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万历二十六年 » 第三十五章 淡水内政

第三十五章 淡水内政

    淡水,铸炮厂。

    “李师傅,以炮厂现在的能力能造出24磅以上的炮吗?”朱林用手抚摸着眼前黄色的十二磅青铜炮,这是朱林目前给海上护卫队配备的主要武器。

    相对于铁炮,青铜炮的一个格外显著的优点是青铜炮在开火时不太可能炸膛,并且即使炸膛,炮管通常只是鼓胀或在炮尾纵向开裂,而不是爆炸。

    当铁炮炸膛时,它们易于迸裂并且碎片飞舞,这会对附近的人员造成灾难性的伤害,尤其是在船舱这样的密闭空间,那简直是毁灭性的。

    同时青铜更加坚固,可以更好地承受发射时的震动,并且在海上更持久耐用。青铜也易于铸造,还可以回炉重新铸造。

    但青铜炮也不是没有缺点,青铜作为一种铸炮材料,唯一的缺点就是易于快速升温。这意味当连续发射大量的炮弹之后,青铜易于变软,火炮容易发生松垂或其他炮膛损坏。

    “可以是可以,但是按西夷的算法,二十四磅的青铜炮就已经是千斤了,更大的话基本就没法移动,而且开炮时对于甲板的伤害太大了。”李师傅叫李三,是巴罗斯从卜加劳铸炮场给朱林挖来的十名汉人铸炮师里手艺最好的,也被朱林任命为铸炮厂的厂长,负责管理其他铸炮师和五十名朝鲜奴隶。现在铸炮厂一个月能产出火炮三十门,炮弹150发,火药两千斤。

    朱林想了一下说到:“这样,先做十门三十二磅炮出来装到淡水号上试一试。还没做完的十二磅炮订单先停一停,改为八十门二十四磅炮,将之前准备装到两艘新舰上的十二磅炮全部换成二十四磅的。一会儿我再给你派一百个朝鲜奴隶来,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教会他们怎么造炮弹。然后硝田的规模也要扩大,火药的生产也需要规模化。一门二十四磅炮一次发射就得四斤火药,一艘船四十门炮,单单一次齐射就要一百六十斤火药,就算侧舷也要八十斤。”

    停顿了一下,朱林接着说道:“我会让他们尽量从泉州府多采买一些硝石回来。哦,对了,淡水这边呢,还属于刚起步,可能物质方面确实是差了点。过几天淡水号就回来了,你们可以派一个人,跟着下一趟船去泉州府采买一些生活用品,如果想把家人接过来的话也可以一起到石湖城,到时候我会派船去接。当然了我也在尽力的多招一些各行各业的工匠来淡水,这样以后我们的生活也会慢慢好起来的嘛。”

    李三听到这话那可真是太开心了,他们来淡水也有快四个月了他一个月六两银子的工资,虽然发的都是淡水的铜币和纸币,但也是可以在商社换成白银的,三个月他除了买酒买肉花了一百不到,剩下的可还有十七两银子呢。

    就算是托人送到家里也不错啊,他们这群人本来就是福建人,不过不是泉州府的,而是漳州府诏安县人,因为临近潮州,才会跑到濠境讨生活。

    诏安到石湖水路往返不过两三天,要不要把家人接过来呢?

    这里的米价确实高了点,一石米大概在一两二钱银子左右,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就能买五石米,一年就是六十石,一家人怎么吃都吃不完的。

    就连学徒,一个月也能赚到一石多米,如果再搭配上一些玉米面或者土豆之类的粗粮一个月两石都不是问题。

    而且听说米价高完全是因为现在的大米都是从泉州运过来的,东家正准备自己种晚稻呢,等到今年的稻米下来了,价格估计还会再降一点。

    临走的时候朱林好像又想起了什么,转身又回来了。“对了,李师傅,我上次跟您提的钢炮的事情有进展了吗?”

    “东家,这不是一直忙着铸炮呢吗,人手实在是不够啊,不过您这次又派了一百个奴隶过来,我肯定马上就让人去做……那个什么来着?”

    “实验!”

    “对?对!对!实验!”李三赶忙说到。

    “行吧,我让他们尽快将人给你送过来。钢炮的事情,一定要尽快做好实验,十二磅,十八磅炮,二十四磅,三十二磅炮都各自做一门。对了,那十门已经做好了的十二磅的青铜炮让人找木匠做个轮子,送到护卫队当做野战炮吧。”朱林对李三说到。

    现在的护卫队已经扩充到了十一个排,一千一百人。

    除了一个排是驻守台中镇,另外的一千人朱林准备分成一个常备连和一个预备役连各自管理五个排。

    其中一个连配火炮五门,组成一个炮兵排。

    来自噶玛兰的预备役士兵在三年义务兵期满后就回噶玛兰,朱林会让他们转为当地的预备役民兵,其中一部分会成立治安部队,维护当地治安。

    剩下的也会送到农场或者其他地方工作,而现在朱林也开始逐渐在道卡斯人和台中的各族中征召一批十六到十八岁的义务兵,初步定在四百人到五百人之间,这样就又可以搞出一个连。

    (PS:一个班十个人,一个排十个班,一百人,一个连五百人,一个营两千五百人,一个团一万人,一个旅三万人,一个师六万人,一个军十二万人。目前暂时就这样设定吧!)

