正常的铜钱拿回家的时候都习惯性地擦拭干净,不会有这么多的油,而这个外乡人掏出的铜钱居然有这么大的油渍,所以我判定他就是偷钱贼!”

    “你,你胡说!”

    “那你为什么这么紧张?杨捕头给我搜!”很快就在这个操着外乡口音的村民身上找到了一贯钱,而这些钱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很油!

    所以说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他的铜钱扔到水盆会起一层油膜的原因,加上这个家伙的手很干净,显然也不是做这类生意的。

    而这个家伙又说不清楚这贯钱到底从什么地方来的,这个时候有村民说道:“他是王四,刚来小榕村没多久,说是投靠亲戚的,但是这几天都在村里面乱逛,根本没人认识他!”

    “王四,你还有什么话说?”

    “大人啊,冤枉啊,我是逼不得已!”

    “回去跟县尊大人解释去吧。”

    杨忠也没想到这么快就抓到了偷钱贼,虽然只是一个小的案件,可是审问石头的方式还是第一次见到。

    事实上审问石块的案件在宋朝、明朝都有真实性的发生过,也都是通过这种看似很可笑的方式从而降低犯罪份子的警惕之心,为后续的侦查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不管怎么样,包拯的名气在这次审问石头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本来只是一个黑脸的书生少年,如今成了神探包黑炭了。

    还是要有一个契机才能看得出个人的能力存在,别看包拯平时不言不语的,但是观察能力和好学能力这是连张伯玉这个大师兄都没有办法比拟的。

    而且三苏的话这些日子也在书院,看到了书院的人才济济,苏洵决定让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在榕树书院学习。

    而他自己的话,因为年纪较大,在书院学习似乎不太好看。

    但是平时也会在书院内旁听,坐在大榕树下看书,与书院的塾师下棋之类交流经典书籍的心得体会的。

    可能也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符安觉得苏洵的为人和品性还有学识都不错,就这么浪费了太可惜。

    所以说也跟苏洵说了打算聘用他做塾师的想法,当老师有钱拿不说,还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下学习。

    打算继续考取功名的苏洵的压力还是很大的,有了这份工作的话,他们一家子的生计不用愁了不说。

    父子三人也都有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了,三父子也都了为科举功名而努力冲刺着!

    三苏纳入到了榕树书院,书院的历史名人更多了,全是大咖级别的。

    所以说对于今后榕树的发展都是有利的,有了这些大官的罩着,荣耀的生长环境会更好。

    所以说他的树友在各方面都要有,只是历史名人要收归于树友的话需要一个契机,就连包拯都没有纳入到树友的序列,三苏就更加不用说了。

    毕竟历史名人都有自己的傲气存在,但是跟历史名人建立了互动的话,对于今后荣耀的发展肯定是有好处的。

    不过这些名人都是在榕树书院内读书工作,时间长了,倒是能够吸收到他们自身的一些才气和历史底蕴,对于荣耀的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包拯的侦查方向也让从东京回来的张伦欣喜异常,没想到在他的地界内还有这类侦查的人才存在。

    而且还跟自己的儿子张伯玉走得比较近,不由得暗道:“此人必是人中龙凤,他日高中肯定会成为一方诸侯!”

    张伦单单从这件事情就看出了包拯的几个特性,如果为官的话必定是造福一方的清廉官员,在宋朝正是缺乏这类的清官和为民作主的官员!

    就算是张伦也是因为各种利益关系之下,导致很多的事情无法开展,还是把自己的羽毛看得太重了,而丧失掉为官的初心了。

    张伦在包拯身上看到了年轻的自己,但是却被官场的大染缸给污染了,这次从东京回来,他的感受更深。

    而此时榕树果逐渐成熟,大部分都是普通的,没有什么属性方面的加成。

    而这次成熟的榕树果有许多的珍品,可能也是历史人物一起在树下品茗读书的缘故。

    这也加速了榕树果成熟的时间,并且附加了许多神奇的能力!

    这也是荣耀选择树友的一个方式,以榕树果建立起紧密的树友关系!

    而有了上次海鲜诗词大会的经验,符安虽然年纪虽然大了,却身体和脑袋都很灵活。

    这也跟在榕树书院办学有关,经常性在这么一个良好的环境下,人的身体还是会有改变的。

    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养老的时候都会选择一个环境清幽的地方。

    品尝榕树果也可以开个诗词大会,也只有榕树书院能够做到的。

    这也是因为好的诗句需要在一个气氛当中才能金句频出,上次的海鲜诗词大会就是一个明证。

    余小雨的《大海遇雨》还在书院内经常有人在诵读,可见这首诗的魅力就算放到宋代也是丝毫不逊色的。

    这次的榕树果诗词大会的筹备要比此前要长一些,而且有一个缓冲的时间,可以吸引更多的读书人。

    诗词歌赋需要互相交流才能够进步,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的诗词大会很多的缘故,唐朝更加不用说了。

    酒宴上诗词之类的行酒令更是数不胜数,而宋朝大部分的东西的参照物就是唐朝。

    所以说这也是为什么宋朝读书人的基本功就是要吟诗作赋,毕竟科举当中诗词歌赋的占比还是很高的。

    要考取一个功名就要精通此道,虽然在北宋后期的话,为了让读书人要多学习下国策之类的。

    不能让诗词歌赋的占比过多,导致招募的读书人都是一些吟风弄月的家伙。

    简单地说都是一些眼高手低的人,大部分连一个县令都做不好。

    所以说为什么新科进士都要去做县令也是为了让他们有底层学习的机会,能够治理好一个县,那么就说明出师了,掌握了为官之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