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潜伏1638 » 第九集 小城生活

第九集 小城生活

    第九集小城生活

    本来以为山里缺乏新鲜肉食,几天待下来,穿越三人组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农家的猪羊确实不会在平时宰杀,但是市场上却是常有猎户过来兜售猎物,山鸡野兔之类的小东西基本每天都有,隔三岔五还能看到野猪,羚羊,麂子之类的大家伙出售。只是县城人口太少,销路有限得很。

    不但有野味,还有鱼。

    清水河的水,来自海拔三四千米的太白山顶的雪水融化,所以很凉。在一些流速不高的林间或者回水窝子里面,可以抓到一种灰黑色的鱼,鱼鳞细碎,身体线条优美,大的有一两斤重。这种冷水鱼肉质紧凑鲜美,可以直接切片生吃,由于害怕吃坏肚子,所以还是选择红烧比较保险。

    这种鱼很多,山里人基本不吃,这让蓝采和他们老大不理解。他们猜想,也许是因为乡民没有炒锅,或者是因为不舍得用油,反正是很难解释,为什么他们宁愿饿肚子,也仍然对这些美味视而不见。

    这个季节,菜也不缺。虽然没有后世那么多蔬菜品种,也没有反季节蔬菜,但是萝卜白菜还是有的,还能买到刚刚长出来的野葱野蒜,荠菜之类的野菜,还有鲜嫩的竹笋和野蘑菇,说是茄子豆角黄瓜之类的家常菜,过两个月也会下来。

    已经很丰富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今天买到了一只野鸡,八十文铜钱,午饭就是它了。做法很简单,就是清炖,加上十来种叫不上名字的野山菌,再抓一把枸杞,山茱萸之类的野果扔进去就行了,味道非常好。

    有一种野山菌,煮出来像是小丝瓜瓤那种模样,很好吃,是三个人的最爱。

    现代人到了古代,有很多不习惯,有些还可以克服,唯独卫生问题难以忍受。

    头一样就是卫生纸。两个男人背包里各带了一卷,还有一条餐巾纸,这些都被何晓霞搜出来拿走了,就连两个人兜里用过的半包也都没有幸免。这也没有办法,卫生纸而已,女人还是有些特权的。好在关家杂货铺里面卖的就有草纸,很粗糙的那种马粪纸,两人拿了几刀,暂时凑合着用。

    第二个是卫生巾,这个事两个男人帮不上忙。何晓霞请教了关二妹,关二妹送她两个样品,就是用很轻柔的棉布做的布包,里面放上可更换的内芯,装着草木灰。何晓霞觉得这东西虽然原始,好像也很科学,回头自己也照样做一些备用就是了。

    第三是厕所问题。现代人很难忍受把尿盆放在卧室里,方便时直接蹲下来尿在盆里,第二天再去倒尿盆,所以必须要到室外去上厕所。他们院子里有个厕所,就在院子东北角上,只是无比简陋,就是几块木板围了个棚子,里面放着一个粪桶,上面架着一块木板,粪桶满了再抬走。

    对此何晓霞忍无可忍,要求两个男人必须尽快立刻马上解决。

    第四个是洗澡。这里没有浴室,古代人洗澡基本都是把浴桶抬进卧室,再一盆一盆地加水,洗完以后再把水舀出去倒掉,最后再把浴桶抬走,整个程序非常麻烦。

    第五个是用水不方便。虽然院子里有一口水井,但是每天都需要站在井台上,转动辘轳绞水上来,十桶八桶还装不满一个大水缸。大水缸太大太重,也不可能经常刷洗,所以总感觉里面的水不是那么干净。

    蓝采和画了一张图纸,准备将厕所和浴室一起改造。用砖头挨着院墙垒一间房子,一半是厕所,一半是浴室。没有自来水,就弄两个浴桶放在屋顶,洗澡之前,人工给浴桶加水,人在浴室中淋浴。

    吃了午饭,三人要去定做底部开口的大木桶。

    各种工匠都集中在县城的西南角。到了一问才知道,分工还挺细。光是木匠就有一大群,专门建房子的,叫长木匠,专门打家具的,叫做方木匠,还有专门解木板的,叫锯匠,而他们要找的是专门做木桶木盆的,叫箍桶匠。

