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生古榕树,庇佑一方百姓千年! » 第六十章 复刻李清照

第六十章 复刻李清照

    临江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等。

    该词牌名格律俱为平韵格,双调小令,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等六种。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代表作有宋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明宋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临江仙·梅》是李清照的一首咏物词,现存版本最早见于明人的《花草粹编》。

    这首词以咏梅为题,用梅花暗喻词人自己,把闺人幽独的离思与韶华易逝的帐悯,极其高华而深至地表现了出来。

    没想到李清清直接在北宋时期就把这首南宋时期李清照作得词给提前写出来了,真正复刻了李清照!

    而且还由汴梁传到了建安,影响力还是很大的,毕竟临江县作为唐代教纺名曲,曲调都是固定的,填词进去直接照搬唱出来就行了,完全是看词的文采。

    而李清清提前创作出来了这首《临江仙·梅》还是很适合歌姬们传唱的,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如今能来到这么偏远的福建建安这边。

    可见《临江仙·梅》早就在全国各大酒楼传唱了,类似于后世的流行歌曲一样,不同的是宋朝对于作词的人会极为佩服。

    毕竟唱腔的话是固定的,就看词如何了,不像是后世只对歌手产生崇拜心理,产生追星的行为,而在宋朝只对作词作诗的作者佩服,毕竟大多都是文人雅客,知道一首传唱的诗词要怎样的才华。

    所以对李清清极为佩服,在歌姬唱完之后郑重地介绍了下作者的履历,这也是为作者招揽名气的方式,并且是一种类似于诗词版权的保护,你可以唱,但是必须要说作者是谁!

    这也难怪李清清的名气与日俱增,也让荣耀的信徒变多了,但是却不稳定,原来是李清清的仰慕者!

    张伯玉听完刚才脑袋嗡嗡的,青梅竹马的两人都各自暗生情愫,却不敢表达出来,如此这首《临江仙·梅》是不是在暗喻什么?

    不管怎么样,张伯玉都要勇敢一些,科举之后再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而且他隐隐觉得清清似乎在汴梁过得不如意?

    这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张伯玉认不得立马前往汴梁,但是理智战胜了冲动,此刻就算飞到了汴梁也是于事无补的。

    他没有功名,没有相应的身份和地位连到李府的资格都没有,在建安他算是一号人物,但是到了东京他张伯玉只是一个无名小卒。

    失魂落魄的张伯玉离开了醉香楼已是三更时分了,张伯玉也忘记自己来这里的目的,只是在胡乱想着一些事情,

    东京的童子科之行,其实张伯玉和李清清也是发生了点什么的,主要还是李威他的一些谈话让张伯玉的自信心受到打击。

    无非是觉得此刻的张伯玉配不上他之类的话语,打击张伯玉的学问还有家庭背景,简单地说就是他是状元出身,又攀附到了权贵豪门,李清清必定要嫁给权贵和皇亲国戚。

    已经完全陷入了汴梁的大染缸,各种交换利益的方式当中结亲是比较常用的方式,而李清清没想到要成为牺牲品了。

    其实这也是大部分古代女子很少有自主选择婚姻权,讲究的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李清清如果不读这么多的书,没有经历过读书的乐趣,可能也会如此,但是有了思想之后就不会任人鱼肉了。

    何况他们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这些,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张伯玉从李清清的这首词当中也能够感知到这些,迷迷糊糊走出城外。

    朝着榕树书院走的张伯玉突然踢到了一个东西,用灯笼照了照,发现是一头牛!

    在古代牛的地位不言而喻,作为农耕国家,农户家里面的承担起了耕种的重任。

    一般情况下吃得住的都很好,现在这头牛直接在外面暴露不说,而且全身发颤,嘴冒绿水,看起来十分难受的样子。

    “哞哞!”

    张伯玉查看了下这是一头黄牛,从牙齿的完整度来看应该还没达到暮年的程度,一般只有那种老死的牛才能宰杀,这种牛应该还没到年龄,处在壮年的牛是不给私下宰杀的!

    《宋刑统》:“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马者,徒一年”。

    也就是说无故乱杀耕牛的话,最多坐上一年半的牢饭!可见对于耕牛的保护力度还是很大的,也说明中国作为一个农耕国家,保护耕牛下得力度还是很大的。

    但是一般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宋人又喜牛肉,各种泼皮都是大口吃牛肉大碗喝酒的。

    光是老死的那些牛又如何能够供应,所以说各种手段就来了,张伯玉估摸着这头牛打算给它活活地撑死!

    牛作为反刍动物,过量进食的后果就是消化不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被憋死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到了早上牛差不多挺不住的时候,让官府的过来验证下,确定准备死了之后,缴纳一个屠宰税就行了,事实上这个税大部分都进了地方的腰包里面。

    张伯玉看到这个情况,深恶痛绝,如今也正是因为这种私下宰杀耕牛的情况愈演愈烈了,耕田的时候没有年轻力壮的壮牛来耕田全部只能用老牛老耕田。

    本来都要暮年了,还要来受苦,这也让许多的老牛全部被活生生地累死了,这也是因为老牛的牛肉口感不行,太老了,没有嚼劲,所以才不会被故意杀死。

    “这帮屠夫太猖狂了。”张伯玉看到这种情况,打算整治下,作为建安的地盘,他还是有能力的,虽然不县令,却是县令的儿子,加上也算是建安的名人了。

    还是能说几句的,张伯玉的主张进而导致宋仁宗执政期间,直接把宰杀牛的税费给免去了,不用屠宰税费了,官吏没有油水的情况下,也不敢乱来了。

    但是却抵不住吃货的嘴巴啊,想吃牛肉的权贵和有钱人还是能找到办法的,只是不能这么明目张胆了罢了。

    现在的情况是建安的城外就在没有遮掩的杀牛,这根本不把国法放在眼里,这是张伯玉气愤的点,加上本身心情不是很愉悦,回到榕树书院的张伯玉。

    睡了几个小时,早早地就到县衙让杨忠率众前往郊外查处私自宰杀耕牛的家伙,包拯正好也第一次出这种公差,也是颇为好奇,一直在观察耕牛的情况。

    “头儿!黄牛的情况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