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在野君王 » 第五十九章

第五十九章

    就在刘縯积极准备起事的时候,民间也有越来越多关于“复兴汉室”的呼声。

    当时的社会流行谶(chèn)语(关于未来事情的预言)。这谶语非常神秘,找不到其来源,一般是当你第一次听说时,它已经传播很广了。其内容一般都是关于当时政治核心的大变动。也不知是有政治野心的人编造出来,提前造势,还是真有先知神人提前预告后来的事。

    这一天,刘秀和哥哥刘縯,二姐夫邓晨去宛城(南阳郡治所),拜会一位研究图谶的专家蔡少公。几个人聊着天,蔡少公说出一句谶语:“刘秀当为天子。”

    可以肯定地说,这句谶语不是刘秀花钱请蔡少公造势。因为这是刘秀第一次见到蔡少公,而蔡少公并不知道他说这话时,躲在刘縯、邓晨两位高谈阔论的交谈者身后,那个文质彬彬的青年就叫刘秀。

    当蔡少公说出这句谶语时,大家马上想到当朝二号人物,国师公刘秀。这位国师公是指新朝的国师刘歆,当年汉哀帝刘欣登基后,为了避讳,改名刘秀。

    说起“刘秀当为天子”这样的谶语,在场的众人,马上都想到是在全国赫赫有名的国师公刘秀,谁能想到是眼前这个不出名的青年刘秀呢?

    听到这句谶语,见大家都在围绕当朝国师刘歆展开议论,刘秀插话道:“你们怎么知道这个刘秀不是我呢?”

    这话一出,在场认识刘秀的都哈哈大笑,不认识刘秀的听说在场这位青年就叫刘秀,也是哈哈大笑。只有二姐夫邓晨没有笑,他看了看这位做事沉稳,平时让他非常佩服的妻弟,暗暗地把这事存在了心里。

    在这之后,又传出来一句谶语:“刘氏当复起,李氏为辅”。这句谶语一传出来,当时宛城的豪族李氏就表示要支持刘秀刘縯兄弟起兵。这个时候全国各地已经兵戈四起,到处都有吃不饱的老百姓组织起来的军队,为了吃饱肚子,这里劫官府,那里抢粮仓。

    刘縯一看时机到了,他召集自己的门客、朋友、宗族子弟七八千人,宣布起义。

    与那些只为吃顿饱饭的农民军不同,刘縯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推翻新朝王莽,恢复高祖之业。

    为了壮大力量,刘縯召来早就起事的绿林军,与他们联合。这个绿林军是由一群吃不上饭的农民组成,由于聚集在绿林山而得名,这大概就是后来“绿林好汉”的最早出处。刘縯率领这些人马,一上来就攻克了两座县城,收获了大量的战利品。就在刘縯要率军奔向下一个目标时,内部出现了危机。

    原来,在分战利品的时候,刘氏宗族拿了大头,把很少的一部分留给绿林军。这些绿林好汉们一看,好处都让刘氏宗族拿去了,自己得这么少,马上就不干了,准备攻打刘氏宗族,夺取战利品。

    关键时刻,刘秀看出了危险。他站出来,挨个说服宗室子弟,把战利品全部交出来,收集之后,全都交给了绿林军,这才平息了一场危机。

    这让我们看到,在一个庞大的组织里面,随时都有可能爆发致命的危机;也让我们看到,有一个以大局为重、有担当、能够以舍己来化解矛盾的人是何等重要;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与一群没有共同信仰,只顾眼前私利的人合作是很危险的,弄不好是会坏了大事的。在以后发生的事情也确实证明,刘縯兄弟因此吃了大亏。

    接下来,刘縯率领联军在战斗中学习战斗,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渐渐的越打越强。我们常常见到,在乱世,农民军往往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政府的正规军在他们面前常常不堪一击。为什么这些没经过训练的农民,能够击败职业军人呢?因为,当人被逼到死亡的边缘,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时,那个潜力就爆发出来。一群挣扎着要活下去的人,他们在死亡线上的挣扎,难道不是最严酷的训练吗?

