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资明 » 第十六章 正德皇帝的新思路

第十六章 正德皇帝的新思路

    “你们且退下,朕乏了,要歇息了,明日朕还要上早朝。”

    “诺~”

    正德皇帝遣散了所有太监宦官,一个人躺在乾清宫的一直张龙床上,歇息的同时思考着自己未来的出路。

    躺在龙床上的正德皇帝,习惯性的喃喃自语,将自己的想法用绝对没有第二个人能听见的声音,低声说了出来:

    “科举经过唐、宋两代的时光,已经逐步取代了最原始、最传统的举孝廉与九品官人法。”

    “虽然世家依旧拥有良好的先天条件来让后人获得更好的教育,在科考中获取一定优势。”

    “但是否有介绍人已经不是在大明朝能否当官的唯一指标了,现在想在大明当官就需要经过相对公平的功名科举。”

    “但科举还是会让大明的权利,无法避免的集中在那些有钱培育子女读书的文臣世家的手中。”

    “那么有没有什么更有效的选官方法,能让文臣世家的这一绝对地位的优势消失呢?”

    在正德皇帝查询古籍的时候,让正德皇帝下定决心拿下王岳、与文臣翻脸的关键因素就是正德皇帝看到的汉末的历史记载。

    汉以强亡,但强的不是百姓、不是天家刘家,而是各地豪强世家。

    汉末先是有黄巾起义,后又有各种地方动乱,充分展示了中央对地方毫无管控能力的同时,也暴露了大汉的世家能为百万雄兵养精蓄锐、日夜供养,却不能为穷苦百姓少收一颗税租。

    在正德皇帝眼中,汉末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世家一家独大!

    世家的人将饼全吃了。

    在汉代不论世家官员们做出如何出格的事情,都没有人能替代了他们,这也是世家官员们肆无忌惮的资本。

    正德皇帝天生记忆力超人、可以说得上是真正的过目不忘,躺在龙床的正德皇帝一边回忆古今文臣地位的变化关系,一边思索如何处理如今已经有些尾大不掉的文臣势力集团。

    思索如何防止明代的文臣成为汉代的世家。

    正德皇帝明白自己不是太祖、太宗,没有绝对的军队支持自己肆意斩杀文臣。

    而且就算正德皇帝有绝对的军权,可是这天下没有文人协助,又该如何管制呢?

    正德皇帝觉得自己只能想办法平衡文臣、宦官与勋贵的三种势力的平衡,来维持自己帝位的稳固。

    正德皇帝现在其实是有些后怕的,后怕如果王岳这个老宦官真的与文臣完全联合,那么将自己变成汉少帝刘辩也不是不可能的。

    要知道汉少帝上位的年纪,和如今正德皇帝的年纪也差不多。

    “怎么样办才好?”

    “扶持宦官也不是一个长久之计,怎么样才能一劳永逸的处理掉文臣一家独大的问题呢?”

    “有比科举更好的选官手段吗?”

    不得不说正德皇帝的思维还是很活跃的,第一时间就开始思索能不能寻求一种新的选官手段,来杜绝文臣依靠文化垄断来垄断的官位与“大饼”。

    但一个更好的晋升手段且是一朝一夕就能想出来的?

    思索不出来比科举制度还好的选官手段的正德皇帝,摸了摸右手上几处已经结痂的小伤口,心中在想:王资那个神一般的男人,会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困局吗?

    被正德皇帝惦记的王资,正在东海酒楼后院的一间奢华厢房内,与自己的妻子沐儿相拥而眠。

    “阿秋~”王资在睡梦中打了个喷嚏。

    现在的王资正在做着一场梦,一场美梦。

    在王资的美梦中,大明已经成为一个人口十几亿二十几亿,所有百姓都替自己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以上的理想国度。

    幻境中除了大明成为了王资的廉价劳动力市场外,太平洋与印度洋沿岸的所有地区,也都成为了王资的商品倾销地。

    一个比上辈子王资创立的环大西洋联盟还要强盛的联盟,在王资的梦境中出现,这也是现在的王资最想实现的目标。

    至于大明朝的内斗?

