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我的烂小说之旅 » S3-05 思想斗争和内心活动

S3-05 思想斗争和内心活动

    想想以下的句子是用来做什么的?

    (一个情绪化的句子)+(一个概念化的准确描述)+(人物的身体、生理变化)

    答案是什么?(思想活动)

    对,行动的一种就是思想活动,只要是人物想着如何针对障碍展开攻击和防御,那么这也是“行动”的一种。

    而在精神层面的思考,会受到情感的影响,情感是非理性的,所以在人物的身体静止下来,或是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动弹的时候,很多非理性的念头都会一闪而过。

    这也就是我们、还有那个创造出来的人物,在绝望时往往会“非理性”地想入非非的原因。

    这里是针对这种情况下的“想入非非”,给出的一些提示:

    一关联割裂,即是从内心中将自己同自己割裂,打心眼里希望自己是另外一个人(或者极端一点,变成死物);

    二否认危险,也就是逃避、否认现实,否认内在的因果关系,记得那句“全都是幻觉!吓不倒我的!”吗?

    三面对现实,人物的思维中突然跳出来一个人(或是某种力量),像钳子一样钳住人物的头,强迫他认清现在的状况;

    四讨价还价,也就是发誓许愿、求神告佛,向某个至高存在或是精神领袖攀赏许愿,用自己的余生或是未来中最大的代价祈求神力(魔力/精神力),希望自己能渡过这次危机;

    五替代效应,这么说有些抽象,这个行为多表现于“落到现在这个地步,全都是因为我自己!”“全都怪那个该死的服务生!我今天早餐上没有例行的溏心蛋!”

    六正面思考,这个算作理想情况的一种,它会让人物正面回应困境,认真地思考如何去克服它;

    七提出质问,“为什么这件事非得落在我头上?”“该死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意味着重点在“为什么”上,人物该怎么办?他需要什么才能摆脱这个困境?希望你有过自问自答然后突然找到了问题关键的经历;

    八谋略策划,这是非常理性的人才会出现的一种思想活动,但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在我们现实中,我们在进行某个行动之前,我们的思维世界也会早早的活动起来,谋略计划的精密与否,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个人物的理性思维……但!好用的、有效的“糟糕主意”往往是不需要这样深思熟虑的,因为“小说中,人物的状况越糟糕,那么代表小说越精彩”。

    思想先动,身体后行。

    写完了思想活动,人物就得在外在上动起来,如何行动?如何保障自己或者目标的安全?最终又落回到“他在担心什么?他在害怕什么?他在希望什么”上了。

    如果你还在担心自己写不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害怕无法胜任这样艰难的工作,别操蛋了,这是个一辈子的修行,作品的深度就是体现在人物的内心塑造上,而这个部分往往是在最后修订的时候才能写得出来,早期稿子中这个部分肯定是最少的。

    既然要写作,那么就要先写下去,当下一次再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想答案自然就会出来。

    虽然“担心、害怕、希望”这个公式会对想法的完整度上有一个保证,但它们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看看大师的作品,他们往往在一句话中包含了这三个元素的信息,有了这样的塑造,你的人物才会丰满,如果没有?糟了!你都的人物对他的现状根本就“满不在乎”!

    ……那么读者们为什么要去在乎呢?毕竟读者的关心比不上人物的关心。

    这就说明了,人物的塑造要立体、要多面,通常至少由正反两个方向共同支撑,真实的世界也是这样,我们可以在一瞬间同时拥有非常多的感觉,表现在文字上时就只能分层逐次地一一作用在人物的情感上,一次一个、依次交替,多给写描写,多给写文字,把小说世界的时间放缓、甚至停下,来慢慢展开。

    当然,如果你是大师的话,你可以试试复合情感的一次性描写,其实难得要命,敲敲打打可能会得到这样一句,但整体下来会让人痛苦不堪……简直想让人抱头打滚。

    如果你还是选择了“一次一种、依次展开”的方法,也别觉得吊份儿,因为读者在小说世界中寻觅的正是这样完整、新奇的经验,所以在创作时,人物的感受也是多种多样的,这样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所以,每当你写到这,突然感觉你的人物应该会有这种感受的时候,不要犹豫,把这个情感加进去,变成文字让读者感受到。

    另外,在描写感受的时候,其实“情绪化”的语言无法传达你想要的效果,它看上去情感强烈,但如果读者一上来就看见这样的语句,我想除了喷子和喜欢骂街的,任谁也无法将自己代入这个人物。

    不要出现唐突的情绪化语言,必须先交代和展示情绪变化的前因后果,当然要用场景和对白,这样才是“展示”。

    有了人物、场景和对白,把你想要表达的情绪依次、逐步的推动上去,这样才符合现实中我们对“情绪化”的常识。

    原因吗,其实就是“信息差”,你知道,人物也许同样知道,不过读者不知道,所以要将起因展示给他们看。

    写小说,塑造人物,让读者体会情感,其实都是在提升“代入感”,读者认同人物的身份,认同他的情绪,认同他的行动,这才有了亲密的代入感。

    在这一点上,还是把小说主人公设定成“弱者”的好。

    因为“易受攻击性”是唯一能让人类团结起来的东西,我不打算和你争论这个结论的由来,认同,就请继续看下去,如此而已。

    易受攻击性,使得我们情不自禁地同弱者发生身份认同感,这绝对是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就如同我们前面所说的,一个主人公,他必须可爱、可怜、可信。

    易受攻击性一次解决了可怜和可信两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