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生古榕树,庇佑一方百姓千年! » 第四十六章 寻找水源

第四十六章 寻找水源

    张伯玉很清楚自己父亲在这个时候祭祀也是出于无奈,毕竟每逢旱情不光是百姓们祭祀了。

    官家也同样如此,作为地方官也是遵照了上头的意思,无非是教化愚民的手段罢了。

    官府都祭祀祈雨了,下不下雨就不是他们当官的能左右了,要看老天爷的意见,其他的事情跟我无关!

    所以说这种不负责的态度,也导致了每次出现了大的灾难,总是会有人说风凉话。

    救援的速度也不够迅速,或者说在没有出现无法挽救的情况下,采取雷霆的手段,才能够把损失降到最低。

    现在建安或者说整个福建的情况都是这样,各个地方官都在祈雨,把精力都花费到了祈求上苍去了,却没有真正想过寻找水源开挖灌溉渠道!

    “公达,我们一家翻了几座大山了,这里真的有水源?”公达是张伯玉的字,前几天冠礼过后,张伯玉对外开始使用这个字号。

    “希仁,相信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张伯玉也爬得有些疲累,但是绝对不会放弃,灵感一来,直接来了一首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距离陆游出世还有不到百年左右,所以说张伯玉这时候算是自我原创了,灵感切合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也是对于这些日子的苦读的感悟。

    仔细琢磨了下的包拯觉得很有韵味和道理,然后默默记了下来,打算作为自己的名言警句,不愧是大师兄啊,一张口就是千古名句。

    “汪汪!”小黄的体力要比他们强上不少,在山上如履平地,提前给他们开道,皮糟肉厚的小黄像是压路机一样,把杂草都压平了。

    “小黄你找到了?”张伯玉抚摸着小黄的脑袋,看着它浑身都是各种杂草,有些担忧。

    宋朝养狗的人都不是普通人,中华田园犬也只有官宦子弟和商贾子弟才有钱饲养,一般平民百姓哪里有余钱养狗。

    所以养狗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这也使得狗子在古代的地位不怎么样,往往都是恶犬的代名词,一出街就对着平民百姓狂吠,怎么不让人讨厌。

    但是真正接触下来就知道狗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不光是在现代,在古代依然是这样,何况古代的田园犬的血统很纯正。

    可谓是灵性十足,十分的聪明可爱,现代出名的日本秋田犬也是日本的土狗,但是因为保护得当。

    所以血统维系得很好,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皇室才能饲养的高级犬类,如今中华田园犬血统全无。

    也使得他的身价无法跟秋田犬比较,当然了,这只是后话,如今的小黄是纯正的中华田园犬,底子还是非常不错的。

    小黄点头示意,又是一阵犬吠,扯着张伯玉的裤脚,示意他们加快行进步伐。

    这么聪明的狗狗,包拯还是很少见的,可能也是因为他没有饲养过狗狗的原因,毕竟一家人总是为了让包拯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迁徙地方。

    哪里有时间在一个地方长时间定居,如今包拯一家会在建安,也是因为榕树书院的教育资源。

    张伯玉和包拯拨开一人高的灌木丛,看到这里居然有一条露天的瀑布,而且还有一个天然的蓄水池!

    “这,这里居然有这么丰富的水源!”

    “我说要实地去查看啊,果然有收获,只是这里为什么没被发现?”

    张伯玉猜测肯定是过于偏僻了,崇山峻岭杂草丛生,而且还伴随着各种野兽的存在。

    并且原先还有蛇患存在的时候,这里属于禁地,毕竟这里要经过巨蟒山,那个时候巨蟒作乱的时候,周围都是没有村民的活动,所以逐渐这里变成了世外桃源。

    如今这片区域没有蛇患、山贼,所以他们才能顺利抵达这里,而这座山据老人说是青云山。

    “青云直上,这说明我们两个有机会中举啊。”包拯听着张伯玉介绍这座山脉的故事,不由得联想到了考进士这方面,包拯的压力还是很大的,毕竟父母不远长途跋涉地“跟读”。

    可怜天下父母心,宋朝的父母,特别是读书人的子女从小就有繁重的学业压力,而且一旦发挥不稳定的话,屡中不第的概率还是相当大的。

    苏轼的父亲苏洵同样是每次考试都不过,更不用说是普通人了,所以说考试还有学霸的属性加成。

    更要有运气,这个运气就是气运所在,很多时候有状元郎的实力,但是却没法做状元还是很可惜的,宋朝就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

    毕竟大咖太多了,比如说欧阳修同样如此,多次考试不中,最有希望的一次也被人抢了头彩。

    如此人物都是科举不顺,更不用说其他人了,欧阳修同样跟包拯、张伯玉是同时代的人。

    这种情况下也会相遇的,当然了,这只是后话,这个时期的大咖实在是太多了,而荣耀产生的影响就是一个凝聚力。

    荣耀把所有的历史名人都汇聚到一起进行交流发展提升,还是很有意思的。

    这对于今后宋朝的发展也许会有一些影响,不至于被打得这么惨。

    当然了,荣耀也知道他身为一棵树能够做得还是很少的,又不能走又不能干什么的,但是他却有自己的一个目标,就是庇护一方百姓的安宁,至少要建安这片土地上不再忍受各种灾害的袭扰。

    如今的旱情,百姓们想尽了一切办法,却无能为力,求神拜佛,连县令都亲自去祈雨了,他们还能做什么?无非是等死罢了……

    “别啰嗦了,先把这个消息传回去再说,而且要想办法把水引下去解决旱情。”

    “来得时候我看到了很多的竹子,可以一截一截地接起来。”

    “好主意!”

    有了稳定的水源之后,解决了稻田的旱情之后,那么一切都能够迎刃而解,毕竟按照往年的经验再过一段时间就要下雨了,只是目前没有水的话禾苗全部枯死了。

    这一年的收成就没了,要知道大部分的都是佃户,他们不仅要交租给地主还要保证一年自己的吃喝,要是没有收成,地主只是损失一些米粮,而佃户则是一家子的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