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人类宇宙开拓史 » 第四十八章 墙壁上的老鼠洞

第四十八章 墙壁上的老鼠洞

    “同学们请坐,我们开始上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聊聊古代用化学能转化为动能,来发射金属和爆炸物,来摧毁对方设施,或是杀死对方人员的一些事情。”

    “还在地球上的时候,每当两军对垒,通常就是用上面这种方法来取得地面和空中的优势,进而消灭对方有生力量,然后获得战争的胜利。我们今天重点讲的,是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几个城市的攻防战。”

    “虽然在整个二十到二十一世纪的地球上,各国之间进行过几乎数不清的战争,而在这些战争、战役或是战斗中,重点城市的攻防战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原因是,在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城市往往聚集了物资生产、交通枢纽、政治与经济的人员中心等等这些功能。而且,由于群集效应和边际效应,越大的城市一般会因为规模大大降低人们的生活成本以及其他相关的成本,而这些就组成了这些重点城市的战略价值。”

    “整个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中,发生过的城市争夺战不胜枚举,比如巴格达、柏林、北平、贝尔格莱德、布达佩斯、汉城、华沙、基辅、锦州、科威特城、重庆、列宁格勒、鹿特丹、莫斯科、南京、平壤、上海、斯大林格勒、太原、武汉、西贡、香港、新加坡、长春、长沙、布鲁塞尔、伦敦和东京。今天我不打算叙述所有关于这些城市的攻防战斗,因为有的在那些战争中没有涉及到地面部队的争夺,比如重庆、伦敦和东京。我们也不会着重讨论那些惨烈到攻守双方鏖战数百天的地方,比如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太原、长春和武汉。”

    “我们今天重点叙述的,是那些在一段时间内,攻守双方反复数次争夺一个城市的战斗和战役,比如长沙和汉城。”

    “四次长沙会战分别发生在公元1939年、1941年9月、1941年12月和1944年。前三次作为攻方的日军均告失败,而1944年的第四次长沙城却失守了。在这次我们要讨论的三个城市攻防战里,长沙保卫战的中国和日本,虽然在武器装备方面没有明显的代差,但双方的工业化水平、人员战争素质方面却是相差最大的。就在这种情况下,前三次的防守胜利,里面体现的那种坚韧不拔依然是我们这些相隔千年的后人,依然值得学习的。”

    “第三个要说的城市是汉城。在1950到1951年的朝鲜战争中,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座朝鲜半岛上当时、以及往后数年里最大的一座城市四次易手。第一次是1950年6月,朝鲜从韩国手中攻取了汉城。第二次是三个月后,仁川登陆后的联军从朝鲜手中收复了汉城。第三次是中国志愿军参战后,1950年底从联军手中又再次攻取了这座城市。最后一次是1951年三月,联军又在对方战略撤退的情况下再次取得了汉城。”

    “不知道大家从这些史料中有没有所感悟?每一次这种重点城市的攻防战,都意味着数万双方军人的死伤,以及数十万平民的伤亡。现在我们在看这些文字编写的历史时,也许看到的只是‘几千’、‘几万’、‘几十万’或是‘几百万’这样的数字,但这些统计性的‘大数字’里,包含的却是一个一个和我们一样鲜活的生命,一个又一个真实的人!”

    “我们今天说的这些战争,都发生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但大家觉得,我们生活在的这个,比刚才所讲那些城市攻防战时候过了三千年的人类社会,比起那时更有进步了吗?”

    “我觉得丝毫没有。”

    “如果人类在这方面有任何进步的话,我们今天的课堂上,何至于用这种白色的矿物质在涂了黑色颜料的墙上给大家板书呢?何至于我们今天只能用金属制造齿轮和簧片,然后组装起只相当于地球上四五十年代的机械计算机,用打了孔的纸片纸条来运算那些复杂的数字?”

    “同学们应该都听说过153年前的事情吧?即便大家没专门去看过资料,我相信大家一定听到自己的长辈或是周围的人聊过、讨论过那件事吧?今天,就顺着刚才我们讨论的那些古代惨烈战争,也和大家说说这个。”

    “那个时候,我们这里,这片大约一千三百立方光年的区域,还叫做E星区。E在这里代表的不是被人类发现的顺序,而是在整个室女座超星系团里,政治、经济地位的排名。在当时的十多个星区里,我们算是很不错的地方。”

    “可是,人类对资源渴求,以及互相不信任的劣根性,很自然地让我们这个星区里几个政权相互敌对。相互敌对自然就会像历史上的人类那样,用军事手段来威慑对方,以博取最大的利益。”

    “相对论的发表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人类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是核战争,那么可以确定第四次将使用石头和棍棒。在地球时代,人类发展出裂变和聚变武器后,拥核国家之间曾经数次威胁要用这种方式终结对方。不过好在,所有这些威慑都止步于喊话和预备,并没有任何一次被付诸实施。而核武器本身也成就了人类走向外太空的梦想。”

