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仙帝养成日记 » 第七回:进学堂女儿愁花费

第七回:进学堂女儿愁花费

    很多年后,回忆起自己的少女时期,皇帝陛下并不会显露出半分怅然。

    马车外鸟语花香,午后温暖的阳光穿过细细的镂空窗棂,斑驳地洒在她的脸上。

    那时她天真而单纯,正如所有那个年纪的少女一般对未来有着无尽的遐想,手中针线翻飞,绣着游鱼戏水或是鸳鸯成双。

    童年的不幸并没有让她的心中染上阴霾,反倒是因此,她的神情中总带着几分神性的悲悯,像一张过于干净且平整的白纸。

    没有人知道一副壮丽的堪舆图即将在这张纸上呈现。

    而吴王姜澈,那双习惯了搅弄风云的手此时提着笔,蘸饱了墨,踌躇着开始在这张纸上绘制自己的野心。

    “开国皇帝不拘男女,都是一样排名,取的五行相生,我这辈是随了“水”字辈,你皇伯父单名一个“澄”字,你父王我呢,单名一个“澈”字。”

    “再就是成仪郡主,我这位姐姐当年是真的受宠啊,父皇竟然给了她一个‘源’字作名字!真是的,假如她母亲不是万贵妃,又假如她是个男儿身……谢天谢地,还好没有假如。”

    “总之,这三个字,你日后随先生学字的时候要记得避讳,三点水写成两点就行。念的时候倒是无所谓,到底是常用字,你皇伯父初登大宝时就下令了,全国上下无需避讳,你就知道他是个级体贴细心的人。”

    世英想起甄家,因胡氏姓胡,故而打麻将不能“胡牌”,只能“赢牌”。又例如长房大伯甄志文,姐妹们写“文”字时,总得把那个点和横连上。

    那个给自己带来无数苦难的地方,现在想来,竟然会使人会心一笑了。

    胡氏,甄志文,尤氏……这些身影渐渐淡去,在绝对的权力面前,她甚至都不愿意多动动手,把曾经的苦难报复回去。

    不是她的心有多大,也不是因为她多宽容,只是……

    都过去了。

    她手中一杆朱笔,已然能随心而动,搅动风云了。

    不是甄家能带给她多少利益,而是她出手收拾甄家的功夫,可能会付出的机会成本。

    对,只是“可能”。

    只是因为这个可能性,她都不愿对胡氏出手。

    大象踩死老鼠而浑然不觉,老鼠却不会仇恨大象。

    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仅剩的感情唯有恐惧。

    让胡氏后半生生活在有朝一日被报复的可能性中,让那个成天颐指气使的老虔婆提心吊胆的面对来自王府的每一份赏赐,让她费尽心血揣摩自己是什么意思……

    只需要想想,就足以支撑她甄英,如今吴王府上的二小姐,圣上亲封的明珠郡主,在任何困难的境地里露出笑脸了。

    还有什么比当年的胡氏更可怕呢?

    是掌握对她生杀予夺的权利?

    还是从头到脚,酣畅淋漓的恶意?

    甄英抬起头,从书简的缝隙中看向对面的男人。

    那个在人后不再以鲛纱覆面,温润得仿佛世家公子一般的青年。

    她所有的不安,所有的痛苦,仅仅来源于……

    那个把权柄塞到她手上,似乎信心满满她一定能握住的人。

    那个能给予她幸福的人。

    办事的路上,吴王见缝插针的给甄英灌输着一切能让她挺直腰板的知识。

    他希望骄傲和自强能刻印在这个女孩儿的骨子里,未雨绸缪。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吴王如今养女儿一般的心情,不外乎如是。

    “除了你奶奶老王妃,你父王我,你哥姜茂,英儿,你可是吴王府上第四位的主子,你看咱们这一家子,老的老,忙的忙,你可得支棱起来啊!”

    世英右手懒洋洋托着面前的折子,左手无名指点了点茶汤,淡定地在马车的桌面儿上写了个“五”。

    眉眼一抬,以手托腮,姜澈心底一动,眼前的女孩儿,活脱脱是成仪郡主少年时的样子。

    只是发丝枯黄了些,容色寡淡了些,比起成仪郡主的意气风发,甄英的神情在顽皮中多了几分成熟。

    那带着笑意的嘴角分明是一副“你有儿子,莫烦老子。”的派头。

    姜澈看着她这幅跟大姐一模一样的派头,心里泛起了嘀咕,觉得自己揠苗助长般的灌输,似乎有点,矫枉过正了。

    不自觉间,手已经拧上了白生生的小脸蛋。

    触手粗糙了些,又单薄了些。

    虽然可以随意揉搓了,偏是这般。

    甄英耐着性子等义父拧了拧脸蛋,手上虽然空空如也,却依然不停,保持着悬肘的姿势在练习运笔。

    虽然满头杂草似的乱发依然不服帖地支棱着,满手的冻疮依然诉说着甄英童年的悲苦。

    但是。

    那流畅的批着折子的笔触,那如同与生俱来的般的贵族举止,还有偶尔凝神看人时,身上不自觉散发出的威压。

    不愧是大姐的女儿。

    看着原先那个瑟缩的,上不得台面的小丫头片子,成长成如今这幅模样。

    沈嬷嬷和吴王的教导不仅仅卓有成效,那简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之前我们就说过,吴中地区,是个,非常繁华的地方。

    有多繁华呢?

