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生古榕树,庇佑一方百姓千年! » 第五十四章 书院分堂

第五十四章 书院分堂

    钱乙的分段治疗的方式是先用白术散末一两煎水三升,使病儿昼饮服,止渴治痰、退热清里,都靠白术这味药。

    连续服用三日,那个病儿再不作渴,也没有流涎了,接着钱乙给其服两剂阿胶散(又名补肺散、补肺阿胶汤),由阿胶、牛蒡子、甘草、马兜铃、杏仁、糯米组成,病就完全好了。

    钱乙在治疗好了李员外小儿子的疑难杂症,名气进一步提升,上门求医的越来越多了,而钱乙的话也都拒之门外了,因为据说院首符安有意见。

    这几日符安在考虑是不是在书院内建立医馆、工部等类似的分支,随着书院的逐步扩展,这些提前准备也是有必要的。

    何况书院内有这方面的人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是很好?

    而且一旦开设了隶属于书院的医馆、工部,那么场地、启动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可以用到书院的建设资金上!

    而且毕竟喻皓、钱乙都是榕树书院的学生,他们越是有本事就说明书院教导有方,没必要死死地咬定读书这一行当,考科举的竞争压力很大。

    不是任何人都能够高中的,还是要有缓和的余地,学得一门手艺也足以发挥自己的价值。

    符安毕竟古稀之年了,思想还是很传统的,没有年轻人脑袋灵活,作为大弟子的张伯玉有责任和义务共同建设好榕树书院。

    也是把荣耀的想法传达给符安,荣耀跟树友之间的交流主要还是一种思想上的碰撞,通过暗示启示等方式。

    加上聪慧的张伯玉理解能力还是超强的,所以说根本就不需要面对面的交谈,一棵树能开口说话已经很让人震惊了。

    如果让张伯玉在回到自己是从后世穿越重生过来的,指不定会造成什么样子的影响,所以还不如采取这种方式,显得有逼格一些,真正语言上的交流。

    荣耀这种在床上躺了十年植物人出身的现代人估计还没有一直在沉浸在圣贤书当中的神童张伯玉的口才好,一个露怯就有些尴尬了,还不如神秘到底。

    该暗示提醒的就去做,也不用有什么顾忌,毕竟都是为了树友的发展前途考虑。

    而且一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话,也会影响到他的前途,荣耀是为了不至于让他们偏航。

    并且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才能,榕树书院就要提供这么一个地方,所以说张伯玉的建议还是得到了符安的认可,所以该找他们来谈一谈了。

    “喻皓!钱乙!”

    “学生在,学生在!”

    “你们来书院也有一段时间了,知道我们榕树书院的底蕴不足,更需要你们这些有才人士的协助,所以……”符安让张伯玉把事情说清楚,符安喝了一口茶,缓了一口气,最近可能书院的事务太繁忙了。

    加上四大书院的态度,让符安有些伤神,无非是嫌弃榕树书院不够资格,何况福建和中原的读书人向来不和。

    中原嘲笑福建是蛮夷未开化的地方,并且地方方言晦涩难听,就算说官话也是带着口音的。

    跟中原的那些学子交流往往会有隔阂,简单地说,互相看不起,而且还带有地域性的歧视。

    所以说福建的进士到汴梁要混得开也需要“拉帮结派”啊,不站队的话,早就被踢出群聊了,早年李威就是如此……

    “喻皓,按照你的设计图,夫子的意思是给你分出一个院子专门作为工部学堂的办学办公地点,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招收工部学堂的学生!”

    “钱乙,你则也分出一间院子作为微草药堂的办学地点,同样你拥有招收医药学徒的资格,也能以此为问诊的地方。”

    “注意,你们的待遇等同于一等塾师!”要知道一等塾师每月的例钱就有百贯!要知道普通人一个月的收入也就3贯左右,可见一等塾师的待遇有多高,比一般的私塾老师高出了几倍。

    榕树书院的收入和开支都是有明细的,毕竟招收了这么多的商贾子弟,为了要学位可是很舍得下血本的。

    而这些钱正是榕树书院建设的资金,并且是越积越多,正好书院要大刀阔斧的改革,符安也慢慢把书院的权限交给了张伯玉。

    符安突然觉得自己不适合做院长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功名在身,只是一个县城老教喻。

    跟四大书院的院长动不动就是一品大员退休在家亦或者在职的大官,他根本不够看。

    所以这些书院的人没有理会符安也是很正常的,也就是福建周围的一些私塾对于榕树果诗词大会比较感兴趣,受邀过来参与。

    事实上也只是书院的自嗨罢了,没有真正意义上跟中原的学子进行接触,也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差距看不到的话,又如何进步,但是这种机会太少了,他的老脸根本就不够看啊!

    想到这里符安还是有些气馁,不过也强行镇定心神,听着张伯玉在安排,符安虽然也有些犹豫,让他们两个刚入书院没多久的学员去开跟读书无关的土工、医学的课程。

    这些在后世现代倒是很常见,毕竟大学里面各个专业都有土木、医学也属于热门的专业,但是在宋朝的话私塾可没有这么专业方面的分科。

    主要还是学习的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以科举考试为主,哪里会分得这么细,就算六艺的话,也只是课后娱乐下,没有真正意义上放到课堂,而现在这些科目居然以主课的形式教授?

    符安的思想还是很传统的,但是也知道建筑和医学的重要性,就算是朝廷也设立了工部和太医馆,学院内为什么不能以此为科目进行教育?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建筑、医学还是很有前途的,如今身为都料匠的喻皓设计打造的水利工程也在旱情上立功了。

    而且也被委以重任,各个地方都开始发展水利工程,考虑到资金的问题,都是以竹木为主,但是喻皓的设计人性化,保用个几十年是没有问题的,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所以说喻皓光是水利工程这个项目就有了名气,做书院分堂的塾师完全没问题,而且还是他擅长的领域,那么更加就没问题了。

    钱乙虽然没有喻皓这么大的名气,却也在建安县名声鹊起,治疗了不少疑难杂症,加上钱乙肯下功夫,医术自然会越来越高。

    为他提高这么一个好的平台,钱乙能够很好地进行听诊,也算是确定了行医的资格,那么临床经验越高,医术就越精通。

    两人都有些发愣,毕竟都是乙字班的学生,一下子就越级成为书院的老师了,虽然是各自分堂的老师,但是拥有的自主权限还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