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月蚀天河 » 第16章

第16章

    浴凤关大捷!

    是役,歼敌定北军1万余,俘虏定北军6万余。定东军骑兵望风而逃。而大宁军的伤亡,区区不过一百余人。这个胜利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霎时间传遍了西南三镇,并向梁殷各镇传去。

    一时间,大宁府百姓兴高采烈、交相称颂,安陵雪的民望一下提升不少。而最为重要的,大宁军起初的哀兵之势,在此次大战后,一扫而空,转变为高昂的士气,斗志一下被撩拨激发起来了。整个大宁军,士气恢弘,并且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之情。

    没有人会想到,安陵雪的首次领军作战,会有如此巨大的,超乎常理的胜利。一部分大宁军中层将校,曾经对安陵雪领军能力的疑虑,经此役后迅速瓦解消散。末了还忍不住嘀咕一声“虎父无犬子”。

    是的,此次浴凤关大捷,对安陵雪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完全取得了大宁军的掌控权。她以武安侯遗女身份,统领大宁军,是借用了武安侯生前的巨大影响力。而此次大捷,是用安陵雪自己的身份,堂堂正正得到大宁军上上下下的认可,完成了对大宁军的正式掌控。此中意味不可同日而语。

    刚结束完大战,安陵雪吩咐完将士打扫收尾战场,第一时间,她就领着军师伊明弘回到浴凤关指挥所大堂。端坐在大堂首位的椅子上,安陵雪没有一丝大战胜利的喜悦之情,反而冷着一张俏脸,一言不发地盯着堂下拱手参拜见礼的昭昌国长弓兵统领蒋业。

    就是这名统领,在此前的大战中,率领昭昌800名长弓兵,埋伏在半山,以一阵阵的箭雨,打乱了洛流定北军的变阵,为大宁军骑兵冲阵,提供了便利,这是明面上的协助。其最为关键的协助,是以昭昌国的身份,向洛流的将领宣告了昭昌国的真实目的,昭昌国一直以来,谋划的都是攻伐洛流国。这一事实,让洛流将领惊恐不已、忐忑不安,更是严重打击了洛流的士气。

    此刻的长弓兵统领蒋业,伏低着头颅,保持着拱手参拜的姿势。堂中的气氛压抑,使他紧张不安,额头开始冒起冷汗。大战已经结束了,自己和部下,对大宁军再无用处。自己的性命,以及800名长弓兵的性命,就在堂上端坐着的郡主安陵雪的一念之间。

    蒋业喉头滚动,绞尽脑汁才字斟句酌地出声道:“请安陵郡主明鉴,正如此前信中所言,我等此次前来,是为相助大宁军而来。我等是友军,此间战事已了,该当向郡主辞行回昭昌,还请郡主应允。”

    “友军?”蕴含冷意的嗓音回响在堂中。“什么样的友军,会不经告知,偷偷摸摸将800劲卒化整为零,打扮成十多个商旅团队潜伏进别国边镇?什么样的友军,会将800兵士的盔甲武器,避开各路检查,暗中运送到别国边镇潜藏?什么样的友军,会将掌握的关键军情扣留不发,偏偏选在大宁军出兵之日才行通传?”

    看着蒋业维持着抱拳姿势不敢答话的狼狈样,安陵雪吸了口气,继续说道:“知道那天你拿着昭昌丞相密信找到府门前,我为什么不见你么?因为我担心见到你们昭昌人的面,会忍不住心里的怒意,直接下令将你们砍杀了!”

    蒋业额头见汗,知道此刻必须说点什么,来消减安陵郡主的怒意。只有这样,自己和手下才能安然返回昭昌国。他哀求出声道:“请郡主息怒。上峰有令,吾等军人只能听命行事,万不敢有逾矩之举。况且那日投上密信之后,大宁军接洽我等,安排一应埋伏事宜,我800将士都是谨遵军令,没有一丝一毫的轻慢。请郡主念在今日我手下兄弟们在大战中的奋力表现,对战局还是有一丝贡献的份上,从轻发落我等吧!”

    “哼!你所说的贡献,在我看来,只不过是昭昌担心我大宁军在与洛流大军对战中败下阵来,以致于洛流能够从容回师,抵挡你们进攻洛流的兵锋。为此,你们不惜对洛流使用攻心战,想将洛流的士气压下来,妄使大宁军与洛流来个两败俱伤,从而再无余力面对昭昌的攻伐。”

    “只可惜,洛流定东军统帅也是聪明之人,看破了你们的计谋。若是他一意孤行,执意挥师东进攻打浴凤关,两军对垒,两败俱伤,还真如了你们的意。”

    听完蒋业的求饶之言和安陵雪的驳斥,伊明弘走近安陵雪身边,俯身凑近耳畔细语。听完伊明弘的私语后,安陵雪怒气消散了一些,沉吟半响,然后发问道:“昭昌丞相上任有十多年了。近期昭昌国的一系列动作,重重谋划,一计连着一计,不像是你们丞相司空献的手笔。关于这点,你知道哪些内情吗?”

