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人类宇宙开拓史 » 第四十九章 白脸黑袍 叁

第四十九章 白脸黑袍 叁

    在蛮荒的远古时代,古人们在地球上,抬头看到了璀璨星空。

    后来,人们出入文明,开始用天上的日月轮换、星星点点来指认方向、划分季节、占卜凶吉。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人们觉得地球是宇宙、万物的中心。

    那时的人们,穷尽自己的一生、以及他们前辈的一生、再加上他们若干后辈学者、观测者的一生,来观测日、月、金、木、水、火等诸星的运作规律。在细胞组成的肉眼可见的极限下,在反复观测、反复修正的观测数据下,那时的人们使用自己最好的数学工具,创造了复杂、精密、完备的地心说。

    逆行……本轮……均轮……这些名词虽然已经永远地成为历史,但却不应该被我们忘记。它们是错误的吗?它们当然不是正确的,但它们却代表了那时人类观测条件下对宇宙的最好诠释。所以,尤得塞斯、阿波罗尼奥斯、亚里士多德、克罗狄斯·托勒密的相关理论,依然同样值得我们来永久铭记。

    此时,宗教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并不是后世很多人认为的那种笃定某种神学体系后,强行保守地用一切自然现象来赋予宗教本身崇高的意义。相反,从原始人类开始对自然有认知以后,由于各个时代对自然科学理解深度的不同,往往会出现自然崇拜、拜物教、多神教、一神教、古代哲学等多种形式的信仰体系,而这些体系几乎都是为不同时代的人们解释自然现象,并在这些体系中提出一种或多种自洽、合理并且可以被多数人所接受的世界观。

    例如:亚伯拉罕献祭儿子以撒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族人得到一个可以托付的信仰,而这中间涉及到人们能否对一种哲学或是信仰形式信任的问题,用自己最珍爱的对象来做测试的载体,无疑就可以说服自己,说服民众,说服他心中的上帝。

    根据丹·西蒙斯先生在《海伯利安》中对“亚伯拉罕难题”的理解:一开始,在人类即将踏入文明的那个时期,人类因为自身知识不够,而同时生存的需求让人类需要对某些切身事物作出一些自洽的解释,或是提出一种合适的理解方式。这个时候,原始的自然崇拜,偶像崇拜,或是一些原始的宗教就产生了。具体例子,比如火,比如闪电,比如生死等等。

    后来,当原始宗教在两河流域周边的地区逐渐发展,成为闪米特一神诸教源头的时候,可能人类对信仰,对宗教的需求已经不限于上面所说的,解释一些自己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或只是对某些行为的合理性作出一些背书。这时候人类对信仰和宗教的渴望,我觉得更开始向着可以引导人们可以建立社会秩序,建立社会基本法则等等方面去发展。

    而为什么要建立社会秩序?从我们后世的观点来看,建立一定程度的制度,即便是现在看来野蛮的奴隶制,或是那些用贝壳或是用其他东西代表的货币,也是一定程度上让社会整体交易成本降低,从而让对物质本身有依赖性的人类族群,可以更好地从事创造更多物质的生产或是其他活动。从这一点来看,如果开始踏入文明初期的人类,宗教和信仰的内在动因还只是停留在解释周边事物的话,可能就会跟不上时代发展了。

    此时,“亚伯拉罕”等人,或是那一群为闪米特一神诸教创造原始逻辑和基础哲理的人,开始传说“上主”要求亚伯拉罕献祭以撒的故事,就显示了那种原始拜物信仰,到更先进更适合当时人类发展宗教的转变。故事很简单,无非就是“上主”让亚伯拉罕把自己的掌上明珠以撒“献为燔祭”。然后在亚伯拉罕杀死儿子的决心如此真实,其中出自父爱的悲痛也如此发自肺腑的时候,上主制止了亚伯拉罕的下刀。

    这里,先不探究让亚伯拉罕献祭儿子的“上主”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亚伯拉罕心中超越自我的另一个声音。我觉得这个故事本身的流传,客观上让笃信其中那位有超越人类本身智慧、怜悯和道德的上帝,在精神上可以被先民们信任。这样的信任,我的理解就是一种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意识就逐渐形成了那个初成文明社会的某些底层社会法则。而社会法则本身,在人类本身都还不成熟的年代,一定是可以有益于人类本身发展和生存的。

    西蒙斯在《海伯利安》里的用索尔·温特伯的话叙述是:当以亚伯拉罕为首的先民们需要某种信仰来支撑自己和自己族群未来的精神世界时,上帝用要求献祭亚伯拉罕儿子以撒的方式来测试这些族人对上帝的顺从。而同时,亚伯拉罕也明白,自己献祭儿子的决心一定是真实的,同时对儿子的爱也是真实的,他也在测试上帝,是否会在自己下刀的那个瞬间阻止自己。如果阻止了,那这位能感受自己悲痛和爱,能威严到用这种方式测试人性的上帝,就是族人值得信任的神。

    这里,再再延申一下笔者的理解:不知道亚伯拉罕要杀死儿子的行为,能否理解成原始人类从山洞里带出来的那种野蛮?而上帝阻止亚伯拉罕杀死儿子的指示,是否表示着人类这个族群在那个时期正好处于向文明社会转化的临界点上?而“上帝”一定程度上就是人类意识中逐渐产生和觉醒的,文明和秩序呢?

