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革了他大明 » 第七十六章 胡惟庸不甘寂寞(求推荐票)

第七十六章 胡惟庸不甘寂寞(求推荐票)

    走出武英殿,高霖顿感浑身轻松。

    他入宫时还以为朱元璋叫他来是要过问辽地之事,却没想到对方连提都没提,这多少让他有些诧异。

    “高副佥事请留步。”

    一个太监带着小宦官在身后叫住了低头思考的高霖。

    高霖很是惊讶,这不是刚刚见过陛下出来么,难道这是又叫自己回去?

    去听太监道:“高副佥事,这是陛下赏赐给您的书籍,您回去可要用心地读。”

    说完身后的小宦官就抱着一摞书上前一步,示意高霖接过。

    送小宦官手中接过后,高霖瞪眼一瞧。果然如预想的一样,都是些四书五经之类的圣人之学,没有一点心意。

    不过高霖并没有表现出来,还是谦谦有礼的朝太监说道:“多谢公公了。”

    “嗯。”

    对于高霖的态度太监只是点了点头应了一声,不是他傲慢,主要是老朱他对太监管的比较严,如果多聊几句被人打小报告说他勾结外臣,那谁也救不了他,所以这个时期的太监都比较守规矩。

    抱着一摞书走出洪武门后,高霖就见到了初九在角落里等待的身影。

    此时的初九,身边还带着个年轻的儒生公子。

    高霖心里忍不住的暗想:不会吧,不会吧,难道真的是缺什么来什么?前两天还在找不到先生的他今天难道被天宫赐福了?

    虽然心里吐槽虽多,不过还是难免有一些期待。

    紧接着,就见初九跑了过来并道:“少爷,您累了吧?”

    说完他就一把抢过高霖怀中的书籍,替少爷拿了起来。并且这时他还朝高霖介绍道:“少爷,这是骆庆科公子,说是燕王那边安排过来给您当先生的。”

    高霖露出了迟疑之色,朱棣安排的人怎么没提前跟他说呢?不过看此人面容大约三十岁左右,一脸书生之气的样子应该真的。

    想到这些,高霖随即拱手道:“在下高霖,见过先生。”

    骆庆科点了点头,面色有些严肃的开口道:“我是燕王安排过来的,只能在你待在南京城里这一段时间教教你,所以我希望你能多加用心。”

    很明显,对方并不是特意前来的,估计是没法推脱朱棣的要求所以才出现在高霖面前。既然这样,高霖也就不用和对方太客气。只要在南京城里的这段时间把现在用的繁体字都学会,就能交差了。

    由于常氏的丧事,朝廷有的部门现在处于半停摆状态。而中书省内,作为丞相的胡惟庸这几天却更加的忙碌起来。他的面前摆放着各地呈报上来的条陈,很多都是需要他批注后,再呈报给朱元璋。

    胡惟庸似乎有些疲倦,在将贵州请求调兵剿匪的奏折批复后,他伸了个懒腰。

    这时一个下官面带忧色的走了进来,到了胡惟庸面前后小声的说道:“丞相大人,刚刚陛下在武英殿召见了燕王殿下和延庆卫的高副佥事,好像是因为辽地之事。”

    胡惟庸不做声的点了点头,早已知道会有此事的他并没有对方那样显得忧心忡忡,只是眉头一皱,开始思量起来。

    见丞相并没有做出任何示意,打小报告的下官就拱了拱手退下了。

    待人走后,素有野心的胡惟庸眯起了双眼。他已经感觉到皇帝近来对朝堂的权利抓的更紧了,好像连明年的科举朝廷还是打算取消。长此以往虽然能够通过荐举将他的一些门生推入朝堂,但是势必还是会有损他这个丞相的名望。

    现在皇帝又想搞这么一出,用秦法来制衡儒家在朝堂的地位,虽说多少有些打折尊古的名义,但是向来以文臣领袖自居的他是打心眼里反对的。

    下了之后,胡惟庸并没有回家,而是来到秦家李善长家里,打算找他商量一下对策。

    俩人心事重重的坐在大堂里,一改往日洒脱闲聊的神态,都有些欲言又止的等着对方先开口。

    “咳咳。。。”两盏茶下肚,胡惟庸终于率先开了腔“今日陛下召见了燕王和北平府那个副佥事,据说还赏赐了一些物品。不知百室兄有何看法?”

    李善长早已得到了消息,不过他对此事的看法却和胡惟庸截然相反:“哪天陛下召见吾等就已有了结论,丞相大人又何必节外生枝呢?”

    见李善长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竟然把此事说的如此轻佻,胡惟庸就忍不住的板起脸道:“此事关乎我儒教之大义,百室兄怎么如此糊涂。这不是节外生枝的问题,一旦辽地试用秦法有了成效,下一个必然就是这应天府,到时候百姓群情激奋,反叛四起,你我可就成了罪人了。”

    他这一番话并没有说动李善长,对方叹了口气道:“惟庸啊,当今陛下是位杀伐果断的人。如果你一意与其作对又能有什么好呢?既然此事陛下已经有了决心,不如就先试试看。你说反叛四起,难道现在就没有反叛么?你要好自为之啊。”

    李善长可谓是推心置腹了,他太了解自己这个亲家了。在没当上丞相之前,胡惟庸是个格外谨慎之人,也就是这种遇事小心谨慎的态度才博得了皇帝的欢心,但是近几年他把权利看的太重了,即使是皇帝决定要干的事,没有他的同意都施行不下去。

    这是取死之道啊。

    一旁的胡惟庸并没有把老友的良言听进去,他想的是要是趁着这次机会推翻皇帝的决定,那将是彰显他在朝廷之上话语权的机会,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机会怎能失之交臂呢?

    既然百室兄说不动,那就推动下层的官员一起对皇帝施压,他就不信陛下不会将衮衮诸公的意见当做耳旁风。

    既然下定了决心,胡惟庸就辞别了李善长。

    回到自己府上后,胡惟庸叫来了家中的管事胡三,让他去通知从明天开始,所有上门找他求升官的官员都要弹劾高霖,甚至去通知那些与府上交好的人家,也要跟着弹劾。

    在这样有心推波助澜之下,胡惟庸就不信还板不到高霖,一个小小的副七品官即使是有燕王在后面顶着,那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