    听到安陵雪的问话转向,蒋业明白此次长弓兵的‘越境援助’行为,被安陵雪放过了。而自己性命能否保全,就在于自己一会儿提供的昭昌情报,能否让安陵雪满意。他当下不敢隐瞒,把自己知道的情况都讲述出来:“郡主明鉴,最近昭昌针对梁殷和洛流的计策,都不是丞相司空献直接安排的,而是叫‘司南庭’的团队谋划的。这个‘司南庭’,很是神秘,我只知道九个月前,这个团队突兀出现在昭昌,就得到了丞相和王上的无条件信任。‘司南庭’的组织构成,领头人物,人员安排等等,知道的人寥寥无几。”

    看到安陵雪微微蹙起的眉头,蒋业赶紧补充道:“末将句句属实,万不敢欺骗郡主。奈何末将位卑无足轻重,只有听令行事的份。朝廷的很多事情都是不甚了了。”

    安陵雪听后“嗯”了一声,算是认可了蒋业的说辞。鉴于手头掌握的情况,蒋业也提供不了更多的情报。安陵雪思考了一会,对蒋业和800长弓兵定下了处置安排:“你手下800人,都是扮作商旅混进大宁府的。回去的路上,依旧商旅打扮回去吧。至于盔甲兵器,就留在大宁。至于回程的商旅货物……”

    安陵雪说到这,将堂外等候的大宁军官唤了进来。

    略微向大宁军官解释了一下缘由,安陵雪继续对蒋业说道:“至于回程的商旅货物,就由我大宁军挑选时下的瓜果,你们运载回昭昌,权当对你们王上此次援助的感谢了。”说到这里,安陵雪扭头对大宁军官下令道:“你记好,你带队护送他们商队直到大宁边境。每天检查一遍车上的瓜果。若是有瓜果腐烂了,商队还没有离开大宁边境,你就把他们800颗头颅摘下带回来。”

    “喏!”

    蒋业吓了一跳,张了张嘴,但终究没敢出声。他思考了一会,感觉安陵雪此举并不是要找借口灭了自己这队人马,更大可能是担心自己回程拖拖拉拉,路上顺带打探大宁情报。自己只要找监督的大宁军官求情通融一下,载些耐长途运输的瓜果,自己兵士腿脚利索些,安然返回昭昌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想清楚这一环节之后,蒋业也就耐下心来,接受了这个安排。

    安陵雪见蒋业没有异议,就挥手让蒋业和大宁军官一起退下。然后回头对伊明弘说道:“军师,大宁府的外来商铺和商队,要好好甄别一下了。混在其中的别国探子机构,要想办法根除。”

    伊明弘点点头,安慰道:“郡主放心。此事由我来操办,必定将他们连根拔起。”

    看到安陵雪兴致有些低沉,许是在忧愁被打乱的出征计划,以及愤懑于被人当棋子使,伊明弘继续说道:“郡主勿要多虑。虽说昭昌国谋虑深远,运筹了昭昌、梁殷、洛流三国的战争布局。但在我看来,此刻昭昌已是强弩之末,难再有所大作为了。”

    听了伊明弘的话语,安陵雪抬起头来,眼睛亮了一些:“噢?军师何出此言?”

    伊明弘见安陵雪认真发问,干脆在身旁椅子安稳坐下,不急不缓地出声道:“看来郡主确实还在担心昭昌国的事情。不如我们来复盘一下近期所有的变故吧。”

    “随着前几日昭昌国丞相写给郡主的密信,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事情,好多都能串连起来。‘司南庭’这个组织所策划的一系列计谋,可以说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综合我们现在掌握的情报,‘司南庭’的首脑,当得上是谋略大师,我个人是非常佩服和仰慕的。”

    “但复盘过后,我相信郡主会放低一些对‘司南庭’的警惕之心,起码不会当它是大宁的心腹大患。”

    “首先,第一个变故,是前梁殷王上寿辰上被行刺。那批刺客,选在寿辰的后半段时间行刺,那时是守卫力量相对松懈的阶段,非常合理。他们行刺成功了,但没有当场斩杀前梁殷王上,而是使其中毒,这里藏了后手。”

