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陌上阳 » 第二十四章 也是一段佳话吧

第二十四章 也是一段佳话吧

    月华酒楼今日门庭若市,那门前立着一个牌子,牌子上红纸黑字写着“芜城商会会长选举之日,恕不接客。”

    入门的皆是锦绣华服,手持请帖,由门口小厮验了方能入内。

    酒楼的东家李老板在门前迎客,一直迎到张县主到,才陪着张县主进了店。

    参加商会会长选举大会的要求很高,月营收要达到两百两以上。如吴家米铺这种也是因在大街小巷开了许多分号,又接了几个大酒楼的生意,才勉勉强强达到要求。

    而开业不满二十天的百花银楼,借着中秋佳节的秋风一炮打响,也勉勉强强达到了入门的要求,作为新店,这次也被邀请了。

    进门的请帖是一铺两帖,一帖一人。本来应该是由钱安辰来参加,可他不在,只好由吴景阳带着雪儿来参加。

    酒楼今日大摆筵席,正对大门的小台子上还有数十个轻纱曼舞的小娘子随着琴声翩翩起舞。

    吴景阳进了酒楼就四下张望,直到看到吴景之,他的左手边坐着一身紫衣的孙妙儿。

    吴景阳走过去拍了拍吴景之右边那人,指着吴景之说:“不好意思,我们一起的。”

    吴景之听着声音耳熟,也转过头来看,见是吴景阳,对身旁那人说:“培知兄不好意思,这是我五妹。”

    那个叫培知的,就起身到旁边一桌坐了。

    “妙儿姐姐,平叔。”吴景阳打了招呼坐下。

    “四哥,怎么不见父亲和三哥?”

    “景义从不来这选举大会,父亲应该晚些到。”

    吴景义和吴景之是双生子,吴景之从不愿叫那个只比他早一点点出生的人哥哥。

    “方才那人是谁?”

    “谁?”

    “就是方才坐在这里的那人。”

    吴景之顺着吴景阳的目光望过去,“哦,那是刘氏布庄的刘培知。”

    刘培知似乎是感受到背后的几道灼灼目光,也转了身,朝他们兄妹两笑着打了招呼。

    吴景阳就将目光收了回去,说:“那不应该是你的死对头吗?”

    “五妹这话是怎么说?”

    “刘氏布庄在芜县经营已有三十余年,是咱这儿的老牌布庄,许多达官贵人都只穿他们家做的衣裳。你的锦绣布庄在他们看来,顶多算是新起之秀,如今却不相上下,怎么不是死对头呢。怎的还能坐在一起喝茶聊天?”

    “开门做生意,哪有什么死对头,多多交流、良性竞争才好。”

    孙妙儿被两人的对话逗笑了,“四爷说的对,开面迎客,各凭本事,若算是死对头,这大街小巷多少茶肆,我该如何应对啊?”

    吴景阳又转脸过去看着刘培知,正巧那人也看着她笑。

    台上最后一个琴音弹完,舞娘们踩着舞步退至后台。抚琴的青衣公子起身,两个小厮将他的琴抬了下去。

    “这人又是谁?”

    吴景阳看着台上的人,好奇的问。

    “这位是月华酒楼的少东家李子觅,他的哥哥李子寻也去征兵了,所以如今这酒楼他在学着主事。”

    “众位尊客,感谢大家受邀前来参加芜县商会会长选举大会,我是月华酒楼的李子觅,受父亲所托,主持今日大会。招待不周之处,还请众位海涵。”

    李子觅说话间,小厮们在筵席上摆上了茶水、糕点、水果等等。

    茶水,一应用的是翠湖茶楼的特级龙井;糕点,一应用的是五芳斋的特色糕点;水果,一应用的是西大街刘氏果子铺的。

    “月华酒楼自第一届会长选举之日起,承办商会会长选举大会已有八年,八年间商会制度日渐成熟,参加大会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我月华的荣幸......”

    吴景阳听着李子觅的声音问:“四哥,这商会都八年了啊,八年前咱家只有米铺吧。”

    吴景之说:“嗯,而且那时米铺也没有达到参会的要求。”

    吴景阳又问:“那现在的会长是谁呢?”

    吴景之就朝刘培知努了努嘴,“呐。”

    “刘培知?”

    “不是,他父亲刘浩。”

    雪儿在桌底拉了拉吴景阳的衣角,“小姐,快听。”

    台上的李子觅说道:“今日选举大会的规矩,便以大战期间如何为国解忧为题,诸位出法子,投票最高且超出三成人赞同的,则为新任会长,且需负责此法的落实。”

    此话一出,台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这题确实好,如今正是可用之际。”

    “是啊是啊,这大战期间,主要就是筹措军饷,除此之外我们也不能做其他的什么。”

    “筹措军饷,无非集资或者募捐。”

    “再或者提高芜县税收。”

    虽然讨论的热烈,却无一人站起来说话。

    台上的李子觅只好催促道:“可有何人愿献出妙计啊?”

