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我本道妙仙人 » 第8章 轻舟下汴城

第8章 轻舟下汴城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瞿江边的堤岸上,杨县令和戚世良伫立在柳绦下,正一脸戚戚地挥手送行。

    谢自然转身走向渡口,心里却是在纳闷,这一路上老戚的眼神怎么贼兮兮的。

    原本在路上,自己还想向戚世良打听下这方世界的修行路数和那些仙门道派的消息,但转念一想,这九灯和尚在戚世良眼里都成了了不得的修士,那他的眼界明显还在凡俗之中。

    这问路不怕人不知,就怕别人乱指路,反正当年广妙山上那几位故人都与仙门道派有些交集,不如去了汴城后,再问个明白。

    谢自然看了看袖兜里,谙儿幻化的木偶小人,正流着哈喇子呼呼大睡。

    噫,脏死了。

    这丫头老是昼夜颠倒,谢自然已经习以为常了。

    来到江边,一眼望去多是些乌篷船和瓜皮艇子,他东去汴城,少说也有三日行程,一般只能乘坐商号的大船过去,可眼下时间来不及了,他只能在渡口问了个遍,好不容易才寻到个老汉答应送他。

    待二人对好了细节,付了银钱,只听那老汉说道:“哦呦,先生勿怪,本该再找你七个铜板,但你瞧,老汉这兜里见底了。要不这样,这江上三日,老啃干粮多闹得慌,我给你搞些河鲜尝尝,当作找补,你看可好?”

    谢自然倒也没有多想,都说瞿江百姓尤爱鲈鱼之美,他这馋虫自然不会拒绝。

    “好,就这么办。”

    只听那老汉又道:“先生,咱靠江吃江,这河鲜的食材老朽倒是可以包揽下来,可这佐料嘛却是不便宜。”

    “啥?”

    “那是另外的价钱。”

    “要多少?”

    “两个铜板。”

    “这么贵?”

    “这可不贵啊,鲜美的食材,自然要最齐全的佐料才能烹出味来,那辣子花椒八角,总得来点吧?还有葱姜蒜末也不能少。”

    “呵,老汉你搁这撑船可有些屈才了。”

    谢自然也没和他再墨迹,又丢过去两个铜板,催促着早些出船。

    “走咯。”

    吆喝声中,一点轻舟离岸,很快便出了水湾。

    只见两岸连山,如浓墨晕开,然后一泓江水自生,天地铺展。

    谢自然伫立在船头,只觉被这湖光江风撞了满怀,也难怪文人墨客常说山水养人。

    那撑船的老汉十分健谈,而且时不时扯着烟嗓吼两句山调子,声音一直在两岸回响,惊起一片啼鸣。

    过了水流最急的烟塘峡,江波顿时平缓了不少,于是老汉搁好船桨,来到船棚边角处,生起个小火炉。

    这是要烹制河鲜了?

    谢自然咽了口干唾沫,站到一边瞅起了热闹。

    “老先生,这鲈鱼咱一会是要自己钓么?”

    谢自然看了眼角落里的渔具,却听那老汉说道:“没那功夫咯,咱们今日出船晚,一会还要赶在天黑前到鲁公村边停靠,这晚上的瞿江暗流隐蔽,还是小心些好。”

    “那你这河鲜...”

    谢自然话音未落,就看见那老汉取出一个布袋,噼里哐啷倒出一锅鹅卵石来。

    “这不,给先生整点嗦丢尝尝,这可是老汉的独门手艺。”

    说着又取来个铁盅,瓦了几勺猪油搁里边翻炒。

    这!

    看着满锅石头,谢自然脑瓜嗡嗡的。

    “这就是你包揽的食材?抵我七个铜板?”

    老汉显然听出他语气不善,打了个哈哈,说道:“先生可莫要小瞧了这门手艺,这一袋石头可是老汉精挑细选出来的,大小适口,腥味不咸不淡,鲜得很。”

    “退钱。”

    “这...先生,一会路上你没事就能嗦上一口,就跟嗑瓜子儿似的,岂不美哉。”

    一边说着,老汉又摊开一包备好的佐料,看着有辣椒面、花椒碎、八角块,和着葱姜蒜末,一股脑撒进去,顿时那香味便在船棚里散开。

    这佐料看着,倒和他说的一样。

    “退钱。”

    “唉,先生,您读书多,是体面人,何不就当尝个新鲜?”

    “退钱。”

    “否则报官!!!”

    谢自然态度非常坚决,这烹鲈鱼一下变成了嗦石头,他接受不了。

    道心已经在崩溃的边缘。

    ...