    “第二个变故,刺客逃出都城后,先在大宁府搞出闹市当街杀人的案件,然后强闯浴凤关,最终逃往洛流。这是营造武安侯爷参与刺杀前王上之后,对刺客进行杀人灭口行动未遂的假象。当然,就算都城的王公大臣相信武安侯的品行,相信他不会参与行刺谋逆之事,刺客逃往洛流这个举动,也会让王公大臣的关注目光投向洛流。至此,昭昌国就能置身事外,不受关注地继续谋划后续事情。”

    “第三个变故,二王子顺利逃出都城。以二王子的阅历和人脉,在那种情况下,是极难从宫城脱身的,更不用说逃出都城,顺利到达裕和镇。我估摸着,这件事,‘司南庭’是出了大力的。因为梁殷越乱,昭昌国才越有浑水摸鱼的机会。而大王子与二王子两相对峙,符合昭昌的利益。”

    “第四个变故,梁殷下诏令赐死武安侯爷。此事,不管是前王上在弥留之际,出于‘功高震主’的担忧,而下的诏令,亦或者是大王子出于掌控梁殷军权的需要,而下的诏令,‘司南庭’在暗中,应该也没少干煽风点火的事情。若不然,这个诏令不会这么急促地执行。杀掉武安侯爷,等于断掉梁殷一臂,顺便让梁殷更加混乱,这也符合昭昌国的利益。”

    “第五个变故,是郡主起兵反叛梁殷。嗯!此事,我觉得,该是出乎‘司南庭’预料之外的。理由很简单,昭昌写密信过来,并派了援兵过来,但援兵才区区800,怎么看都是仓促之举。在大宁军出征的当头,才给密信,是要逼着大宁军正面对阵洛流的兵马。这是堂堂正正的阳谋,无解。试想一下,郡主您初掌大宁军,第一次出征这等大事,若是临时取消,对士气打击将会是何等重大,对郡主的威望又是何等沉重打击。昭昌又是写密信,又是出兵相助,就是怕大宁军打败仗。不,准确来说,是怕大宁军和洛流军死得不够多,在极力平衡两方战力。”

    “假若郡主没有起兵反叛。此时的浴凤关,该是在于正德的掌控之下,也就是大王子的掌控之下。如果是那样,我觉的昭昌是绝对不会写密信提醒于正德的。昭昌是巴不得洛流军队跟大王子军队杀得血流成河。大王子的军队折损越多,梁殷大王子和二王子对峙的局面,才越容易维持。洛流军队折损越多,昭昌国对洛流的进攻,才会越顺利。”

    “而郡主的起兵,打破了这种局势。在‘司南庭’看来,郡主所掌握的大宁军,恐怕比二王子的裕和军,更有资格跟大王子唱对台戏。甚至可以说,梁殷出现大王子、二王子、郡主三足鼎立的局面,是昭昌更愿意看到的。”

    “为了实现大量折损洛流军力这个大前提,昭昌又是写密信,又是派兵协助大宁军。为的就是能在大战中,最大限度地消灭洛流军队。昭昌的第二个目的,是在大战之后,大宁军还有兵力继续跟大王子叫板,继续维持梁殷混乱的局面。”

    “从这战的结果看,昭昌国的这个设想完成的并不完美。大宁军按照计划,出征三日后,极速回军迎战洛流。浴凤关闭关,切断洛流探子的消息传送;关上、凤林一带,全力射杀鸟类信使,打断洛流的空中消息传送。有了这些准备,才在浴凤关打了个洛流措手不及,完成了大宁军的大胜之战。虽然大宁军俘虏了这么多定北军兵士,大大减轻了昭昌进攻洛流时所要面对的军力。但是,定东军统帅的决断,使‘司南庭’谋划的大宁、洛流两军大战,伏尸无算的设想破灭了。”

    一口气讲了这么多,伊明弘缓了一下,才继续出声道:“郡主发现没有,昭昌的‘司南庭’谋划了这么多,为的就是一个最终目的:诱使洛流军队进攻梁殷,借助洛流与梁殷大战的契机,大量消耗洛流兵士的生命,并趁着洛流东北面空虚的当头,昭昌开始全力进攻洛流,争取拿下灭国之战的胜利。这就是所谓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不管是前梁殷王上,大王子、二王子,还有郡主您,都是昭昌用来引诱洛流这头狼行动的一块又一块肉而已。”

    对于伊明弘这个涉及到自己的比喻,安陵雪不以为意。她只是皱着眉头,提问道:“可是,为什么昭昌不真的联合洛流,一同灭掉梁殷之后,再一较高下呢?”

