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月蚀天河 » 第13章

第13章

    裕和镇。

    梓阳城。

    裨将军府。

    偏院花厅。

    何璐,曾今的梁殷静妃,悠闲摊在躺椅上,闭着眼假寐。两个婢女蹲在何璐脚旁两侧,正轻轻地捶打揉捏。

    二王子乔翰哲,则坐在摆满瓜果酒水的八仙桌旁,手里提着一小串青提,正有一搭没一搭地摘下一颗又一颗丢进口中品尝着。他脸现思索之色,兴致寥寥,许是有什么心事。

    院中响起脚步声,踏踏直入花厅。乔翰哲抬眼看去,发现是舅舅何正过来了。

    何正步入花厅后,随手端起桌上的茶盏,喝了大半口,吐了一口浊气,才对着乔翰哲出声:“我的人回来了,带回的是坏消息。”

    何璐此时已睁开眼睛,坐了起来。听了何正的话语,她挥挥手让婢女先退下,然后起身走到桌旁,提起茶壶为何正续了茶水。

    “有多坏?”何璐缓缓坐到何正旁边的凳子上问道。

    “求援被大王子直接拒绝了。另外,你母子二人妃嫔、王子的名分,已被下旨剥夺了。”

    “大哥他真就不念一点兄弟情分了吗?”乔翰哲悲愤地喊道。

    何璐没有乔翰哲这么单纯,这个结果在她预料之中。她微微叹了口气:“唉。武安侯的女儿,起兵第一件事就是要取我娘俩的性命,她可真会挑软柿子捏。你大哥,此刻坐在王座上,该是乐得看着我们跟安陵雪相互撕咬,他好坐收渔翁之利。他不给咱们下点绊子,已经是仁至义尽了。由安陵雪把我们人头取了,他还省去了兄弟阋墙的污名。”

    何正轻拍了下何璐的手背,安慰道:“不必如此悲观。你我是一家人,我这当哥哥的总归要护住家人。裕和军半数以上,我已调动前往边境防御了。就算没有梁殷援军,我裕和军还是能与大宁军战上一场的。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

    叶同启这几天干劲十足。领了安陵雪交代的第一件差事,他最近都奔波在侯府与府衙之间,督促吏员撰写赋税修订法初稿。为了让律法一开始就全面且严谨,更为了打消百姓的疑虑,他不惜辛劳,与各府县下乡找来的农户代表们彻夜问询,打听他们最为关心的事情。到了白日,他又拿着记录的农户关切问题,找吏员们商讨解决方案,力求尽善尽美。

    因此,赋税修订法初稿还没出来,要改革赋税的风声,已经由回乡之后的农户代表,一传十,十传百,四散开来。

    日头落向西山,坳头村的农户老丁,左肩担着簸箕,右手牵着黄牛绳,筋疲力尽的走向自家茅草房。黄牛是村里借的,回去还得喂几把糠、几捆竹叶,才能还给主家。

    老丁回到篱笆门口,放下簸箕,把手中的牛绳递到大儿子手里,开口道:“掏几把糠,就点水喂喂牛。”然后转头对厨房灶边烧着火的小儿子说道:“幺儿,去村东头竹林砍几捆嫩竹叶回来喂牛。”小儿子听后答应一声,拎着柴刀就出了门。

    说完这些,老丁才抱起木桌上的大瓦罐,仰头咕咚咕咚灌了几口水。喝完后呼了几口气,才慢吞吞在门口的小矮凳上坐下来。迎着夕阳,老丁摸过木桌上的老烟杆,翻出自制的烟叶,一点一点地往烟锅里填着。此刻,他才放松下来,问还在里间捻丝的婆娘道:“孩他娘,老大老二今天去村长家帮工,干得如何?”

    “今天的活干完了,没啥可嫌的。村长传话让二个小子后天再过去帮工。”

    大儿子提了小木桶在喂牛。听了爹娘的谈话,赶紧把今天的见闻说出来:“爹,今天在村长家帮工,我听到一个大消息。”他兴致勃勃,不待他爹接话,自顾自说了下去:“听村里人说,郡主准备变革赋税。除了基本赋税不变,加征的部分,可以用粮食换田地嘞。”

    老丁听了,愣愣的,一时没明白大儿子说的什么意思。大儿子的兴奋劲不停,继续说道“是真的,村里人都在传。说12石粮,可以换官田一亩。不过换的田地在裕和镇。他们还说,留在大宁府的百姓,粮食换田地,多分的地按实数,就近跟自家的田分在一起。据说举家搬迁去裕和镇的,在大宁府原有多少地,搬过去就可以置换双倍田地。”

