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仙帝养成日记 » 第二十四回:倦鸟归巢百般滋味

第二十四回:倦鸟归巢百般滋味

    甄英到王府是去年元宵时候,太妃和世子忙里忙外,大张旗鼓的折腾了几宿,给了小姑娘一个梦境般的元宵节。

    到了今年,甄英接手了家务,从腊月起就开始准备过年,忙里忙外,更是热闹。

    太妃有心放手一搏,到底怕甄英年纪小,又少说话,一直在旁边盯着一起置办年事。

    去岁元宵一过,宫里就得了消息。不等姜澈去宗人府报备,却是皇后和太后那边先派了司言女官过来,捧着金册、带着赏赐,直接给甄英也封了个郡主。

    封地不大,说是郡主,到底只有一个县城的编制,正是甄英的老家云县,甄英在路上就领了头衔,故而每到一地也不曾闲着,在和姜澈一起跟当官的打招呼之外,云县的一些消息也得过一遍她的手。

    她惦记着家中三个交好的姐妹,特地问了姜澈,能否在选女官时给姐妹们开个绿灯,直接保送?姜源却回复说,宫中步步惊心,处处艰险,若是自身能力不够,贸然进宫,反倒是害了她们。

    甄英无法,她虽然信任沈嬷嬷的本事,也信任姐妹们的实力,可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

    好在姐妹们各个争气,先后过了院试,甄英这才放下心,反正有王府保底,就算宫选落选了,姐妹们到时候来王府当女官,一家人团团圆圆,岂不更加高兴?

    若是真能如此,就是皇帝拿公主之位来换,她也是不肯的。

    还真别说,皇帝还真动过这心思。

    姜澄就姜澈一个弟弟,姜源一个姐姐,姐弟三人极为亲近不说,又因甄英又在外头受够了苦,姜澄就绝不肯亏待外甥女。

    本朝少有无功的外姓女给实封,可一提是当年成仪郡主的遗孤,满朝文武,没一个提出反对意见,更有几名老臣还觉得不够,希望陛下把甄英收为义女,给个公主封号,方才足够体面。

    几名老臣中不仅有成仪郡主的旧部,也有一心为了当今陛下的孤臣。

    按他们的意思,收成仪郡主的女儿为义女,既能让成仪郡主一派势力归心,同时也能给皇储名单上添上一笔,让诸多皇储多一点压力。

    姜澄原本就有这个意思,特地写了密信,派了心腹去问小姑娘的想法,知道甄英在王府极其受宠,其本人也更喜欢王府中自由自在的日子,这才作罢。

    甄英得封郡主的消息还未在白玉京传开,其他东西却早就备好了,甄英从云县出发时,宫里的女官刚到云县,司言女官又在后头紧赶慢赶追了大半个月,才找了个过得去的地方把诏书和圣旨一并奉上。

    皇后知道这个外甥女极有可能过不了多久就列入皇储之中,干脆召集后妃女官们一起忙活,除了诏书写得花团锦簇之外,另择选了有才学的后妃和高级女官们一起编撰了一本《训诫录》。

    众妃多是大家出身,各种礼仪自然门儿清;女官们虽然出身不一,但协理六宫,都有经验。

    众人协力,把管家理事、礼仪规范、打理庶务的本事事无巨细的记录下来,甚至还有一些修炼感悟一起,去粗取精,攒了厚厚一大本,随着圣旨、诏书一起送了去。

    太妃虽然有心教甄英一些管家理事的法子,到底自己自在久了,闺阁里的本事落下不少,如今得了这份教材,简直是喜出望外,祖孙俩一起学了,都觉得收获不浅。

    姜澈去白玉京祭告太庙,九月份就带着姜茂出发上路。甄英在家里和吴王太妃钻研那本《训诫录》,干脆拿府里练手。

    原先吴王府里,后宅和前堂有一定的区分,前面儿用的是管事,主要是吴王的手下,除了四个大管事之外,又有专门照顾田庄店铺的小管事可以进后宅述职。

    后宅里,因吴王没有通房,等级最高的是:惜风、怜雨、探雪、听霜、夕雾、明霄、甘露、披霞八个一等大丫鬟。原先都归太妃统辖,之前太妃拨了探雪和听霜照顾吴王路上饮食起居,现如今甄英和姜茂回来,探雪和听霜因和甄英熟识直接调拨给了甄英,又加上夕雾是太妃用着舒心的家生丫鬟,也一并调拨了去。