    吴景之不慌不忙,给孙妙儿添了一杯茶,几人都不言语。

    吴景阳的脑子里,正细细思索这个问题。

    吴元棠交代过,在商会不要太冒头,只是他疏忽了,没想到百花银楼也能收到请帖。他见女儿坐在老四身边,想着应该也能放心了。

    这时一个年轻人站起来说:“再好的妙计都不如实在一些,我建议现在直接筹钱,看看大家能拿出来多少,拿的最多的,就做会长。”

    “这位是?”李子觅对这个人一点印象也没有,问道。

    那人爽快的答:“福记酒楼,苏敬。”

    这时一位年长者站了起来,说:“原来是苏家公子,苏公子可知这仗要打多久啊?一时的筹款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

    众人应和“对对对”,那苏敬只好坐下。

    年长者继续说:“要我说,不如直接定清楚,在座各家,每年拿多少钱出来,一直到战争结束为止。”

    这时几个世家大族纷纷拒绝,“这做生意谁能保证一直赚钱,往后若是拿不出来又该如何。”

    那年长者只好尴尬坐下。

    “这最稳固的法子啊,还是增加赋税,这样大家都公平。”和张县主坐在同一桌的李富站起来说。

    众人都说:“嗯,这个法子好,还是得这个法子。”

    孙妙儿听了小声说:“真是不知百姓疾苦,这种法子还需要想吗?”

    吴景之轻拍她的手,安抚道:“妙儿姐别生气,这不是还没有定嘛,再等等看。”

    孙妙儿急忙抽回手,心跳有一些些加速。吴景之也不生气,给孙妙儿添了一杯茶。

    台上的李子觅显然有些意外,“喔?父亲今日也要参选这商会会长吗?”

    李富笑了,“哎,我只是说说,说说,一定有人法子比我更好的。”

    董云德摸了摸胡须,“大家讨论了这么久,恐怕最稳妥的方法还是李老板说的,不如,开始投票吧。”

    “等等”,吴景阳腾地一下站起来,吴元棠、吴景之、孙妙儿、孙平、雪儿等人都替她捏了一把汗,那刘培知却转过头饶有兴致看着她。

    “众位老板、掌柜们难道不知,如今各家都是老弱妇孺,维持生计尚且不易,还要增添赋税,岂不是难上加难?在座各位,也都是四十以上、二十以下的男子,或是女娘吧,怎会不知其中艰辛。”

    “说的倒是。”众人点头赞同。

    那年长者大声说:“你们看,还得是我那个法子管用,实在不行,咱就以在座各家的营收来定。”

    吴景义拉着吴景阳的手,小声说:“好了五妹,快坐下吧。”

    吴景阳甩掉吴景义的手,看着那中年男子说:“却也不是。”

    众人纷纷问道:“那姑娘有何妙计?”

    吴景阳拿起桌山的茶杯一饮而尽,清了清嗓子说:“这要我说,两军交战,要钱有何用,还不是需要物资。”

    “这不是废话嘛,要钱就是用来筹集物资的啊。”有人说。

    “为何不能直接筹集物资呢?众人有粮出粮,有肉出肉,有布出布,能制兵器铠甲的,为官府出人出力。我建议大家各出一份力,战争期间免征赋税,减轻民众负担。”

    吴景阳句句铿锵有力,反驳得那人无言以对。

    刘培知第一个鼓掌:“说的好!”

    其他众人也跟着鼓掌。

    张县主瞪着董云德,满脸愁容,吓的董云德擦着额头直往外冒的汗珠。

    这次的会长选拔,他特意交给董云德来做,就是看在此人对他忠诚。这新会长能否为他们带来一些利益,才是他们最关注的,现在不仅不筹钱,还要免征赋税?这都是办的什么事儿。

    张县主心里气的要命,却又不好发作。

    这时,李富问道:“小姑娘说的确实很好,只是如我这一般开酒楼的,又能做什么呢?难不成上前线去做饭吗?”

    吴景阳和孙妙儿同步翻了个白眼,“如今战争的关键时期,李老板竟找不到自己的用处?我若是你,便可想办法为那些出物又出力的人提供餐食。只要大家多想想,总是都能帮上忙的。”

    “嗯,这个法子好,若是免征赋税,我那养猪场的猪,都能送到前线去。”

    “对对对,我那铺子给大家备餐食。”

    “我儿子也在战场上,我们那药铺的药,我可以给前线的将士们多备些。”

    “可惜了我那玉石铺子,实在没啥用处,倒是愿意帮大家去送餐。”

    大家讨论的越来越热烈,都想着若是这样自己能做些什么。

    张县主看这场景已是无力回天,转念一想,这个法子若是上报朝廷,必然能得城主青睐。

    他瞧着台上,示意李子觅开始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