    我们这么说吧。

    为了炫耀自己的家底,吴王姜澈殿下细心安排了一条既能游山玩水,又能处理公务的吴中游览路线。

    他带着甄英走了一年半,计划上的名山大川才勾完了不到三分之一。

    马车上睡觉,马车下撒尿,见到当官儿的说笑。

    大概是这段时间的无聊写照。

    但是,又不能回去。

    因为出门前,皇帝要求他写游记,来弥补自己不能出门的遗憾。

    更气的是,老哥认得自己的字体。

    一个景点300字,既要骈四俪六,工工整整,又要文采斐然,最好能带点流传千古的名句。

    既要歌颂美好河山,又要赞扬吾皇圣明。

    要五彩斑斓的黑。

    头都要炸了。

    再看看奏折,千篇一律的问安折子……

    偏偏不能烧,这个是兵马大元帅,那个是知州知府。

    场面话,还是要说的。

    头已经炸了。

    “儿啊,你认字吗?”

    看着话本的世英用看智障的眼神看着这位名义上的父王。

    他的画风已经变了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所有的滤镜都被打碎,吴王殿下,只是个运筹帷幄又社交恐惧的宅男而已。

    明明眼睛好好的,出门偏要蒙个鲛纱装神秘,其实是因为不想被别人看到眼睛,不然就会不好意思。

    好家伙。

    此时在马车上,吴王摘了鲛纱,整个人高贵神秘的气质被一扫而空,只剩下大胖橘似的惫懒模样。

    姜澈从诗与远方的命运中抬头,无比羡慕甄英只需要面对眼前的苟且。

    看了看眼前已经被审阅完了的奏折。

    看看世英手上的话本。

    “给你安排的字帖练好了嘛?”

    世英点了点头,打开桌子下的小抽屉,拿出一摞蜡染宣纸,点了点。

    “很好,都可以给人写对联了。”

    吴王看着和自己如出一辙的字体,老泪纵横。

    前期的投资,今日终于有了回报。

    “你一定很疑惑,我都有了继承家业的儿子,为什么还得再收养个女儿,又为什么那么多聪明漂亮的大家小姐,偏要选了你这么个乡野丫头。”

    啊,又开始了。

    此时晚膳已经盛了上来,世英面前是豆沙、玫瑰、鸡肉、羊肉两甜两咸的小包子各一品,鲜虾丸子一碟,半个蜂蜜腌的苹果,另一碗燕窝粥,上用山楂碎撒成花儿样,一盅芙蓉蛋,上头铺了薄薄一层香菇笋丝肉糜。

    吴王面前就朴素多了,只一碗白米粥,两个玉米窝窝头,一碟酸萝卜皮和一小碟风腌果子狸。

    吴王在窝窝头里夹上萝卜皮,用筷子点了点探雪听霜道:“我母妃一直都很喜欢小姑娘,每次进宫住太后那儿,看着人家小姑娘就眼热,屋里这些小丫头们都是她惯使得,一个个养得无法无天了,总得找个正经主子镇着。

    “我又不想娶妻,平白耽误人家姑娘,干脆啊找个小主子,一来能叫太妃排忧解闷,二来呢,也免得茂儿呆在府里寂寞。

    “到了吴王府,你只记得自己的职责,跟这二位处好了,其他人,就算是天王老子来了,也不许编排你的不是。

    “我听你伯父讲起,你在家时就素来孝顺,伺候祖母更是不辞辛苦亲力亲为,在姐妹中是独一份。

    世英从小收到的教育是食不言寝不语,方才吴王叭叭讲了半天,只带着耳朵听着,现下蒙地听一顿夸,脸臊得通红。

    吴王摆了摆手,就着一口白米粥咽了下去:“漂亮话不必多说,你皇奶奶到底年纪大了,吴王府管家的事儿,还得你多担待些。”

    世英抬起头看他,小小的脑袋上顶着大大的疑惑。

    “你应该是个知轻重的,倘若有那狗眼看人低的,也无需报备给我,你自个儿就有权打发了去。倘若有当惯了差的仗着自资历给你脸子的,你也随着自个儿性儿发落,事后知会我一声就行。”