    一个时辰后,一锅鲈鱼脍被端上了小桌。

    迎着渐暮的江色,谢自然夹起一块爽滑的鱼片放入口中,只觉心尖儿上都是一颤,而踢到铁板的老船夫,则抱着一碗石头坐到了船头。

    嗦一口,哀民生之多艰啊。

    浮云苍狗,弹指过隙。

    汴城作为三朝旧都,毗邻瞿江,可谓落在了贯通南郡沃土与西面连山的要道上,一直是大虞朝享有盛名的繁华之所。

    五月初三这天,城西杏花街上,孙府大门外早早就挂好了灯笼,贴上了楹联,正逢老太爷百岁寿辰,这街头巷尾,自然少不了人说叨。

    正巧,孙府的斜对面有一知味楼,本就是吃茶听曲的地儿,此刻里边的说书先生,正掰扯着当年广妙山五奇人的逸谭。

    “想当年,五奇人名传乡里,先是郡守亲自召见,后有仙门世家撕破脸抢人,真是何等风光啊。可甲子以后,五人的声名地位,却简直是天壤之别。”

    二楼靠窗的位置,谢自然换了身青袍,正品着香茗,吃着果子。

    从瞿江一路下来,按正常的船速,本该是一日后才能抵达汴城。

    为了赶上寿宴,谢自然只能施了段神行法,害得晌午在渡口下船时,那撑船的老汉一脸见了鬼,一个劲在说,是遇上过江龙走水了。

    他一路打听来到这杏花街,得知孙府要下午酉时日落前才开宴,便来这知味楼里听听书解解闷。

    “话说这五位奇人中,年龄最长的,便是咱们孙舒来老爷子。当年误入仙山时,他就已经是不惑之年,后来被长春派收入门下,也算入了仙道门坎。”

    “只可惜,老爷子在山中虚度十年,始终没有筑得仙基,只能回到汴城开枝散叶,做了个济世活人的好大夫。”

    “我要讲的第二位奇人嘛,大伙儿也都熟悉,正是咱们大虞朝第一才女,薛谙薛老夫人。”

    “传闻当年,薛老夫人是唯一没有走上修行路的。”

    “她此生一不入朝做官,二不入山修道,前半生喜欢流连勾栏花丛,与那些清倌人玩弄风雅,后半身则著言立说,为民生立命。”

    “老夫人一生,实乃我大虞朝一等一的豪放女,如今隐居素山,自称辞庵居士,坊间多有美谈。”

    薛谙?

    谢自然印象里,那年山中,好像是有这么个像雀儿般灵动的少女,现在竟已成了别人口中的老夫人。

    台子上,说书人啪嗒一声将纸扇合上,然后醒木一拍,继续道:“接下来我要讲的这三位,可就了不得了,那是真正在修行路上闯出了名堂的。”

    “这第一位嘛,依然是个奇女子,姓计,名履霜。她本是个路见不平的绿林女侠,后来被素女宗引入门下,如今已是素女宗当代弟子第一人,可谓是实打实的仙道中人了。”

    “我要说的第二位,可就更了不得了。此人原名叫徐知遥,本是个小宗门的炼气士,只因被计女侠一路追杀,二人才误入了广妙山。”

    “说起来,这位可真是福泽不浅,当年被道门圣地青崖山收入门墙,可谓是扶摇直上。小老儿曾听玄门高人提起,说他已被青崖山掌教赐名为徐似道,日后搏一搏掌教之位,也不是不可能。”

    “至于这最后一位,想必大伙知道的可就更少了。此人名叫梁革学,本是个赴考的书生,与薛谙薛老夫人师出同门。当年,便是他们师兄妹二人,求着孙舒来老爷子山中引路,这才一起误入广妙山。”

    “说起来,这些年鲜少听到梁革学的传闻。不过,这位能被我朝圣人府第稷下院收入囊中,只要不半路夭折,日后就必然是执宰山河社稷的重臣之选,甚而脚踏我朝气运,化作圣人飞升也说不定。”

    “所以嘛,在小老儿这里,这徐似道和梁革学,乃是并列五奇人第一。”

    ...

    这说书的小老头在台上口若悬河,台下的看客也叽叽喳喳在旁边应和。

    在他们看来,今日可是孙舒来的百岁寿辰,既然老爷子没有迈入仙道,那这岁数也算是半只脚踏入鬼门关了。

    所以一个个都在那好奇,那四位奇人今夜会不会来赴这晚宴,甚至有好事者,已经以此设下了赌局,围过去凑热闹的已经扎成堆了。

    这知味楼里有不少竹篾子编的躺椅,谢自然扯了一张安置在楼角,晒着午后的暖阳,打打盹,吹吹风。

    小楼里的闲言碎语,感兴趣的,就顺便听一耳朵。

    迷迷糊糊,悠哉悠哉。

    直到耳边忽闻一声惊呼,才眼皮一翻醒转过来。

    “快看,那顶轿子,外边说是薛谙薛老夫人,从素山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