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生古榕树,庇佑一方百姓千年! » 第五十五章 三年之期

第五十五章 三年之期

    “多谢院首和大师兄的信任,我们定当不辱使命!”喻皓、钱乙都明白书院方面的想法,毕竟自古以来读书都是要有天赋的。

    死读书的成就也不会太高,正如他们两个一样,人到中年一样,读书的天赋不行,只能专技一项了,土木、医学在任何时代都是极为缺乏的。

    而且属于稀有人才的序列,既然喻皓、钱乙有这方面的天赋,给他们一个稳定的收入和固定的场所还有极强的发展前途,他们为什么不好好做?

    并且把这门手艺给传承下去?毕竟读书能够考取功名的始终是小部分,要养家糊口的话就要学习一门手艺,土木、医学则是很有前途的专科!

    总不能考不到公务员就自暴自弃吧,做建筑师和医生同样能够回馈社会,要是学得好就是某某圣某某王了,也能够流芳万世,毕竟某一科上的强者还是很受到尊敬的。

    何况相比较而言这类技术方面的工作要比当官舒服多了,不论古今官场如战场,尔虞我诈是常态。

    哪个历史名人没有被贬的,一言不合就是杀头流放,所以说当官的风险性还是很大的。

    想到这里符安头疼的毛病开始加重,钱乙看到之后立马诊脉,开了一些安神的药物,并嘱咐符安不要过于操劳,榕树书院在建设当中,需要操心的地方太多了。

    符安的年纪摆在哪里,所以说张伯玉有必要扛起大旗,虽然他也要参加科举,但是对于张伯玉来说高中是必然的。

    只是拿到状元难度还是很大的,而且李清清的才能就连他张伯玉都不一定能够考得过。

    却不知这几年李清清在汴梁如何了,张伯玉离开东京的时候他们相约三年后金榜题名。

    如今三年之期将到,这个时候张伯玉是最应该投入到备考当中,不过为了让符安减轻压力。

    他也承担了不少书院的日常事宜,事实上他已经是实际上的副院长了!

    书院分堂的事情处理完毕,符安缓和了一下,刚才钱乙的一剂药让符安精神好转了一些。

    “伯玉,最近书院的事情太繁杂了,你们又要备考,我想榕树果诗词大会就这样吧。”

    “老师,你打算不办了?”

    “正有此意,不仅是四大书院看不起我们,就连福州的一些大书院对我们也是很轻蔑。”

    “老师,其他书院的看法不重要,毕竟我们的确没什么成绩。”

    “是的,所以这次科举,你们一定要金榜题名,给书院争光!”

    “一定!”

    张伯玉不仅是为了书院,也是为了跟李清清的承诺,而且经过张伯玉的观察,甲字班能考上进士的不在少数。

    苏洵、苏轼、苏澈、包拯、张伯玉、李清清、李进、余小雨等。

    虽然李清清在汴梁,却也是榕树书院出身,而余小雨的那首诗也证明了他志向不小,高中也是时间问题。

    而三苏和包拯就不用说,本身就有中进士的才学,如今在书院内潜心学习,学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而且在榕树书院内读书能够更专心,炙热的天气读书本是一件十分折磨的事情。

    在榕树书院却是享受,在一个极为舒适的环境下读书,头脑还极为清醒。

    不用悬梁刺股式折磨强行读书,痛苦的读书变成了欢乐的汲取知识。

    这种转变也让本身压力大的苏洵顿时没有这么大的压力了,作为塾师的苏洵虽然平时也要上课。

    但是也算是复习知识点,而且通过课堂上的讲解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圣人之道。

    苏洵突然豁然开朗起来,过于在乎科举的成绩,反而失去了对于知识的渴望,这不是舍本逐末了吗?

    功名虽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能理解其意,以前都是死记硬背,却一知半解,如今为人师了,还是要更深入的理解。

    所以说对于苏洵的学问来说成长还是很快的,这也更让苏洵对于塾师这个职业的认可了,不仅是一份落魄时糊口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自己人生路途当中重要的转折!

    而他的儿子们苏轼苏澈也同样在榕树书院学到了不少,但是因为一直在刻苦读书。

    所以对于外界发生了什么也不好奇,处在一心读书的状态当中,也正是拥有这种屏蔽外界影响的能力。

    三苏才能真正把书给读进去,不愧是历史名人,他们父子三人很快就适应了榕树书院的一切,融入得还算不错。

    只是平时不怎么接触人,就连张伯玉跟他们也很少打交道,可能也是知道他们初来乍到,贸然打搅也不太好。

    而且张伯玉也知道三苏的气度不凡,学识和能力都是不差的,只是需要一个契机就能够平步青云。

    相反包拯跟张伯玉的关系还不错,包拯一直以小弟自居,跟着张伯玉的身后像是一个打手保镖一样。

    毕竟少年包拯黑漆漆的,看起来就是做苦力出身的,只有常年在太阳底下做农活才会晒得这么黑吧,看起来跟书生不沾边。

    “大师兄,咋样?我打算成立的法学分堂有消息了?”张伯玉跟包拯同一个宿舍,有关书院成立分堂的事情也跟他说了,包拯却也想开个法学分堂,把自己理解的法学知识和大宋的法律教授下去。

    “你还没这个文学啊,法学太复杂了,不是你能理解的。”张伯玉跟包拯也是相处了一段时间,憨厚老师的包拯天赋一般。

    根本就没有达到开设分堂的程度,而且法学的话也属于文学的一种,而且还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何况现在是儒家的天下,法家难以生存。

    在书院开设法家分堂不是跟天下的书院作对吗?这可是学派上的争执了,而现在开设的分堂都是专业领域的,土木、医学相关跟学派没有关系。

    而且历史上的包拯学问的确不到家,欧阳修就评价包拯“素少学问”,这里也指得是儒家为人处世方面不知变通,不懂人情世故。

    当然了,这也跟包拯自身的学习能力有些关系,天赋确是一般,但是够勤奋肯钻研!

    “大师兄,我能行!”包拯还是想证明,毕竟自己上次不是建功了吗?要是给他县里面的缉查的权限,他一定比一般的捕快做得好!

    “你能行?好,我成全你!”

    “现在有一个捕快的空缺,我打算给你,平时兼职缉盗事宜,但是读书绝对不能落下!”

    “谢谢,大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