    王资恨不得内斗越严重越好。

    身为皇帝正德皇帝当然想要国内长盛久安,重点就是久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朱家天下的世代流传。

    可王资一个贱籍的贱人出生,对于王资这种地位卑微的人来说,当然是世道越混乱,越适合他这种人崛起了。

    还没等第二天天亮,正德皇帝又一次被宦官们唤醒,向奉天门走去。

    今天又是一天的例行早朝日。

    一进入奉天门,正德皇帝就感受到了奉天门内两股争锋相对的气场在碰撞。

    这两股激烈对抗的气场源头就是刘瑾与文臣们了。

    如今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已经易主为刘瑾了,趾高气扬的刘瑾站在龙椅前方不到一米处,狐假虎威的怒视台下的每一名文臣。

    台下的文臣们也是各个对刘瑾都心有不满,用尽可能凶恶的目光瞪着台上的刘瑾。

    这次早朝是刘瑾回京师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后,刘瑾第一次主持的早朝,

    这也是刘瑾第一次在早朝上,站在这个他曾经日思念想的位置——司礼监太监的位置上。

    刘瑾回到京城后,先是以交接工作和舟车劳顿为由歇息了几日,刘瑾今日才第一次主持早朝。

    群臣们见正德皇帝进入奉天门就暂时收敛了气场,等待正德皇帝宣布早朝开始后,再对刘瑾的各种问题进行轮番上谏。

    正德皇帝安稳的坐上龙椅,群臣还是像上一次一样由三位内阁重臣带头、六部尚书紧跟其后的站法。

    正德皇帝虽说准了几位重臣乞骨的奏折,但在工作交接完成与正式的通告出来前,几位重臣还是要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在刘瑾的引导下,群臣们正式开始了在刘瑾正式回归大明权力中心后的第一次早朝。

    这一次早朝群臣也准备了再一次的逼谏奏折,

    但这一次的群臣逼谏并不能像上一次的群臣逼谏逼得正德皇帝那么急促,

    上一次群臣逼谏中,文臣有和当时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岳通气,

    王岳也默许了文臣们的逼谏行为,也只有这样,文臣们才能在正德皇帝一坐上龙椅后,就火急火燎的上谏请辞。

    这一次司礼监掌印太监易主成为了刘瑾,刘瑾本身就是文臣们最大的敌人,文臣们为了不留给刘瑾话柄,只能先完全按照早朝应有的礼制,在刘瑾的引导下完成一项项行礼环节。

    坐在龙椅上的正德皇帝,看着刘瑾严格按照礼制进行的早朝各项环节,也没有多说什么,心中却不断的唾骂王岳那个叛徒,为何背叛了父皇与自己的宠信,倒向了文臣。

    正德皇帝现在还记得在十余天前的那次群臣逼谏的早朝上,群臣的举止是多么的不合礼法,而王岳又是何等的“失职”。

    群臣们该进行的礼节都在刘瑾的引导下进行完毕后,群臣们还没开始进行对刘瑾的口诛笔伐与“狂轰滥炸”,刘瑾先行动了。

    刘瑾掏出一根粗壮的玉柱,玉柱外裹有一圈圈的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群臣一看,就知道刘瑾手中是一份最高规格的圣旨,想都不用细想也知道里面的内容极其重要。

    刘瑾缓缓打开圣旨,用中气十足但阳刚气不足的声音高声对所有文臣们喊道: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朕还于东宫时,常听数位老师自叹年事已高,无法正常行公,恐慌愧对于先帝。”

    “朕念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刘健;少傅兼太子太傅、东阁大学士谢迁;兵部尚书刘大夏;吏部尚书马文升四人年事已高、多次上书请求归乡,”

    “今日特此恩准归乡。”

    “李东阳升华盖殿大学士;焦芳升吏部尚书;王华升南京吏部尚书;王守仁迁龙场驿栈驿丞。”

    “钦此。”

    “敕命弘治十八年九月三日之宝。”

    刘瑾话音刚落,绝大多数的文臣都双目失神。

    不少文臣甚至昏倒在原地,还有不少文臣口吐鲜血,将大口大口的鲜血直接吐在了奉天门内的地板上。

    有几名看不清形势、自认为忠烈的文臣,神情激动的从群臣中走出列,准备请求正德皇帝收回成命。

    刘瑾刚刚说的所有话都是站在正德皇帝面前、用最高规格等级的圣旨、一字一顿用官话念出来的。

    也就是说,这份圣旨的内容完完全全的代表了正德皇帝的意思,不可能存在所谓的弄虚作假。

    同时正德皇帝为了表达的自己的这份旨意,特别用了圣旨在早朝一开始就宣读,也代表着正德皇帝对于这件事情上做的决定不容置疑。

    相比较于身后被气倒到吐血昏迷的群臣们,为首的请辞四人则是毕恭毕敬的按照礼制,对龙椅上的正德皇帝高呼道:

    “谢主隆恩!”