    后来,尼古拉·哥白尼根据公园前300年赫拉克里特和阿里斯塔克斯的相关理论,用《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的可能性。只是,那时的日心说,即便用已经逝世一千三百年的亚里士多德那个问题就可以驳斥:如果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为何人们无法看到天上其他星星相对太阳的时差?但是,无疑哥白尼在自己天才的思维加上海量的数据整理下,为后世更进一步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再后来,约翰尼斯·开普勒、伽利略·伽利雷、艾萨克·牛顿、折射天文望远镜、反射天文望远镜、经典力学……无一不在那些时期,为人类对宇宙理解的极限,划定了新的边界。

    又后来,大爆炸理论,从猜想到证实,告诉我们宇宙中的可见物质正在以每秒数十万千米的速度相互远离、退行……

    那么,站在任何一个固体星球上的我们,是否能开动我们富有想象力的大脑,想象一下:从我们脚下的这颗微小星球抬头仰望星空,数十万年、数百万年、数亿年、数十亿年、数百亿年、甚至数万亿年后,直至无限接近宇宙尽头的那个时刻,会怎么样?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这些繁星点点,因为宇宙的暴涨、不可避免的红移、无时不在的退行,是否在足够远的未来,就不再能被看见?

    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用高分辨率的天文望远镜看不到,甚至用星系级的射电列阵天线也无法捕捉到哪怕一丁点信号?

    如果这样的假设是成立的,那么我们这个致力于让人们在宇宙尽头依然能生存下去的教派,无疑就是人们对于未来,唯一需要的信仰!

    唯一家园生存教派——直至宇宙尽头都在指引人们的唯一正确信仰。

    以上,就是绑架了耿思晗,又处心积虑利用耿思晗迷惑并绑架了杨亦的“它们”。这是一个出现在地球“大动荡”时期的小宗教团体,创立团体的初衷已经不可考,但根据合理的猜想,应该是基于那时全地球人类普遍的,对小行星必然带来的末世毁灭的恐惧。那个时期,地球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类似的团体和组织,而跟随后来星隧开通后一直散播到整个室女座超星系团的,却屈指可数,包括公开的和秘密地下的。

    在宇宙纪元500年至1000年那段时间,无论是整体人类的联合政府,或是那些独立性很强的地方星区政府,都十分热衷于使用自制的恒星级聚变武器爆破类海王星的气态行星,来开通新的星隧。按当时的相关条约和法规,无论是星区政府、组织、公司或是个人,在合法情况下取得恒星级聚变武器后开通的星隧,开通者都可以拥有星隧所到那个空间,以星隧末端为中心10光年半径内,大约3500立方光年球体空间279个标准年的开发时间。

    虽然制造恒星级聚变武器的价格不菲,但对于大量蕴藏着氦3或是氘、氚这种易于使用核聚变材料的宇宙,以及整个星区来说,依然是成本十分可控的行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那五百年之间,纪录于后面《人类宇宙开拓史》里的,有官方编号的星隧就不下十万个。而在这十万个有“身份认证”、记录在所有星际飞船导航器里的星隧之外,还有至少两倍于它们的“非公开星隧”。

    相较于上报到全人类共享的,三进制星际坐标数据库里的那些星隧数据,“非公开星隧”通常只存在于星区政府或是更小的星系政府数据库里。这些星隧往往通向的是极其危险的超新星爆发前期、黑洞并和前期或是膨胀中的红巨星区域,抑或是具有某些秘密研究或是军事用途的地方。宇宙纪元七百年左右,埋葬雄鹰大帝的那颗白矮星,以及那些大量被改造成几千米口径的路基射电望远镜的小行星,就属于这类被星区政府“藏匿”的小星系。

