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塞北边卒 » 第三章:兵发望北

第三章:兵发望北

    大营之中,气氛凝重肃穆。

    博和、时晋二伍长随季胄什长之后,肃立于军旗之下。

    号令如山,毋庸置疑,率士卒始出征之紧张备。

    旌旗猎猎,飘飘扬扬,映士卒坚毅之神情。

    马蹄声如雷,似述其内心之激动与期盼。

    时晋目光如炬,扫视诸士卒,确保其装备完备、队形整齐。

    博和虽寡言少语,然每动皆示其谨慎周密。

    季胄什长令下,军伍浩浩荡荡向塞北长城进。

    步伐坚定,肩负家国之期许,誓以生命之躯筑坚不可摧之防线。

    时晋与博和并肩前行,目光坚毅。

    塞北之行,使命重大,其等新卒,往望北关增援。

    途漫长而坎坷,时晋与博和各率士卒,抓紧一切时训练。

    时晋善训练之术,此刻更是竭尽所能以教。

    其专注于导四名士卒站姿,令其挺立如松、坚定如钟,身姿挺拔,意气风发。

    又耐心导其分左右,保战中能速准行令。

    ……

    ……

    数日跋涉,行程艰辛。

    大军或驻或行,步调无常。

    然时晋心如磐石,无论征途多艰险,终不忘使命。

    于闲暇之时,细心教士卒。

    时晋立于队列前,目光如炬,审视诸士卒之动作表情。

    其声雄浑而清晰,将每要、每细节皆释之透彻明了。

    于休息时,犹全神贯注教士卒。

    “如松立钟,挺拔如虹!”时晋严肃强调站姿之要,亲为士卒示范。其一丝不苟,指其微过,直至站姿达其标准。

    除站姿外,时晋又细教之以明左右。“左即为此,右即为彼,牢记于心!”以手势指引方向,使士卒习之,至于能准辨左右。

    时晋之教严且细,毫不容也。彼深知士卒将来于战场之要,每动、每应皆关乎战局胜负。故其全心全意投入训练,望于短时内造真正之士。

    经其悉心导之,四名军卒之进显著。其站姿益挺拔,气势如虹,左右分明,反应迅速,举止有序。

    时晋见其成长进,心中满欣慰自豪。虽如此训练不能多杀敌,然能教士卒纪律,行动果断,乃至增生存之机。

    博和与季胄观时晋之教,亦为之感动。相视一眼,心领神会,皆于对方眼中读出赞叹之情。

    季胄微眯双眼,赞曰:“博兄,观时晋领之士卒,数日之间便使其站姿挺拔,左右分明,纪律严明。”“此等教艺,实不凡。”博和深以为然。

    彼等默许,面有崇敬赞时晋之情。

    于此波澜壮阔之征途,有时晋如此之伍长伴,不仅能增战斗之力,更能以其卓之教,升士卒之质。

    此于将迎之战,无疑为一种无可估量之支持。时晋之教,不仅能使士卒遵纪守法,亦能于战场指挥有方,保全身命!

    盖因士卒之纪律习惯,乃军队之本,纪律定则队伍齐,队伍齐则令明,令明则赏罚分明,赏罚分明则士卒尽忠职守。

    如此,则三军士卒,无一不可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纪律不仅束士卒之行,亦磨其志。

    季胄与博和复注视时晋及其士卒,其眼中闪烁赞许与期待。

    季胄好奇迈出一步,向时晋鞠躬问曰:“时伍长,汝之训练之法实神奇。短时间内,如此显著之变,究竟有何奥秘?”

    时晋微笑,毫不保留曰:“季什长过誉矣。实无秘诀,惟使士卒知纪律之要,并行适当之训练而已。”

    其扫视众人,续曰:“吾虽新兵,然为军人,必以军人之规行事。”

    “纪律严明,方能令行禁止,乃能于战场发最大之战力。”

    时晋顿之,又曰:“虽至望北关,至塞外帐下,亦需受大量之训!”

    “与其时手忙脚乱,不若今便使其适此训,明纪律之要。”

    “如此,未来之训乃愈顺!”

    同为伍长之博和在旁闻此语,连连点头,深表赞同!

    其目光露对时晋之敬之情!

    心中暗道:“此时晋果非寻常,不仅教有术,且深谋远虑……”

    而季胄虽为什长,然无架,乐闻他人之议。

    其见时晋所言有理,且其教之术实卓有成效,即拱手曰:

    “时伍长所言甚是!既有此良,不若亦代我教什中之卒如何?”

    时晋见此,亦不辞,同时一什之兵,上了战场,即为袍泽!!

    若不相扶,战场上又如何应敌?!

    当下结善缘,与博和、季胄善关系,上了战场,同进退!

    时晋甚明,战场之上,杀敌之前先保命!

    否则,岂有幸领功晋爵?

    遂拱手应曰:“既蒙季什长厚爱,时某当尽力而为。”

    言罢,其转身向什中之卒行,备始新一轮之训。

    时晋训士卒,严细入微,尽致其精!

    凡格斗之法,皆亲操演,以为士卒之模范。

    其姿矫健,动作娴熟,每一招一式,皆引士卒纷纷侧目,心暗自赞叹。

    时晋教士卒,不仅重其技能,更重其心态!