    这四人异口同声的喊出的这四个字,更是让在场所有打算再一次向正德皇帝“据理力争”驳回圣旨的群臣的双目,如同其他群臣一样彻底失去了往日的光泽。

    四人中最为刚烈不屈的刘健,在刘瑾开始宣读圣旨的那一刻起,就从刘瑾的身后龙椅上的正德皇帝身上,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感受过的感觉。

    刘健也是第一次在正德皇帝身上体会到了不容质疑的王霸之息。

    四朝老臣的刘健也瞬间明白正德皇帝为何要拿下自己等人,原因很简单,自己这个内阁首辅势头过于大了。

    刘健在听刘瑾诵读圣旨全文的同时,用余光看了几眼满脸洋洋自得的刘瑾与正坐在龙椅上面无表情的正德皇帝,就知道自己已经输了,但自己也已经赢了。

    毫无疑问,官职一撸到底、发派回乡的刘健在这场权力斗争中输给了刘瑾,

    但这份圣旨也让刘健知道了现在的正德皇帝不再是当初父亲离世要痛哭三天不止的孩童了,而是一个为了维护自己统治而敢有所作为的皇帝。

    刘健当然认为自己的回家与刘瑾的上台就是文臣势力的彻底失败,

    在刘健的眼中,哪怕自己回家了,这天下还是得要皇帝与士大夫共治,而不是皇帝与宦官共治。

    在刘健看来,现在的正德皇帝还极其年幼,只要正德皇帝能依靠这件事慢慢成长,对于大明来说就是一件好事。

    不只是内阁首辅刘健,真正大明权力中心的几人,都透过正德皇帝让刘瑾宣读圣旨这件事上读出来了很多东西。

    真正处于权力最中心的他们都明白,这次如果群臣在头铁的向正德皇帝逼谏,肯定不会获得和上次逼谏一样的成果,只会得到一场类似于洪武时期的血案。

    随着刘健,谢迁,刘大夏,马文升四人归乡,李东阳代替刘健成为内阁首辅,焦芳升任吏部尚书,王华明升暗降至南京吏部尚书,王守仁被贬官至贵州龙场,刘瑾在大明朝的地位也算彻底的确立起来了。

    这一原本是正德元年才出现的标志事件,在王资这一只小蝴蝶的影响下,比历史上整整早了一年多就提前出现了,

    与历史上更加不同的是,在王资的点拨下正德皇帝更早的醒悟了帝王术最关键的核心要素——平衡。

    随着这份圣旨朝堂上的事情也就算得上是尘埃落定了,朝堂外的事情就不是了。

    王资现在正在操办自己的金坷垃化肥工厂的招工、建厂等相关事宜。

    场地就是王资从刘瑾那里要来的一片皇庄。

    那片皇庄本来是几个与刘瑾不对头文臣们的私人田地,刘瑾一回京城,就将那些土地巧取豪夺了过来。

    几个小文官见刘瑾这种大佬回京,也知道刘瑾一飞冲天已成定局,不仅没有抵抗刘瑾对他们土地的掠夺,还主动示好送上了不少礼物。

    等刘瑾腰包充足后,找到了王资、杜勇等一众帮助刘瑾回京的“功臣”们,向他们询问要什么奖赏。

    刘瑾问的第一个人就是王资。

    刘瑾就和王资想的一样,为了体现自己的“大方”,特意拿出自己的账本,对着当时在场的所有刘瑾一派嫡系成员说道:

    “咱家今日能回顺天府京师,王贤弟当记首功!”

    “这是咱家在皇宫内沉浮五十余年来的账本,上面记有咱家的全部资产,还请王贤弟过目。”

    “王贤弟只要你开口,不论你要多少,咱家今日都许你!”

    王资也没有太难为刘瑾,只要一大片产出最为底下的薄田,剩下肥沃的良田以及其他资产都留给了刘瑾分发给其他帮助刘瑾回京的锦衣卫功臣们了。

    王资比刘瑾还贪不假,但王资可不会真顺着刘瑾的话,把一账本的东西全要过来,

    如果王资真要那么做的话,那就不是贪心了,而是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