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我的烂小说之旅 » S3-04 跟随最基本的元素(下)

S3-04 跟随最基本的元素(下)

    我们相爱相杀,我们小说中的人物斗个你死我活,也是因为情感,而不是因为逻辑,这一点我早早地搞错了,忽略了一切事情的选择都是因为“我不这样做,我会感觉更加糟糕”……

    只有读者知道了人物的渴望,并且感受到了因为这个渴望所衍生出来的情感,他才会产生认同感,这一点上,我做得尤其糟糕。

    于是我不太理解“明知这件事不对”有的人物还会这样去做的理由。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他这样做才会觉得情绪上过得去”。

    我们在现实世界中会将所有事情放在情感天平上进行利害权衡,其结果就是我们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即使理性告诉我们是有害的,不对的,但我们还是固执地认为,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我们的现实世界就是依靠这样的情绪在运转的着,这也是每个人在听取相同的内容时,会有不同感受的原因,我们创造的小说世界更是这样,它完全就只是个作用于精神层面上的存在,它需要,也只有情感为其注入生命,而我们在小说世界里面感受到的善恶,影响它评判的标准就只有“情感”。

    这就是故事中人物爱与恨的根源,而这些爱与恨的选择就决定了这个人物会成为一个怎么样的角色。

    因为现实中也是这样,情绪的力量决定了人们的所作所为。

    可每个人不是都能将自己的情绪很好地向他人进行表达的,虽然情感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但要使用文字,这种偏向理性的交流方式来表达非理性的情感……并且我们自有这一种“武器”!

    所以语言就成了障碍,要克服这个障碍只能依靠已经被决定、已经被测量出之后的例子,因为这些例子是被人常识性的吸收,并且证明了有效的东西,虽然这些语句也不见得能够把作者当时的情感完全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就是了。

    我们的武器只有文字,用来描写情绪这种不可见的东西时只有尽全力去搜刮其他能够“可见”的情绪反应——身体上的、生理上的变化,还有我们唯一的优势,直接假装自己就是那个人物,把时间放慢下来,逐字逐句地去说清楚这个人物的思想活动。

    虽然事实不见得如此,但是,我们会承认先有了思想(念头),身体才会做出反应。

    这个思想活动的过程就是人物的种种思考顺序、不同的思考方式、结果,当然也就有了渴望、障碍、行动(思想活动也是行动)和一个“结果”(结论、至少暂时的),反应到文字中就是:

    人物意识到了问题,他会先将问题放在脑海中过一遍,由自己的思维做出判断和识别,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情感就自然地产生了。

    这个过程在小说中就是慢镜头,一步步细致地扑捉到人物对于那些经验的反应和感受。

    对比可视化的其他艺术,书面的唯一优势就是能够把人物脑海里的情况最完整、最全面地描述出来。

    我们的文字确实可以描述人物脑海里的故事,而且精确度还不低,精确到能够逐字逐句地一一对应,精确到能够分分秒秒地对照。

    其他的“可视化”艺术都在为这个难题而苦恼,我们的文字却能够在这方面毫不费力。

    所以运用它,多次、精巧地去运用它,把难题留给那些未来要改编你小说的家伙!

    上面说了思想活动对于我们小说的重要性,这就是我们选择文字作为表达方式的最大利器,而这,也就是小说能够把读者拉到一种其他艺术方式都无法拉到的,直达人物内心世界这么一种亲密程度的秘密武器。

    在这样一种表达方式下,人物的私密生活将一览无余,天知道,我们都是该死的八卦姑婆。

    再次重申“他在想什么”“他在说什么”“他在做什么”,这些就是展示人物的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方式。

    我们选择了采用书面这样的手段,便有了将人物血淋淋的内心世界剖析在读者面前的能力,因为伟大的故事都会涉及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有内心世界的急剧冲突,这种内在的冲突不仅说明了人物与他自身之间的关系,也同时加深了我们对他的自我感觉,他的生活如何维持的理解。

    通常来说,我们不只拥有一种身份,当我们遭遇危机时,这些不同身份之间就会斗争、对抗,我们总要在这些纠结的情感下捋清头绪,然后才能将身份统一起来,做出最后的决定。

    而读者需要知道人物的内心情感如何发展,他也需要知道人物的内心产生了什么变化,否则她们就无法产生联想,也无法认同这个人物。

    所以,只有当读者沉浸在我们塑造的人物内心世界里的时候,他才会忘记现实,和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从而和这个人物建立最强烈的关联和认同。

    这也是我们的难题,讲故事,或者说我们写小说时,要如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盘托出呢?

    这个难题最为苛刻,也最具挑战,当然它的回报也就是最为丰厚的。

    想想你的读者,如果他们已经沉迷故事,和某个人物融为一体?可你现在却要狠心地安排他去领盒饭?

    “哦!不!停下!你不能这么做!”

    “别!他没有真的死对吗?有烟无伤?”

    “开玩笑,他怎么能就这么死了呢?……他会归来的是吧?”

    耸耸肩,给他们个模拟两可的答案吧,你不逼疯他们,他们就得逼疯你。

    最后,还记得“讲述对抗展示、观念对抗经验”吗?

    我得负责地说,概念这玩意儿确实在小说中不好使,它既不能让读者明白当前人物的情况(情感),也不能让人明白他这样做的“理由”……给他一些标签简直就是起了反作用。

    如果你的小说中也出现了一个超凡的概念,你最好接往下写,写出为什么会有这个概念的完整场景,无法用文字展示的,肯定不是什么有利于读者接受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