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潜伏1638 » 第八集 华阳县

第八集 华阳县

    第八集华阳县

    穿越三人组和关盛言站在华阳县西门城楼上,俯视脚下的城池。

    余杭道:“看着不大嘛。”

    关盛言道:“城周三里,高两丈。听老人讲,华阳最盛时,全县人口两万,城内八千,现在全县人口不足三千,城内不足五百。”

    蓝采和笑道:“偏僻一点的县城,大概都是这种大小吧。”

    蓝采和是学建筑的,虽然没干过一天,但是基本的见识还是有的。

    在古代,县城级别的城墙,多半都是周长三四里,当然也有七八里的大城,还有不到三里的更小的城。

    城墙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窄。城墙基座宽两丈,顶上宽一丈,三七灰土夯筑而成,内外均垒砌自然毛石,只是年久失修,脱落较多。城墙上长满杂草和灌木,满是岁月的痕迹。

    本地人坚称他们这里是华阳县,倒也不算吹牛,虽然县治被撤销了,城池也显得破败,但是城墙仍然完整,东、西、南三面开有城门,城门上有谯楼,城墙上有箭垛,沿城墙内部一圈有马道,整个防御体系坚固而完整。

    傥骆古道从南边过来,又从东西方向穿城而过,将整个城内分为南北两部分,北侧是以前的官署区和官办机构,包括县衙,县学,文庙,养济院,城隍庙,关帝庙,钟鼓楼,守备署,把总署,巡检司,演武场,兵营等等。南侧为商业区和住宅区。

    如此多的官办机构和文化场所,把小小的城池安排得满满当当,只是这些建筑现在多已封存,风吹雨打上百年,早已破败不堪。

    其中城隍庙规模比较大,占地四五亩,包括戏楼,前殿,后殿和东西厢房。

    关家人自称乃关公后人,对关帝庙刻意维护修缮,状况比较好。关家祖上还曾捐资在关帝庙修建七层佛塔一座,通体以本地产汉白玉石料雕凿而成,做工精美。

    关盛言说傥骆古道兴旺的时候,每天南来北往的旅人和马帮络绎不绝,他家的客栈每天都要接待几个马帮,客房根本就住不下那么多人,吃了东西,喂了牲口,大部分脚夫都是要和车马一起住在后院里。

    如今北上的道路几乎断绝,没有了马帮,偌大的关家车马店就只能闲置下来。

    “四奶奶,四奶奶,四奶奶……”东西大街上,两个小小的人儿跑得飞快,边跑边喊。两个女子在后面走,不慌不忙地跟着。小城很小,孩子们都是跑熟了的,大人并不担心。

    “是小铃铛和小核桃,”何晓霞一边挥手一边冲下边大喊:“慢点跑慢点跑,小心摔交。”忙从马道走下去接两个小家伙。

    关于称呼这个事,何晓霞是老大不高兴的。想她一个27岁的黄花大姑娘,总是被这两个小家伙四奶奶四奶奶地叫着,还得笑着答应,真是别扭得很。不过也是没有办法,谁让自己辈分高呢,那个关盛若才12岁,不也是他们的小姑奶奶嘛。

    现在两个孩子总是黏着何晓霞,其实是关二妹和关盛若黏着何晓霞,老想去听歌看视频,这会儿就是她俩指挥着小家伙跑来的。

    蓝采和问道:“大哥,城门都叫什么名字?”

    关盛言道:“城池北面靠着凤凰山,这里地势高,不虞水患,所以城墙只开东西南三门,东为景阳门,西为丰乐门,南为延熏门。”

    关盛言指着东南方向:“你们看,傥骆古道沿着清水河从南方过来,再从华阳县的东门进,西门出,再继续沿着清水河向北。”

    三人转身,遥望西北方向的山谷,然后又沿着城墙,向南缓行,

    “咱华阳县还真是个风水宝地啊。”蓝采和由衷赞道。

    余杭笑道:“呦,蓝道长也懂风水?”

    蓝采和道:“我本来就是学风水专业的嘛。你看,这一带整个就是一个船形盆地,清水河从西北山谷流过来,沿着西面城墙再弯过南面城墙,才又朝南流下去,正好护住县城。这里虽然群山环绕,但是并不缺耕地,城外这片稻田面积可是不小。”

    关盛言道:“县城附近有水田一万亩,旱田两万多亩,还有几万亩山坡地。离县城远一些的地方,还有上万亩熟地撂荒无人耕种。”

    又说:“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些年粮食收成一年不如一年。以前咱们这里的水田,一亩地可以收八斗粮食,这两年只能勉强收五斗,去掉种子,一家人耕种二三十亩地,一年下来还要吃不饱饭。“