    “不过两百年前的E星区人民就没那么幸运了。虽然当时最小的政权都是以星球、行星系或是恒星系为单位,即便是破坏力最大的聚变武器也难以对一个星球整体造成可观的损毁。但是,所有政权都知道,它们可以在E星区和外界的唯一交通要道,1-2-9号星隧周围部署恒星级核武器。”

    “星隧对于人类在宇宙中通行的重要性,大家可以去查阅书籍资料。这种人造天体大致是通过恒星级的核武器爆破一定质量的气态行星得到,如果只是一般的飞船穿梭是十分稳定的。但是,如果星隧经受到同样恒星级核武器的冲击,是很容易被破坏稳定性并湮灭掉的。正是熟知这一点,E星区的各个政权都在1-2-9号星隧周围部署了自己操控的恒星级核武器,但都号称这仅仅用于‘安全保障,不会用于实际战争’。基于人类历史的经验,各个政权,各个政权的人民都是这么认为的。”

    “然而,人类的疯狂却是无法被预测的。157年前开始的那场政权间星际战争,使得一些极端分子谋划了153年前的那次破坏行动。这些人用改装过的,装有高性能聚变发动机的高速飞船,穿过了部署在几个大规模恒星级核武器周围的禁飞军事区。29艘飞船里,最终有7艘直接撞向了星隧周围的爆破点,并引爆了核武器。”

    “要知道,虽然这些装有改进后聚变发动机的飞船,就算在星隧里自己引爆,也不足以对星隧结构产生影响。那些极端分子自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就策划了这样的行动。”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我们E星区和有着千亿人类的宇宙彻底隔绝,及时我们若干年后重新开发出同样当量的恒星级核武器去爆破一颗气态行星,得到的星隧与已知人类所在空间连接上的可能性,不足万亿分之一。”

    “说起来,真实具有十足的讽刺意味,那些在接到星隧湮灭消息前还在计划若干星球或是行星系攻坚战的各政权司令部,在获知此消息后的一个标准小时内,全都停止了所有军事行动和策划。从这一点来说,人类真是没有生成那种吃一堑长一智的生理和文明基因。”

    “更何况,由于当年星隧本身的方便性,很少有我们这种类型的星区,会发展全部自给自足的科技和轻重工业。结果就是,我们和人类社会隔绝后,那些剩下的星际飞船最多可以修修补补使用不到两百年。而用来日常使用的计算机,甚至是计算器我们都无法短期内从零制造出来。”

    “所幸的是,三百年前编撰的《人类宇宙开拓史》,在各个星球上都有很多类型,包括纸质和铜版雕刻的备份。这就使得我们不至于在过去这一百多年时间里直接退化到蛮荒状态,依然能保有一些文明的基因。”

    “过去近万年的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从原始时期的相互用牙齿和拳头啃食和打击,到后面用双脚奔跑或是骑着马匹刀枪箭矢相互砍杀冲撞,再到后面用化学能或是原子能驱动的毁伤武器互相威慑着对方的脑袋,人类对于斗争的目标都没有多大改变。”

    “从最初的为了一头斑马、一只猛犸象、一片浆果林、一个山洞,到后面为了一个山碍要塞、一条河流、一块肥沃的土地、一条输送货物的航线,再到后面一个拉格朗日点的空间站部署权、一个星隧的收费权或是一个富有钨、铱之类稀有金属小行星的争夺,人类的战争和相互攻伐就从未结束。”

    “以前有很多研究认为,人类在有军事需求的时代,科技的进步往往要比同时期的和平年代要快得多。这样的论述很难被否认,因为以往若干次的科技大踏步进步,确实是建立在有军事扩张需求,从而那些国家可以在某些领域加大投入之后。而同时代的和平时期,少了国家有对不确定性更大的领域支持和投资,确实民间的研发和投资就更趋向于风险更小、回报更丰厚的领域。”

    “然而,这难道可以成为我们认为人类互相用枪矛或是导弹指着对方脑袋的合理原因吗?我觉得不是。至今,我们这个族群,也只有一次,历史上仅有的一次,倾全人类的力量来办过一件事。”

    “就是公元二十三世纪的尾声计划。那个全部人类使用了全部资源、全部智慧,以及几乎那两百年里的全部时间,来实现自身自我拯救的计划。”

    “可是,那之后人类就万众一心地为自身福祉协同努力了吗?并没有……”

    “我们今天说的这些,是我们E星区的学者在星隧被毁事件后,痛定思痛,总结出的那些学术论文里的只言片语。这些信息相信很难被E星区之外的人类看到,但我相信他们也会对此反思,虽然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如我们这样的切肤之痛。”

    “这堂课的最后,希望,人类能有所长进吧!大家觉得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