    刘縯率领的起义军战斗力越来越强悍,人数也越发展越多,刘縯战场的指挥也越来越顺手;在每一个战场,政府军都不是对手。要这样发展下去,王莽应该很快就会被推翻,汉朝复兴指日可待。

    可是,就在这时候,起义军内部出现了问题。正在前线指挥攻城的刘縯接到通知,要他回来开会。刘縯进入会场,绿林军的几个头目提出一个让他非常意外的议题——立一个人作皇帝。

    刘縯感到特别突然,在他看来,如果要立皇帝,只能是立他刘縯。造反这个风险极大、难度极高的活,从一开始就是他筹备、组织的,又是他发起和带领的。他是这支起义军当之无愧的首领。但是,对于称帝,刘縯觉得还为时过早。他知道,在全国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中,有可能是谁先称帝,谁死的最快;在群雄并起的时候,谁先称王、称帝,谁就成了天下公敌,以一己之力抵天下,当然死的最快。当年,率先称王的陈胜就是例子。尽管刘縯有称帝的志向,也不是谨小慎微的胆小之辈;他还是想慢慢的来,等打下更多地盘,降服更多实力再称帝不迟。这样看来,平时大大咧咧的刘縯也不是个粗人,他是很有谋略的。

    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刘縯的想法是对的、无论是之前的秦末大乱局,还是后世的东汉末期、魏晋南北朝乱世、唐末五代乱世、元末、清末等乱世。在这些乱世,谁先称帝,谁先死,王冠就像那部外国电影里的魔戒,谁带上谁就完蛋。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如果在中国历史上找一个例外的时候,那就是刘縯所处的这个新朝乱世;如果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找两个例外的人物,只有刘縯与刘秀兄弟俩。

    也就是说,在这个历史时期里,刘縯要是打破历史惯例,提前称帝,他就真能坐稳皇位。为什么?原因有两个:

    第一,历史惯例中,那个最先称帝的人要成为天下公敌这样的事,在这个时候不存在。因为这个时候的天下,除了刘縯之外,没有一个军阀有称帝的想法。绿林军的头领没有,他们理想不高,只想着抢点财物,过好日子就行;在琅琊地更大的一股农民军“赤眉军”也没有大的志向。在全国各路队伍中,没有一个人有君王志向的情况下,刘縯如果最先称帝,他不但不会成为众矢之的,还会成为众望所归者。他可以带上王冠号令天下,很迅速地就能灭掉王莽,复兴汉室。

    第二,许多人不敢称王,就是怕成为政府的主要打击目标。避免成为政府的打击目标而暂缓称王,这个策略是好的,但是不适用于这时候的刘縯。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刘縯没有称王,王莽的政府军也把他当成了主要打击目标,非要消灭掉他不可。王莽也看明白了,其他的农民军都是为了混口饭吃,好对付;只有刘縯不同,他有很高的政治目标——恢复汉室。所以,必须要消灭他。为此,王莽不惜血本,悬赏黄金十万斤,封万户侯,外加上公的实职,以换取刘縯的项上人头。都对立到这个程度了,用暂缓称王,来迷惑对方换取对方的轻敌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刘縯只能迅速称帝,旗帜鲜明地打出刘氏皇帝的招牌,表明自己是汉朝正宗皇帝,指出王莽是个冒牌货。真能这样,天下人不论在朝在野,宗室还是百姓,在王莽这个蹩脚皇帝把国家搞得这样糟糕的情况下,都会一起拥护他这个刘氏皇帝。再加上刘縯率领的强悍军队和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很快就会恢复汉朝天下,稳定国家局势。

    可惜,刘縯没有看明白这一点,后世很多人也没有看明白。

    我们说了,整个中国历史,只有这一段时间,只有刘縯这一个人是个例外,他若迅速称帝,就能成事。其他时间里,其他人都不行。

    如果处在一个群雄并起的时候,各方势力都差不多,各路诸侯都有称帝的野心,都眼巴巴地盯着皇位,那时候,不具备君王的才能和品德的人,一旦坐上皇位,就算进了鬼门关。

    后来的袁术,仗着实力强大,血统高贵,不自量力,僭越称帝。称帝之后迅速败亡;晋朝的八王之乱,民国时期的直、奉、皖等各路军阀……谁执掌朝政谁完蛋。

    王者,应具备王者之才,王者之德和王者之实力才可以坐上王位,戴上王冠。在当时天下,这场王位争霸赛中,包括王莽在内,没有谁在才能、德行、实力和志向上超过刘縯。只有一个人,可以超过刘縯,这个人就是刘縯的三弟刘秀。而刘秀在哥哥站前台的情况下,是哥哥的支持者,不是一个竞争者。这个时候的刘縯,迅速称帝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