    三人之中,探雪聪明机敏,听霜沉稳可靠,两人相互配合,协助甄英打点庶务——太妃并没有一开始就将所有的田庄铺面一起交给甄英,而是循序渐进,等一些上手了,再调拨一些过去,给了甄英缓冲的机会。

    夕雾则是个小心仔细的,主要帮甄英管着头面钗环等屋里的物件,连着甄英的饮食起居,都是她在打点。甄英原以为之前探雪听霜用点心来测试她喜好已经算得上仔细了,却不料揣摩主人心思,夕雾才是八大丫鬟之中最得力的一个。

    一等大丫鬟之下,是十二个二等丫鬟,太妃身边留了七个,甄英身边拨了五个,就是那日捧着脸盆净帕的那些,平日里整理库房、端茶倒水、叠被铺床、晒书磨墨,都是她们伺候,有时候甄英半夜里嘴馋,屋里的小厨房也归几个二等丫鬟照顾。

    至于三等丫鬟仆妇就太多了,内院儿里抬轿子、种花、烧水、看炉子等等粗使活计都归她们,若年纪小又机灵的,顺带着还接跑腿传话的活儿。

    甄英见其中一个叫梓玉的小丫头口齿伶俐,干脆选了当嘴替,涨了月钱,除了三个大丫鬟之外,去哪儿都带着,倘若几个大丫鬟年纪到了和哪个管事看对了眼儿,就升上去填萝卜坑。

    梓玉是王府的家生丫鬟,爹娘都是王府中的老人,只是品级不够,没能得主子赐名,只是附庸风雅,胡乱取了个好听的名儿叫着。

    只是当老子娘的可能文化水平却是不高,“梓”虽然有“桑梓”之意,却也是常用来打造棺材的一种落叶乔木,时人虽然不忌讳,可陪葬多用玉器,连着叫“梓玉”,寓意不好。甄英问了她意见,又让她和爹娘商量,干脆顺了几个大丫鬟的排名,改叫“朝雯”,意思是早晨的,有花纹的云彩。

    新名字端正大气,直把二老高兴得抹眼泪,说这般叫法,便是一些做小姐的,也不曾有这么个好名儿。

    朝雯人虽然小,但心思活络,人也机灵。知道郡主除了涨了自己月钱之外,还把原先抬轿子的母亲调去了小厨房,让外头做门房的父亲跟着管事去学理帐——王府里都是人精,甄英又是个少言的,所有人都知道郡主如今得势,连着她看上的人都照料得妥帖。心里越发忠心,对甄英是一百二十个照顾。

    朝雯虽然年纪尚小,却兼顾了探雪的伶牙俐齿,听霜的处事周到,夕雾的小心谨慎,虽然学不到十分,可博采众家之长,自有一番主意。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前,府中分了粥,前头就有人传话,说金铺的管事带了之前来赏人的金银锞子。

    管事的早就备好了东西,连着账册一起,做得工工整整。

    金银锞子是用碎金碎银融的,取了好彩头,金锞子五百多个,花样繁多,刻了“身体安康”、“步步高升”、“学业有成”、“吉庆有余”一类的吉祥话。

    又让两名小厮托出一盘金元宝,各个拳头大小,足有十两重,难怪要两个小厮才抬得动。甄英粗粗一看,只见元宝上也有花样,是把中间凸起的地方雕刻出龙凤呈祥、八仙过海、麻姑献寿等纹案。

    甄英还未察觉,朝雯就开了口:“‘龙凤呈祥’的纹样可有多的?”见甄英一头雾水,只得无奈解释:“三日前郡守娶了续弦,用‘八仙过海’不如‘龙凤呈祥’合适,倘若没有,用‘五子登科’替了也可以,沈将军的新妇前些日子有了喜脉,给他用‘五子登科’换了‘龙凤呈祥’,前后一调,也是便宜。”

    掌柜的一拍脑门:“哎呦,我这脑子,到底没郡主娘娘想得仔细。”手在袖子里摩挲了半晌,顿时有了主意:“铺子里承蒙王爷关照,每年另做了些给王爷送友人的,若是郡主娘娘能拿得准主意,调拨过来也是无妨,只是王爷那边……”

    王府里的管事,哪一个不是人精似的人物,他又是开金铺的,吴郡富贵人家的消息,不比甄英这个深宅女眷来得轻松?