    每有士卒动作稍不规,必亲上前指正,耐心讲其要,至士卒完全领悟,乃罢。

    其言传身教之间,皆透对士卒之关爱与期望。

    初,士卒畏时晋甚,畏其严,敬其才。

    然日长,渐觉此伍长虽严,然非不近人情。

    每训毕,总会关切问士卒身状,有无受伤或不适处。

    若有士卒病或伤,更亲照料,无微不至。

    士卒见之,无不感动至深。

    其私议曰:“时伍长真乃我辈之楷模!其心如火之炽,其志如石之坚!吾等能随其左右,实三生有幸。”

    言谈之间,满对时晋之敬与感激之情。

    自是以后,士卒对时晋之训更用心用力。

    ……

    ……

    半月后,历经千山万水、风霜雨雪,大军终至望北关境内!

    此地北连阴山,南临黄河,乃大周之边要地!

    然近岁,匈奴铁骑数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望北关内民苦不堪言,战事亦愈紧。

    上将军高义,镇军帐中,愁眉锁,面色凝重。

    其身魁伟,铠甲裹身,更显威猛之势。

    一头黑发束高尾,随其动轻摇,增几分英勇气息!

    其面刚毅,棱角分明,宛如雕塑般完美无瑕。

    一双剑眉斜入鬓,眼神锐如鹰,透不容疑之威严与霸气。

    举手投足间,更流露出一种从容不迫之大将风范!

    虽处困,然犹保冷静与坚,似何难皆不能摇其决。

    其指轻击案,若思破敌之策,每击,皆令人感一股无形之力。

    为名门后,高氏三代为大周,鞠躬尽瘁!!

    高义又得其父高武兵法真传,不仅有卓之军事才能,更有坚之信念与不动之忠。

    彼深知己任重,负守边、保家卫国之重。

    故,其刻保警惕与备战状,不敢有丝毫懈怠。

    此刻之高义,虽面色凝重,然眼中闪坚之光。

    彼信,惟大周铁骑在,惟彼高义在,必能败匈奴、守边,还民一太平之世。

    然,今望北关兵残,粮乏!

    匈奴之忧又日甚,此使何不愁?

    高义心愤恨不已,恨匈奴之獗,更恨己兵不足,不能出,惟守。

    其欲率大周铁骑,出与匈奴决战,退敌三千里,还边一太平!

    可是,实使不得不苦守城,待援。

    虽陛下临抽宫中精锐禁一万人,以援望北!

    然于高义而言,此不过杯水,难真解渴。

    高义深知,匈奴之忧非一日之寒,亦非一军之力所能解。

    一万禁虽勇,然较于广袤之边与狡之匈奴,仍显薄弱。

    高义坐大帐中,心忧不已。

    其明,望北之兵残,粮乏,此一万禁虽能解一时之急,难久。

    而匈奴铁骑往如风,飘不定,一旦粮尽,望北将复陷困。

    正当高义忧心如焚之际,其弟高顺匆匆入帐中,面带一丝喜,曰:“兄,援部已抵营!”

    高顺,字公陆,乃大周名将高义之弟!

    与兄之威武霸不同,高顺身透出一种儒雅与慧之气。

    其身中,面容俊朗,剑眉星目,身着锦袍,腰悬长剑!

    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一种从容不迫之风度。

    虽为将,然无半分粗俗之气,反更似一位饱读诗书之儒将。

    高顺自小善谋略,通兵法,常能于杂之局中洞察先机,出独到之见与略。

    此刻,高义闻,顿精神一振,急问:“此言真乎?!”

    高顺点头曰:“千真万确!援部已于营集结讫,唯待兄往检视。”

    高义闻言大喜过望,心中之忧顿消不少。

    即起,披甲,帅亲兵往营检视援部。

    此援部之至,于望北之局,无疑如雪中送炭!

    高义与高顺,于晨曦初露之际巡营。

    本欲检视新军之威仪,以振士气,然眼前之景,却令二人心头之火热如被一盆凉水兜头浇下。

    但见新军,闻上将军高义巡营之讯后,鼓声隆隆,数催,方懒洋洋地自军营中鱼贯而出。

    士卒皆睡眼惺忪,站姿慵懒,或歪歪扭扭,如醉汉。

    或东倒西歪,如风中之烛。

    即便是最基本之列,亦显凌乱不堪,毫无章可言。

    高义目光如炬,扫视此新军,不禁眉头紧锁,心生失望之情。

    其本以为,新军至少能保最基本之列纪,然所见,远出其预料。

    什伍之间,士卒散无序,如一盘散沙!!

    或三五成群,聚窃窃私语!

    或独一人,茫然四顾,不知所措。

    欲收其成一团,皆难上加难!

    高义忍深吸一口气,力压心中之怒。

    其知,为上将军,此时此刻其不能失冷静耐心。

    然,眼前之新军,使其感前所未有之挑战压力。

    高义目光如电,扫视眼前新军。

    但见其站姿慵懒,列凌乱,毫无半点军人应有之威武之气。

    此情此景,直刺高义心头,怒火熊熊燃起。

    其紧握双拳,关节处隐隐发白,可见其内怒之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