    箍桶匠是个红脸膛的汉子,话不多,几乎像个哑巴。把事情交代清楚,付定金时哑巴不要,说做好再付钱。

    三人又去找铁匠老黑。铁匠铺就在旁边不远,前一天关盛言带着他们满城转悠的时候进去过。

    老黑见三位老神仙又来,忙点头哈腰地把他们让到院子里,三人在石桌子周围的小板凳上坐下,老黑要沏茶,被蓝采和拦住了。

    老黑打铁的家伙事儿很简单,就只有一个化铁炉,和后世街上卖烤红薯的炉子差不多大,再就是铁砧,锤头,夹子,剪子之类的工具,平时也就是给乡民们打打农具,菜刀之类的小件铁器。

    老黑的儿子黑大柱正在炉子边上有节奏地打一把菜刀,手艺好像还不错。

    蓝采和把图纸拿出来,把压水井部件图,洗浴喷嘴,铁管和开关的尺寸图都摆在石桌上。

    老黑不认字,蓝采和只好把每一个配件要求给他详细分说。老黑边听边在一个本子上胡画一些记号,三人也看不明白他画的是什么。

    老黑听完,想了一会儿,建议只把压水部分做成铁件,手柄用木头,下面的铁管用竹子。

    三人觉得有道理,反正现在的铁匠想要敲出十米八米长的一根铁管也是很困难的。

    另外又让老黑做一个小小的蜂窝煤炉子试试,如果好用的话,以后他们准备打两个那种大号的,就是一层能放三块蜂窝煤那种,火力很足,做饭炒菜都方便。

    穿越三人组发现,大明百姓家的厨房太不好用。很大的一个灶台,上面只有一口大锅,可以躺一个人进去那种大锅,煮饭煮菜烧水蒸馒头都是它。即使讲究一点的人家,最多是灶台上有两个灶口,放一大一小两口锅,但是那个小锅也要比脸盆还大得多。

    大明朝百姓好像还没有炒菜吃的习惯,吃菜都是炖或者蒸,反正余杭蓝采和他们准备做个小炉子,方便自己炒菜吃。

    交代完了事情,约定了交货日期,三人刚要起身告辞,没料到老黑突然拉过他儿子,两人二话不说,扑通一声,跪在三人面前,还不住地磕头。

    穿越三人组一下子都懵了,他们哪里见识过这种场面?慌忙上去要扶起老黑父子,怎奈那爷俩态度很坚决,死活不起来。

    蓝采和劝道:“老黑师傅,你们这是干什么呢?有话起来好好说。”

    老黑伏在地上道:“老汉我求三位老神仙施法,帮我找回两个儿子。”

    蓝采和莫名其妙,只好说:“到底什么事?我们也不会什么仙法。你们赶快起来,有事就说,不说我们就走了。”

    老黑爬起身来,黑大柱扶他爹坐下,爷俩鼻涕一把泪一把地说了半天,才把事情说明白。

    原来这老黑不是外号,他真的姓黑,并且有三个儿子,老大黑大柱,老二黑二柱,老三黑三柱。县城里的生意不好,老黑就把大儿子留在家里帮手,前两年让老二老三下山去,跟着别人到略阳的矿山上打短工挖矿石,挣一点力气钱。没想到钱没挣到,人出事了。

    前两个月得到消息,说是去年流贼过境,抢了铁矿,杀了一半矿工,掳走了剩下的一半。

    收到消息后,老黑一口气没上来,差点晕死过去。此事他只能关起门来和黑大柱抱头痛哭,并不敢出门张扬。

    因为如果两个儿子死了,那就肯定找不回来了。而如果两个儿子没死,那就是从了贼,官府知道了,就要把他父子俩拿去杀头。

    老黑父子俩凄凄惶惶过了两个月,一点消息也没有,他们拿不准是不是应该下山去找找,却又担心下山以后,也不知道该去哪里找。

    现在县城来了神仙,父子俩才避过关盛言,偷偷私下找三人问计。按照老黑的说法,就是要请三个神仙帮忙算算,他的两个儿子还在不在人世?如果还在的话,应该去哪里找?