    伊明弘捋了下长须,轻笑道:“很简单,因为昭昌、梁殷、洛流三国边境的群山地形,决定了这个设想是行不通的。昭昌打梁殷,必须从东南走水路,长途绕道进攻梁殷的东面。这对昭昌的军队和辎重输送,是非常不利的。而洛流进攻梁殷,只要攻破浴凤关,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军队到梁殷境内。两相比较,孰优孰劣高下立判。昭昌联合洛流攻打梁殷,最终只会便宜了洛流。”

    “嗨!按理说,洛流王上和丞相,不会看不懂这种局势,但他们还是中计了。可见浴凤关,给了洛流多大的压力。而昭昌那边,又是下了多大功夫来忽悠洛流。至于定东军的一众骑兵这个重大负担,或许是洛流丧失清醒思考,选择了病急乱投医的又一大诱因。”

    安陵雪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伊明弘的解释。

    伊明弘最终下了自己的结论:“总的来说,现阶段昭昌已经跟洛流打起来了,在他们分出胜负之前,都不会过度关注大宁军了。当然,前提是梁殷还保持这种对峙的局面。”

    “分出胜负?军师似乎不看好昭昌?”安陵雪疑问道。

    “不好说。因为强者从来都是不屑于使用阴谋诡计的。昭昌的所作所为,正是居于下风者才会用的手段。最终结局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多谢军师为我解惑。经军师这一番分析,我对昭昌,对‘司南庭’的忌惮之心,放松了不少。”

    “这是我的本分,无足挂齿。”伊明弘回道。“这么一来,近期郡主只要关注定北军的处置,以及是否继续讨伐二皇子这两件大事即可。至于昭昌涉武安侯爷之死的罪孽如何惩罚,留待郡主实力增长之后再议吧。”

    “就依军师之言。我会慎重考虑的。”安陵雪回道。

    安陵雪与伊明弘商议完事情,正要回军营。结果秦栎携着叶同启先一步找了过来。安陵雪和伊明弘只得继续在堂中会见他们。

    待众人都按主次坐下后,秦栎先出声表明了来意:“郡主,大宁军步卒已对定北军完成缴械、卸甲、收押。俘虏如何处置,还请郡主拿定主意。”

    听闻秦栎的话语,安陵雪微微苦笑着叹了口气道:“唉!这么多俘虏,怎么处置他们,还真是幸福的烦恼啊。”

    毕竟是打了胜仗,堂中诸人听了安陵雪的感叹,都开心地笑起来。

    待他们笑完,安陵雪才斟酌着出声道:“6万多俘虏,就是6万多张嘴。每天的口粮耗用,都不是一笔小钱。而看守这些俘虏,又要大宁军分出好些人手充当守卫。无形中又把大宁军削弱了不少。”

    稍稍停顿了一下,安陵雪继续说道:“因此,安排俘虏去充当劳力,是必然的了。不管是开山引渠、修房搭桥、耕种挖矿,总得想办法把这些俘虏安置下去。不然每日白白耗费口粮,得不偿失。”

    伊明弘捋了下胡须点头道:“郡主所言极是。不如这样,我一会召集各镇府尹,商量看看有哪些工程需要用到大量劳力。只要是惠及民生的,能早开工就尽早开工。能把百姓替换下来的,就替换下来。”

    安陵雪点头应允了伊明弘的提议。

    见安陵雪三两句就把秦栎的请示定下方针大略,叶同启拱手出声,向安陵雪请示自己的问题:“郡主,我这边有另一件事要请示于您。是这样的,前段时间,我与军中考功郎们一道,开始梳理建立军功授爵的章程。虽然很多条目,都是借鉴沿袭前朝已有的旧规,但是在具体到奖励数量的多寡上,迟迟没定下准确的标准。一方面是怕奖励低了,激发不了将士们的立功之心;另一方面,则是怕奖励高了,到了后面赏无可赏,引发反噬。恰逢这次大战,是郡主掌兵以来的首次大捷。想请示下郡主,此次大战的有功之士,如何封赏?”

    对于叶同启的问题,安陵雪思考的时间就长了很多。在多方权衡之后,安陵雪出声道:“军功授爵,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不可贪快。你和军中考功郎们的顾虑很对,奖励一定要让将士们满意和信服才行。这个大胜的奖励,就先沿用旧有的大宁军赏罚制度执行吧。至于军功授爵的成法,不急于一时。这样,你待会跟军师拿个手令,抽空去各镇府尹查看田亩和税赋账册,先做到对大宁府的家底心中有底。然后召集各府吏员、各镇书塾先生,一起计算各军功的奖励定等、奖励数目标准。这件事是长期项目,切忌不可操之过急。前朝因军功授爵,而造成的无穷贻害,还历历在目。我们应该慎之又慎。”

    听了安陵雪的回复,诸人都是点头不已。叶同启则拱手应下:“谨遵郡主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