    这个怎么说呢,甄英看着自己名义上的父王。

    初见时惊为天人,看着一副清清冷冷的样子。

    一个青年人,大抵二十出头年岁,面容清俊秀美,乍看之间仿若女子,月白色的鲛纱覆在脸上,只比那肌肤冷了一个色调。鼻梁在轻薄的纱下挺起一道惊心动魄的曲线。

    在打碎了花瓶的那天上午,她从这个人身上看到了从未有过的震撼。

    俊美,强大,神秘。

    尤其是那条覆盖住双眼的鲛纱,一瞬间让她以为,吴王和自己是同类人。

    同样,有着某种残缺的人。

    只是,后来熟了却发现,这人的话意外的多。

    好像,也不对,都说贵人语迟,探雪和听霜也跟自己说过,从来不曾见吴王对谁说过这么多。

    甄英恍然间想起了初遇的那几天。

    那天中午,整个吴中最好的医生就聚集在驿馆,一个个如同捧着精致瓷器般上前给自己问诊。

    自己没有封号,没有身份,他们却一个个毕恭毕敬的,口中喊自己姑娘。

    “姑娘的喉咙还有舌头都没有问题,按理,是能说话的。”

    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家隔着一根丝线,无需望闻问切,让甄英觉得分外神奇。

    “霍老先生再仔细看看,我这儿没那么多规矩,来阿英,把手给先生。再就是把嘴张开,把面纱摘下来。”

    “老夫能在太医院待到告老还乡,王爷难道怀疑我的医术?”霍老先生语气纷纷,眼底里是对自己能力的自信。

    真好啊。甄英是真的羡慕这种有一技之长的人。

    “不是怀疑先生,是我家英儿身上……实在事关重大,老先生,再仔细看看吧。”

    霍老先生这才施施然转过身去,也不让甄英摘下面纱,只是让她撩起一角,看了看她的喉咙,又拿出一面小镜子,仔细看了看她的耳朵。

    “说是天生哑巴,这不见得。姑娘的听力是没问题的,而许多哑巴,往往天生也是聋子。聋哑聋哑,倘若是天生残疾,那姑娘的耳朵也应当有毛病才是。”

    “依老夫愚见,姑娘怕是自幼就不曾与人说话,有古书中说,用进废退,姑娘只要想开口,旁人和她多讲些话,久而久之,姑娘自然能开口说话了。”

    到了傍晚,吴中的名医看完了诊,每人拿了厚厚一封金子。

    那天晚膳很多,甄英吃得很慢。

    太阳渐渐落下。

    吴王昨夜安排的点心是四荤四素,四咸四甜,四软四硬,各种口味均有,饭后只需用眼尾轻轻一扫,就能分辨出世英的口味。

    这是宫中揣摩人喜好的法子,虽然不少富贵人家有食不过三的规矩,但也架不住争宠的人前赴后继,智计百出。

    吴王虽然是被惯于讨好的那类人,但他素来心思细腻,况且探雪听霜都得力的大丫鬟,连眼神也不需要,她们自然知道该怎么在最快的速度摸清新主子的喜好。

    小姑娘甜咸口的都爱,更偏向软糕一类的食物。

    只是她依然怕生,不喜欢有人伺候。

    吴王养尊处优惯了,平日里吃饭都要大小丫鬟十几个人一起伺候,此次出门虽然算得上是轻车简从,身边的排场却从来不少。

    早饭时,他就察觉到了,旁人帮助夹菜时,世英总带点不自觉的抗拒,身体会微微蜷缩,手在碗边扒得死紧,以至于指甲盖微微泛白。

    长年累月的习惯,一时半会儿还很难改。可倘若顿顿饭都这么紧张,姜澈又担心小姑娘克化不好。

    不过照顾孩子这种小事儿,难不住我们英明神武的吴王殿下。

    “把前些日子陛下赏的那个,能转轮子的餐桌用上”

    吴王淡淡的吩咐着。

    只是第二天,傍晚用膳的时候,那张带转盘的桌子就从行宫里搬到了下一处驿馆,也不知是不是动用了八百里加急。

    当年有杨妃八百里加急传荔枝,今日有吴王星夜奔走拿餐桌,前者和后者,可都算不上什么佳话。

    不过,看到世英吃得鼓鼓的腮帮子,姜澈就觉得,那跑死了的三匹北境进贡的良马,当真是死得其所。

    探雪和听霜在一旁捧着碗,用眼角的余光打量,翻来覆去都看不出,这豆芽菜一般的小姑娘,怎地还有些倾国倾城的潜质。

    算上侍卫和侍女,吴王的车队堪称臃肿。

    可是用膳的时候,小小一方用帷幕罩起来的天地,只有她和他。

    吴王也渐渐习惯了和甄英两个人一起用膳。

    世英那时候是真的希望,这条路走不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