    老丁对着烟嘴,吧吧吸了口烟,眉眼都皱在了一起。良久,他吐出烟气,同时吐出一句无奈的话:“可咱家没多少余粮,想换也没法换啊。”

    大儿子依旧兴致不减,“村里人说,粮食不用一次交齐,可以多次缴,最后算总数才分田地。裕和镇还在梁殷手里,就算打下来也要不少时日呢。还有啊,爹,你想差了,咱家存粮少,是因为地少。只要咱家迁去裕和镇,分的地直接就翻翻啦。”

    “背井离乡的,再多地又能如何?”老丁下意识地回道。

    “嗨。爹啊。你想,咱家才4亩地不到,一年下来,能存的粮食就那么一点。想靠存粮去换新田地,要等到猴年马月去。你再看村长家,他家11亩多地,每年存粮就多了。只要他舍得存粮,就能一次换上1亩甚至2亩新地。到时候加起来就是12亩13亩了。如果咱家迁去裕和镇,手头的4亩地,直接就变8亩啦。一下子跟村长家的田地就相差不多啦。而且他们都说了,置换的都是熟地,直接可以耕种的。只要勤勤恳恳耕作,咱家的存粮也会跟村长家一样多起来的。”

    听了大儿子的说辞,老丁沉默不语。夕阳落山前,小儿子背着竹叶回到家里。一家人趁着最后的夕阳余光,简单地吃完了晚饭。饭桌上,老丁一直没有发表自己的态度。

    夜色降临后,老丁坐在门口继续抽烟杆。整个屋子一片黑暗,只有烟杆上的火星在一明一灭交替着。老丁把大儿子傍晚说的话听进去了,只是一时还拿不定主意。

    大宁府的近期大事,是出兵讨伐二王子。这主要是大宁军的重任。老百姓们多考虑的还是跟自己利益切身相关的问题。因而赋税改革,逐渐成为了大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对于老百姓,尤其是家里田地少的家庭,搬迁即能置换双倍田地,还是无需开垦的熟地,这是一生难得见的机会,肯定要好好考虑清楚才行。

    很多人都跟老丁一般,尽力想为自己家谋得一个好出路。

    ----------------------------------------

    叶同启力求尽善尽美,自然没忘记那些大家族。他同样找了一批大家族代表,到府衙相商赋税变革。

    起初双方还是一团和气,谈笑风生。等吏员把‘单户出借粮食,置换超200亩新地后,超出部分,每逢2400石减半再减半置换新地’,‘今起至赋税新法发布前,暂停土地交易’,‘粮食置换的新地,15年内不能交易,仅限出租’等等一系列条文初稿念出来,大家族代表都坐不住了,嗡嗡声讨论成一片。

    如果赋税律法发布,越是大的家族,能在置换新地获得的利益就越少,因为超过了200亩,想要再新增,则要双倍乃至数倍的粮食,不划算的。而200亩地,对大家族来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君不见堂上有家族代表直呼,若取消置换限制,他愿一次出借5000亩地的粮食。余下家族代表也纷纷出声对置换限制表达不满。

    叶同启板起脸,把手里的茶盏重重往桌上一放,哼了一声,出声道:“前面的200亩新地,不管是贫穷之家还是富裕之家,都是一视同仁的。这是郡主怜惜百姓辛苦,才特意放宽的。要不然,仅用7亩地的一年产出,就能拿来置换1亩新地,世上哪来这种好事?”叶同启说完,眼光在每个家族代表脸上转了一圈,才继续说道:“第二,你们若想分地不打折扣,有办法。举家迁往裕和,府衙绝对会信守承诺,置换双倍的土地给你们。第三,现在禁土地交易,可没限制你们分家。只要你们分家,户主不同,自然单独计算置换土地,只要不超200亩,都不打折扣。”

    听完这一席话,各家族代表讪讪不语,心里转着各种念头。

    大家族扎根在大宁府,家宅、人脉、产业全在大宁,为了让自己手中的田地翻倍举家搬迁裕和镇,这笔账怎么算怎么亏。至于分家,子孙后代都有嫡庶之分,现在拆分容易,后面想聚回来可就千难万苦了,人心隔肚皮啊。

