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生古榕树,庇佑一方百姓千年! » 第四十七章 木匠大师

第四十七章 木匠大师

    张伦从海边祭祀回来闷闷不乐,得知了自己的儿子张伯玉翻山越岭地寻找到了水源,而且还给出了引水的方案。

    就地取材,建造引水管道,还有分段式建立储水池和简易的排水渠等等,张伯玉为了能够把方案做得更加详细和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也请了书院里面沉浸于鲁班术、机关术的同学研究了下,各种图纸也都画了出来。

    而且还有排水渠系统的对应模型,可谓是把整个引水灌溉的方案全部呈现了出来,最可贵的是找到了水源——青云山!

    “公达,这全是你做的?”

    “不,这是我跟同学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张伯玉把这次寻找水源和制造这些设施的人员全部说了出来,主要还是让他们有些功劳,一旦此次事成,张伦可是会上书给朝廷的!

    “包拯我是知道,其父跟我是好友,这个喻皓没见过啊?他精通鲁班术?”

    “是的,喻皓祖上乃是木匠出身,游历至建安县,闻听榕树书院招收青年才俊因此前来入学,已在书院有一段时日了。”

    张伯玉对这个喻皓还是很有印象的,他不仅精通鲁班术,而且还有自己的一套木结构的理论,而且他来书院学习主要是来增加文学,以此来创作的《木经》。

    把自己的所学所知和祖上总结的木匠工艺的经验编纂成册,以此来留传后世子孙。

    所以说喻皓别看只是一个匠人但是却有伟大的一个理想,也知道自己的才识不够,只能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进步。

    而榕树书院正好招收各方面的人才,按照符安的想法,三教九流都有机会学习圣人之学,只要有这方面的潜力,榕树书院来者不拒。

    而符安不知道的是,这次招收的学子当中就混入了木匠大师喻皓,欧阳修在《归田录》曾称赞他为“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

    可见其才能了,招收到了榕树书院,其才智得到进一步提升,以后的发展绝对不容小视!

    “这是一个人才。”张伦暗自记下了喻皓的姓名,打算有时间到书院看看此人,不过现在当务之急是完成这些工作。

    喻皓再怎么厉害也只是一个人,所以说要打下手的人,张伦作为地方官能够调集的不光是驻守的军队,还有工匠、民夫等。

    因此很快他就忘记了祈雨的事情,专心于眼下的事情,自己的儿子都如此了,张伦再怎么样也要把接下来的事情做好,这也关乎着建安百姓的民生,本身福建的田地就少。

    农民们指望着这点口粮过活,干旱持续过久,没有任何的具体行动,激起民变是迟早的事情,百姓们连一口饭都没得吃了,不造反干嘛?

    虽然这种造反的行为只是少数,镇压起来还是很简单,可是看着这些饥肠辘辘的老百姓。

    张伦不忍心强行镇压,所以说只要这次的引水灌溉有用,解决了燃眉之急的话,老百姓看到了希望就不会造反!

    张伦立马调集建安范围内的工匠、民夫全力按照图纸进行打造,而喻皓被任命为建安都料匠。

    主要负责此次工程的具体设计、施工,要知道这个都料匠可是类似于后世建筑工程的总工了,承担的责任还是相当大的。

    并且对于喻皓来说,他只是一个外乡求学的匠人,本身地位就不是很高,现在直接被委以重任,还是在这种关键时刻,喻皓直接有些懵逼了。

    荣耀也是知道这个喻皓的,这小子来到书院直接来到榕树底下四下张望,得知了他是一名匠人还是拥有祖传手艺的木匠。

    他算是明白了,这小子是“职业病”,估摸着在想着拿他来做什么家具,不过好在榕树的木质较硬,还有容易腐烂等特点,使得榕树木不是木匠们钟意的木材,只是不知道喻皓在想什么。

    虽然震惊,但是该做的一样没少,很快喻皓进入了状态,涉及到了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后。

    这些日子都没怎么去做木工都有点手痒了,如此大的工程交给他又有这么多的帮手,喻皓的这一身的木匠、木结构的知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在宋朝最常用的建筑材料还是木头,而且木材的可塑性,使得他能适用各种环境,修建临时用的排水渠、引水管、蓄水池竹木完全能够胜任。

    而且只是临时用的,讲究的是一个快速、稳定、实用,因此喻皓的设计还是很符合实际的,工期短效果强。

    并且张伦给他配备了这么强大的一支工匠队伍,还有民夫作为苦力协助,很快在他们加班加点的工作下。

    青云山的山泉水很快就被引到了受灾最严重的农田内,一传十,十传百,其他受灾的农田也在这些天安排了灌溉!

    果然,福州治下的郡县全部遭受到了历年来最惨烈的干旱,许多农田的禾苗枯萎之死,损失之大不可计数。

    而福州方面也在上报朝廷打算减少赋税缓解下百姓的压力,而对于建安县的情况他们也在纳闷,为什么建安基本没有农田干旱的情况?难道建安是另外一片天空?

    随着调查的深入,张伦的政绩得到了增强,而这种干旱情况下的引水灌溉的方式也逐步在宋朝开始流行起来,喻皓的手艺也得到了认可,逐步在建安产生了名气。

    毕竟建安如此大旱能够顺利度过,喻皓亲自设计打造的灌溉设施功不可没,虽然张伯玉、包拯是开路先锋。

    可是没有匠人的通力合作,青云山的水源也没法顺利引下山,毕竟想和做是两回事,还是要有具体的执行者。

    榕树书院招收三教九流的方式还是很合理的,也算是找到了木匠大师级别的喻皓。

    在真正需要匠人出手的时候能够有人去承担起来这份责任,还是非常不错的,而建安的情况也让上头知道了,被吏部记录在案,为张伯玉升迁做铺垫。

    而荣耀也算是知道喻皓为什么刚进书院就一直时不时来到榕树底下打量,因为在顺利完成了青云山引水灌溉工程之后,喻皓都料匠的职位一直兼任着。

    每个月还有固定的收入,这让他在建安的生活开支有了着落,也不至于一直在书院白吃白喝了,也算是有工作的人了。

    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够更好地去发展自己的一些兴趣爱好,喻皓这些日子用工程剩余的一些木料进行一番加工和打造,最终成品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