    而在这类有记录的“非公开星隧”之外,人们猜测,至少还存在着不少于十万个几乎没有记录痕迹的“黑暗星隧”。这些“黑暗星隧”多数确实是名副其实的“黑暗”。

    “黑暗星隧”形成的原因一般是资源匮乏而遭到废弃。人类长期使用恒星级聚变武器爆破形成星隧后,通常会派遣数百艘级别的无人探测飞船,对星隧另一头至少数立方光年内的区域进行一至三年的扫描。如果无人飞船扫描结果显示该星系的开发潜力高于Kamin指数990以上,才会有载人飞船出动,去对重点星球进行开发规划。而那些Kamin指数不到900的星系和星球,在开发者们收回无人飞船后,一般就不会再有人问津,甚至这个星隧和星系的坐标都不会被上报任何一级的官方机构。

    载着杨亦和耿思晗,以及另外十多位被绑架者的飞船,正在驶向的“家园星系”中的“家园星”,就是这样一个几乎被无边黑暗包围的地方。

    家园星是一颗名副其实的“流浪行星”,它应该是百亿年前被某个恒星系“甩出”的一颗固态行星。该行星除了铁质球核外,地壳中百分之六十七的碳物质使得它呈现了通体黑色,而剩余含量中的水冰和氘、氦3等物质,为少量人口在此生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这颗星球处于室女座超星系团边缘。它周围的稀疏和空旷,使得在家园星上用肉眼几乎无法看到任何亮度高于+5绝对星等的恒星。而这样的环境,正好完全符合“唯一家园生存教派”对末世壁垒的全部幻想。

    在地球上时,为了让成员时刻感受和生活在教义所说的“无边黑暗”里,教派在所有大洲上的聚集场所,全部都在不少于地下二十米的建筑物里。在初期几乎征用了二十世纪至二十一世纪各国修建的所有大型防空洞、地铁站等设施后,据信该教派还在很多地方自建了很多“标准化”的全功能地下生活区。

    由于缺乏自然紫外线的照射,加上教派教义也严格禁止人工紫外线的非医疗或研究使用,全部成员的肤色都和石膏雕像一样惨白。而新加入的成员为了尽快“融入”集体,也有意地使用各种方法让自己的皮肤看起来和老成员一样惨白。除此之外,长期生活在地下,“未来”将生活在必然没有恒星辐射热量“关照”的宇宙中,成员们的标准服装都一律是带兜帽的纯黑色长袍。这,就算是杨亦和耿思晗离开自己城边“温馨小屋”时的打扮。

    根据若干自相矛盾的捕风捉影,人们多数认为这个神秘的组织应该是在宇宙纪元900至1100年之间,在其大约第50代领导人的带领下到达家园星的。他们召集了自己近一千五百年里积累的信徒,组建一个规模在一万至三万人之间的移民迁徙舰队,直接从太阳系木星的某个卫星基地出发,直接悄悄穿越了一号星隧。

    在穿越一号星隧后,这几十至百余艘飞船规模的舰队,又很隐秘地穿越了至少7个大大小小,或繁忙或冷清的星隧,最终到达了后来被他们自己称为“家园星系”的这片区域。刚到这个没有恒星的星系时,据说所有信徒都在自己所在房间的甲板上跪下,来感谢宇宙为他们的终极信仰创造了一个可以实践的地方。

    在最初的近一千年里,那些在这颗寒冷黑暗星球上定居的人们,在现代基因和医疗技术的帮助下,将自己和后代的平均寿命从人类平均的170至210岁延长到了近300岁。同时,在严格控制生育率的教条下,整个星球的人口并没有超出其资源可以负载的上限。

    变化应该出现在大约二百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或疾病,让当时总人口数量为十五万的星球,突然失去了近三分之二的人口。这样的危机使得唯一家园生存教派的领导人决定铤而走险,在那些“合适”的住人星球上,绑架它们觉得“适格”的人到“家园星”,重新充实这里的人口基数。

    一般认为,出现这场人口锐减事件的原因并不复杂。在地球上时,虽然唯一家园生存教派的成员加入体系苛刻得近乎封闭,但如果按百年为时间尺度看,依然会有数万新人加入它们。这样的新成员加入“成绩”,得益于的是地球当时三百亿人口庞大基数,以及以地球为中心数个星系几千亿人的“贡献”。而到了家园星系,本身封闭的教派纲领,加上本身闭塞的地理位置和信息传播,导致了这个时期的教派每百年只有不足千人加入。

    根据教义,这个团体致力于研究诸多可以让成员延长寿命的技术,并希望用基因技术“繁殖”出更适合于长寿的后代。只是,这种从根源上违背人类这种生物基因属性的做法,虽然在数百年的时间里确实做到了超出超星系团人类两倍的寿命,但由于没有新进的染色体和线粒体加入这个体系,在一段足够长的时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系统性的基因缺陷和疾病。

    在杨亦和耿思晗之前,至少有不低于五万名没有亲戚,没有亲友的男男女女,被绑架、诱骗到了家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