    往年太妃主事时,都会刻意多铸一些吉祥花样而的锭子锞子,王府用剩下的自然会摆在店里,有的是人买来送礼。

    今年故作姿态,无非是想看看甄英的虚实。

    甄英眉头一皱,本能的就觉得不对头,朝雯见了心思一转,迅速了解到她意思,笑着说:“陈大掌柜的是个仔细人,不然王府也不可能把这日进斗金的金铺交给你打点不是?往年这些花样儿多了少了的,也不曾听你怨过。”

    朝雯不愧是合格的嘴替,先给人带了高帽,再把皮球圆润地踢了回去。

    陈大掌柜听了,还以为小姑娘就这些斤两,却不想梓玉一开口,把问题轻轻松松解决了。

    “现在不过腊八,到年节日子还长着,索性多铸几个,若是有剩的,就是郡主恩典,大家伙儿辛苦一年,也讨个彩头。”

    “若是时间不够,那把王爷那批调来也无妨。反正王爷的友人也是郡主的朋友,自然不会在乎这些小节,什么时候齐全了再送去,也是无妨,就说郡主才来,事情又多,年纪又小,太妃又宠着她,总不会有人和咱们计较。”

    两段话,给了两种方案。

    一来,是向管事的表明,郡主现如今掌管着王府财权,花费多少,她一人就能做主。是赏是罚,也是看郡主的心意。

    二来,则是显露郡主有王爷撑腰,王爷的社交往来,郡主都能插手,更何况是人事上的调动呢?

    恩威并施,连敲带打,行事周正又妥帖。

    腊八前后,把铺子里的诸多事宜打点完了,庄子里的管事又来送东西。

    因是自家吃用的,都不曾花费许多金银,只泉州那边的商队,就送了两车海鲜干货,又有附近田庄里的野味牲畜、活鸡鸭鹅、山珍干果、精良柴火等物,在后院停着等待清点入库。

    虽然皇族一般供奉的都是太庙,但各大封地里也有宗祠,里头除了各皇族之外,又择取当地得民心的文臣武将、医者侠客,一并享受香火。

    甄英按照往年的例子留出祭祀的用品,打点好各家管事、账房的分红。又点数了后院儿里的丫鬟们,按品级包了红包,又专门抓了把“岁岁平安”的金锞子,给探雪、听霜、夕雾和朝雯各自分了。

    又吩咐了账房,拿来往年的节礼单子清点置备了,依照几个好姐妹的喜好,另送些花果儿时蔬等物——冬日里新鲜蔬菜稀罕,像安家这等主君不在的小户,是不肯花费银钱置办的,甄英特意吩咐是给安家妹妹,要安家的管家姑娘亲自来清点,正是怕安家那管着后宅的婶婶克扣了。

    苏家双姝门第高,品貌好,只是苏大人娶了续弦,虽说面儿上一碗水端平,到底还是偏心女儿,平日里饮食也是依照苏敏青来,甄英两边儿都照顾着,送了苏敏秀喜欢的瓜果糕点,苏敏青那份则是几卷民间话本,悄悄夹带在里面,挑了个机灵的女使亲自送去,千叮咛万嘱咐:“不许被旁人看见,务必送给苏二小姐。”

    方金枝家中无主君,都靠她一人管家理事,收入时好时坏,孩子们也不一定顿顿吃的上肉,干脆取了个“五子登科”的金元宝,用红布包了,和节礼一起送过去,单子上只说是姑娘用的钗环首饰,又附了条子,让她放心花用不提。

    至于时家的时久姑娘,全家捧在掌心都来不及,吃用都不曾缺,家风又开明,甄英实在想不到有什么额外可以送的,胡乱对付了首诗,随着礼单一并寄出。

    写的是:“雀帚扫去玉阶尘,鲜花着锦喜临门。都说天上好光景,不及人间万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