    从铸炮厂出来朱林又去了造船厂,造船厂的两个干船坞中两根龙骨已经铺设好了正在安装框架。

    这两艘盖伦船和淡水号一样都是单层火炮甲板,预计750吨的排水量,装备40门12磅火炮,当然现在已经换成24磅炮了。

    和淡水号相比,朱林让他们在设计的时候将原来高耸的船楼给取消了,将上层甲板的建筑高度降到一层,更加接近后世的战列舰的设计,并且加强了船体和甲板的强度,以承载更大口径的火炮。

    造船厂的负责人叫修伦,是个葡萄牙人,整个船厂只有三个汉人工匠,其他的全部都是那个倒霉蛋子爵从葡萄牙带来濠境或者是后来招的葡萄牙工匠。

    朱林正用西班牙语和他讨论着已经做好了的新船模型,总体来说这个模型已经基本上达到了朱林的设想,两艘船六个月的工期,第一艘船要到开始修建的第四个月才能下水,进行海试。朱林和他讨论了一下,又给修伦分了三百个朝鲜奴隶当做学徒工。

    “修伦啊,这两艘船只是一个开始,后面我们要建的船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我需要更多会造船的工匠,让我要的船更快下水。人我给你了,你慢慢的教,一个人带三个徒弟不多吧?哪怕这第一艘船用不上他们,但至少可以干点苦力活对吧!等到第二艘,第三艘的时候呢?我还有一个新的想法要弄出一艘新船呢。”朱林拍了拍修伦的肩膀。

    看完造船厂,朱林又来到了新建的农场区,这片农田位于河上洲,也就是后来台北市的芦洲区和三重区,是一个由大嵙崁溪和新店溪冲出来的冲击沙洲,土地肥沃,适合农耕。

    而且面积有三万五千亩,上面却只住着一个不过一百多人的南港社,朱林很轻易的用二十个征兵名额和四十个工作岗位外加20000块钱就将整个河上洲从南港社手上买了下来。

    修建好了沪尾堡的奴隶们还没来得及休息,就又投入了紧凑的建造生涯。由于被朱林改名为鹭洲的河上洲四面环水,只能靠舟船进出朱林就让他们先修建了一个大型码头,然后分散修建了十个可以容纳一百户的村庄,然后以这些村庄为基点向周边辐射耕种。

    随着一千一百新的朝鲜奴隶的加入劳动的效率一下子也上来了,到目前为止已经修好了七个村庄了。

    两天后,淡水号载着五百户从泉州府招的汉民,抵达了鹭洲码头。朱林将这五百户汉民和一千朝鲜奴隶混编,安排在了计划中的十个村子。

    为了保证这群新来的朝鲜奴隶安安分分的,朱林从已经学会了汉话的第一批人中抽了五百个表现好的和五百个在这几天中老老实实干活的朝鲜奴隶组成了新农场的员工。

    一个村子由五十户汉人和一百个奴隶一起,奴隶两人人一间房,一个老人带一个新人。剩下的六百新奴隶则全部填充进了工程队,为了保证鹭洲的正常运转,朱林准备在鹭洲的正中间按台中镇的规格修了一个小城,驻扎了一个排的士兵,和保证鹭洲农场的工人购买正常的生活用品之需。至于鹭洲镇和鹭洲码头之间的道路修建就交给工程队了。

    由于鹭洲镇还没有建好,那一个排的士兵现在暂时以班为单位驻扎在各个村子中,等鹭洲镇修好后也会在每个村子留五个人,来进行对俘虏的管理。

    对于鹭洲的这些村子,朱林按每个村子将接下来七个月的口粮分发给了招募来的这一批汉民,奴隶们的粮食则发给了驻守的士兵,而一个村子暂时发了一头牛,后面等朱林采购的牛到了再继续分发。

    而一户汉民加上两个奴隶要负责四十亩地的耕种,其中汉人十亩,奴隶十五亩,一共是两万亩土地,剩下的抛开离水太近的剩下的估计就一万两千亩左右了,除了其中三百亩朱林准备弄一个小镇。其他的土地只能等到下一批移民来的时候在弄了,不过今年估计是赶不上种粮食了,最多就是种点菜。

    但能给淡水在冬天的时候多点菜也是不错的,至少可以稍微满足一下朱林自己的口腹之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