    “这么惨?不要说后世的亩产千斤,我记得书上说,明清时期,江南的水稻亩产也有两三石吧?“余杭不解地问。

    “南方肯定产量高些,好像还有四五石的产量呢。“蓝采和说:”北方就不行,我印象北方的平均数据也就是八斗到一石,咱们山里的收成肯定比山下更少。“

    关盛言道:“那是,山下洋县的水田,以前水稻亩产一石多,这几年也就是八斗的样子。“

    “这就是了,“蓝采和道:”华阳这里海拔估计得有一千米,气温本来就比山下要低几度,再加上崇祯朝有名的低温气候,粮食减产多半就是这个原因。“

    余杭一拍脑袋:“奥奥奥,你说的有道理,我想起来了,这可能就叫小冰河气候,持续了好多年,短期内无解。”

    关盛言问道:“你俩说的意思,是说这几年粮食减产,不只是华阳县,全大明朝都减产了?”

    蓝采和道:“对,全大明都减产,有些地方还会颗粒无收,所以接下来的一二十年,粮食比银子重要,必须深挖洞广积粮。”

    关盛言面色凝重起来:“两位贤弟的话我记住了,回去还要向父亲报告此事。这几年粮食减产厉害,关家五千亩水田五千亩旱地,关家庄的收成,除了庄户们的口粮,一年下来,还剩不下三五百石粮食。我和父亲之前商量着,是不是少种一些地,遣散一半的庄户。现在看来,还是不能那么干。”

    蓝采和道:“当然不能那么干。粮食是越多越好,多一石是一石,恐怕过两年时局更坏,有钱也买不到粮食。”

    中午回家简单吃了饭,穿越三人组都没有睡意,就坐在客厅里闲聊。

    余杭躺在一张旧躺椅上,一边喝茶,一边摇晃,嘴里还在断断续续地哼哼:

    山清水秀太阳高好呀么好风飘

    小小船儿撑过来它一路摇呀摇

    蓝采和笑道:“这华阳县啊,不光山清水秀,最主要的是,这里与世隔绝,比较安全。要是老天爷真的把咱们三个空投到哪个大城市里面,估计咱早就被抓起来砍头了。”

    余杭摇头晃脑:“唉呀,这就叫苍天有眼呐。我猜啊,多半是因为我这前半辈子,一贯与人为善,与世无争,攒下来的人品,在发挥着作用。”

    何晓霞鄙夷道:“屁的人品,咱们三个里面,你的年龄最小,人品最差。”

    蓝采和哈哈大笑:“应该说咱们三个人品都好,老天爷非常感动,作为奖励,才把咱们空投到这个山清水秀的明末乱世。”

    余杭满不在乎:“明末乱世咋了?咱们要深刻理解老天爷他老人家的良苦用心。时势造英雄嘛,不是乱世,咱们咋当英雄呢?”

    蓝采和笑道:“好好好。那咱们现在就讨论一下,怎样才能用好这个机会,不然白白浪费了,辜负了老人家的殷切期望。”

    何晓霞率先道:“我觉得咱们应该先搞两个小作坊,开发几样新产品,先赚点钱再说。”

    余杭摇头不太同意:“嗯,赚钱是第二位的,第一位是自保。咱们首先就要大炼钢铁,先把枪炮造出来,要不然,咱们随时都可能被某一路流贼给灭了。”

    蓝采和和稀泥道:“你们的意见都对,不矛盾,咱们就是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何晓霞问:“摊子铺太大,资金从哪儿来?”

    蓝采和道:“这个咱们不用操心,关老大不是拍胸脯保证了嘛,咱们只管开单子。”

    余杭道:“要搞就搞大一点,搞一个大明版的重工业重化工基地。”

    过了一会儿,余杭又问:“蓝哥,你说过几年清军入关了咋办呢?”

    蓝采和叹道:“唉,几年以后的事,谁知道呢。主要是看这几年时间,咱们能搞出来什么名堂吧,搞得好的话,咱们就占山为王,和多尔衮硬刚。要是咱搞不出来什么名堂,就只能跑路了。”

    何晓霞问:“咱能往哪儿跑?人家大清把全国都占住了。”

    余杭想了想,道:“要不咱提前准备一个船队,到时候装上咱们的人,顺着汉江直奔武汉,然后沿长江一路向东,杀到海上去,占领桃花岛。”

    何晓霞笑道:“还桃花岛呢,黄蓉他爹能让你上去?”

    余杭一瞪眼:“他敢?不让上岛我就轰他几炮,什么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统统干翻。唉呀算了,看在黄蓉的面子上,饶了他们,咱们继续朝东,收复宝岛算了。”

    何晓霞问:“蓝哥,现在台湾岛是谁占着呢?”

    蓝采和道:“嗯,应该是荷兰人吧,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待着呢。不过台湾的荷兰人也没几个,大概几百人吧。”

    余杭不屑道:“才几百人,也敢霸占我们宝岛?咱只要一个冲锋,就能屠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