    叶同启看大家都低头不语,明白各家族代表还是不乐意接受这些条文。他只好使出最后的杀手锏:“诸位可要好好想一想,郡主改革赋税律法,愿拿出土地分予相助征讨之人,已是仁义之至。难不成,你们还想着大宁军士抛头颅洒热血夺下来的新地盘,都挂上你们家族的姓氏不成?”此言一出,诸人悚然一惊。历史上多少战乱一起,普通人别说钱粮这等身外之物,就是身家性命都未必能够保全。相比之下,郡主的赋税改革,还是大家自愿的基础下,有商有量的交换,已经好了太多太多了。再说了,如果觉得吃亏,就不要置换这么多田地就行了嘛。郡主可没强迫大家非得拿出多少存粮出来。想明白这些,各家族代表的不满情绪立即消去大半,纷纷拱手告罪不已,然后表示对条文初稿没有异议。

    叶同启见大家族都让步同意了,也换上了笑脸,好言安抚。这场商讨会总归顺利通过了。

    傍晚,叶同启找安陵雪呈上赋税律法初稿,并上报了百姓代表和大家族代表的反馈。安陵雪惊讶于他的雷厉风行,对他短短几天就取得的进展赞叹不已。安陵雪在详细看过初稿后,确认自己和军师的想法,得到了良好的体现,遂交代叶同启把初稿再给军师过目一遍,编订成法,等待颁布。

    如此一来,就剩一件事要做了,彻底战胜裕和军,打下裕和镇。安陵雪在心中默默想道。她对叶同启的表现非常满意,吩咐叶同启随大宁军出征,协同军中的考功郎一同制定新的军功授爵令。

    ----------------------------------------

    出征的时间临近了,安陵雪按照东川大陆传统,携一众官员在城郊举行出征祭天仪式。在百姓们的共同见证之下,安陵雪宣布了出征的时间:九月初七,即三天之后。

    随后,大宁军步卒营开始调动起来,准备开拔。骑兵都督营则优先出发淮丘,占据有利地形。四散斥候打探裕和军的防御布置。

    祭完天后,安陵雪回到了侯府。还没等她喝口茶歇息一下,外堂就报有紧急信件给郡主。安陵雪从侍卫手中接过信件,拆开看后,眉头深深地皱在一起,心底一股怒意,腾腾往上翻滚。极力克制之后,她吩咐侍卫召军师来侯府相商要事。

    伊明弘匆匆赶了过来,在仔细看完安陵雪递过来的信件之后,他叹了一口气道:“阳谋,妥妥的阳谋啊。昭昌有高人布局啊。”

    安陵雪红了眼睛,咬牙道:“我父亲的死,昭昌国脱不了干系。”

    伊明弘苦笑一声:“他们层层谋划,所图甚大。现在就算知道侯爷的死,有他们一份干系。但此时此刻,我们却不得不帮助昭昌。阳谋无解,呵。”

    看着安陵雪悲愤的神情,伊明弘劝解道:“郡主,侯爷的血仇暂且放一边。我们还是商讨大宁府下一步该怎么办吧。”

    ----------------------------------------

    转眼间,三天已过。

    九月初七这天,落凤城的百姓,在城头遥望着大宁军营的步卒,队列齐整、旌旗招展,沿着城外官道,犹如黑龙一般逦迤而过。长长的队伍望不到边,里面都是大宁府的百姓子弟。百姓们站在城墙上,朝着大宁军列呼喊着、鼓劲着、喝彩着。祈祷着战事顺遂,祈祷着良人平安归来。

    九月初九,定潼府尹赵同一早就来到浴凤关城防营指挥所大堂,而城防营指挥使张亮已在堂中等待。他们两人相互查验了鱼符印信确认身份后,赵同才从副官那里接过了一个楠木盒子。

    楠木盒子上了铜锁,手里托着盒子的赵同,眼神看向张亮,张亮了然于心,伸手探入怀中,摸出一把精铜钥匙,明显跟盒子上的铜锁是配套的。赵同接过钥匙,开了铜锁,从盒子中取出一封密信。他先把密信递给张亮,由张亮确认密信上的火漆依旧完好。待密信查验无误后,赵同拿回密信,递给自己副官,自己退后两步,与张亮并排站在一起。

    副官移步站到堂中主位,面向赵同和张亮,拆开信封,双手展开信件念道:“大宁府郡主安陵雪令:浴凤关城防营指挥使张亮、定潼府尹赵同,见信执行军务:指挥使张亮,即日起至九月十三日,关闭浴凤关,禁止任何人出关。不遵令者就地正法。第二,安排弓箭队全天巡守浴凤关城池上空,遇飞鸟经过一律射杀。定潼府尹赵同,即日起至九月十三日,召集民间擅长使弓猎人,进入凤林一带潜伏。凡遇能携带信件的鸟类飞过,尽数射杀。若能截获敌军密信,上交府衙核实后,奖励白银五十两。以上命令,恪尽职守,严格执行,不得有误。”

    赵同和张亮同时拱手回应道:“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