    这事把三个老神仙难住了。

    三个人凑到一块商量,蓝采和分析道:“按说几种可能性都是有的,要么被杀了,要么被掳走了,第三种可能是没有被杀,也没有被掳走,当时逃跑了,不过这种可能性最小,因为已经过去半年时间了,如果是当时藏起来了,那现在早就应该回到家了,所以还是被掳走的可能性大一些。”

    余杭点头道:“按照这个分析,就是说黑二柱黑三柱已经从贼了,但是还活着,还有机会回来。”

    蓝采和道:“对,如果过些年李自成被打散了,他们还有可能偷偷跑回来。”

    何晓霞摇头:“这可能性也太渺茫了吧?”

    蓝采和叹气道:“唉,这种事只怕咱们以后会经常碰到啊。”

    转过头,蓝采和告诉老黑,说他们三个算过了,黑二柱黑三柱还在人世,具体在什么位置,一时算不出来。等以后他们三人功力再精进一些,必能算出老黑两个儿子的所在,到时候自然可以找到。

    老黑父子一听,顿时喜出望外,马上又是跪地磕头,千恩万谢。

    三人好不容易才告辞出来,继续在街上闲逛。

    晚餐以后,关盛若来给何晓霞还手机。

    最近这个十二岁的小姑娘,迷上了听歌,每天都要把何晓霞的手机拿走,没日没夜地听,原本能用三天的手机电池,总是让她不到一天的时间,就给听没电了。

    害的何晓霞不得不和她约法三章,以后每个星期,只借一次手机给她,不能天天拿走。

    也不是何晓霞小气,实在是这些电子设备是穿越三人组最最重要的资产。虽然大明朝没有信号,手机现在不能打电话,但是最起码可以当作计算器和照相机使用,也能存储资料,所以还是必须省着用,爱惜一点,让它们的寿命越长越好。如果手机和电脑被用坏了,在可以预见的几十年里,他们绝对是没有可能重新制造出这些东西来的。

    用电暂时倒没有问题。穿越过来时,何晓霞和蓝采和的背包里带的都有太阳能充电板,三片式的,合起来大概一本书的大小,很轻便,可以支持手机和平板电脑用电。而余杭背的是团队公用的一个太阳能移动电源,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太阳能发电机,这东西足有七八斤重,不过功率够大,足以保证团队在野外的基本用电需求,包括电脑,手电筒,应急灯,音箱,投影仪这些比较大的用电器,都能带得动。

    关盛若手上拿着几张纸,是她听歌时,把自己特别喜欢的几首,歌词抄录下来,拿过来让帮她看一下对错。

    何晓霞对音乐没有什么研究,就顺手递给蓝采和。

    蓝采和一看就笑了,全是一些老歌啊,不少都是邓丽君的歌。

    小姑娘的字写得不算非常好,但是一笔一划都极其认真,一页一页的蝇头小楷很是整齐。

    蓝采和看她抄的有《茉莉花》,《橄榄树》,《小城故事》,《城里的月光》,《童年》,《甜蜜蜜》,《又见炊烟》。

    在关家人看来,后世的歌曲普遍节奏太快的,唱法古怪,歌词又太过浅白甚至粗俗,歌词中充斥着情啊爱啊这些没羞没臊的文字,实在是不好听。

    关盛若喜欢的显然是一些曲调舒缓,唱法简单,歌词雅致的歌曲。

    这些老歌难不住蓝采和。

    他以前做销售,经常邀请设计院和甲方的人出去喝酒唱歌,这些人大都四五十岁,有的还是退休返聘回来的六七十岁的老高工,到了KTV,点的歌普遍都是邓丽君那个时代的,在他们眼里,刘德华都算年轻人,周杰伦没听说过。更有甚者,一上来不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就是《三套车》,明显就是留苏回来的。

    蓝采和帮小姑娘批改了一下歌词,又教她一首《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