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恋爱免谈,一心搞事业 » 第70章:谁是第一作者

第70章:谁是第一作者

    薛亚珍用更小的声音,对周闻说:“诺奖级的论文上,谁是第一作者?”

    周闻的心跳突然少了一拍。

    这个问题,令他感到有些茫然,同时,隐约也觉察出了薛亚珍的意思,并且越来越明白。

    他一边跟着常林祥和郑夺父子往桃林走去,一边陷入快速的沉思。

    毫无疑问的是,这个合作项目真的开展下去,具体的核心工作,肯定是由他和薛亚珍两人来完成的。

    郑夺只是个理论方向的提出者,对项目的最终目标和推进框架,有四人中最清晰、最完整的认识,但也仅此而已。

    大量、繁琐、精细的实验操作,是不可能被论文综述取代的。

    常林祥是化学家,对于新物质的合成和性质研究还有些发言权,以及有限的参与。

    真正的重头任务,如毒株的培养与分离、病毒的基因组测序和分析、蛋白结构和功能研究、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研究、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药物分子的设计、筛选和优化,

    还有复杂的药代动力学、毒理学、药效学等各方面的实验,再到三期临床,甚至还包括上市后的持续跟踪分析,即临床第四期研究。

    可以说,所有重活、累活都是他们两个人的。

    就像在食堂里,常林祥自己说过的:

    这趟“西天取经”之路,郑夺是唐僧,他们两个是两个孙悟空,而常林祥则是猪八戒加沙悟净。

    那么,取得真经之后,最大的功劳归谁呢?

    大家都能修成正果,谁的果位最高呢?

    不难想象,通讯作者,八成会是作为创意提出者、基础理论奠定者、方法论总设计师、项目领头人的郑夺。

    那么第一作者呢?

    常林祥找到周闻、薛亚珍他们两个,就是要借助他们的能力和学校的资源,包括实验室。

    出力最多的也是他们。

    但若只在郑夺的“全程指导”下干活儿,他们的作用其实不比研究生大太多,有种给人打工的感觉。

    假如这项研究要持续好几年,在这几年中,郑夺自身的学习进步和参与深度,无疑都会越来越高。

    今天饭桌上的郑夺,已经惊为天人了,在后续研究过程中,他所能发挥的作用,必定会越来越大,贡献越来越多。

    也就是说,最终第一作者,大概率也得是郑夺,一个课题立项之初,才刚上大一的新生。

    这谁能甘心?

    周闻尝试着问:“那——薛教授的想法是?”

    她狡黠地笑笑,再次重复:“我和周教授想的一样。”

    几人来到桃花源拍照,周闻开始心不在焉、思虑重重。

    郑夺对他说:“我想学学摄影,你能简单跟我说说怎么用,让我试试吗?”

    “哦,行!年轻人就该多些兴趣爱好。”

    周闻给他介绍光影的基本知识、构图的基本方法和相机的使用操作。

    郑夺此时结合之前从对方“数据包”里读取到的各种摄影技术,很快就理解了,可谓一点就通,神速上手。

    “那您过去吧,我来拍。”

    “你合影里不就没有你了吗?”

    “有微波湖那一张就够了,我不喜欢拍自己。”

    “好吧,给你。”

    郑夺把这台小巧的胶片相机端在眼前,接收从取景器里穿过来的光线,看见一个小小的世界。

    按下快门的瞬间,那个小世界凝固了。

    他觉得很有趣,不禁回想起前不久,那个令人感动的黄昏。

    花样年华的乡村少女赶着素颜六色的羊群,从山坡上下来,沐浴在金灿灿的夕阳斜光之下,美丽而又羞涩。

    当时没有照相机,只能用自己的大脑将那一幕牢牢地烙印下来,成为一生中最难忘的画面之一。

    现在,他对手中这个旧时代的小工具,知道怎么玩了,操作几次,就非常熟练,犹如一个老手。

    取景时,尽量不把人物傻傻地安排在中间,而是根据景致、景别、景深,艺术化地处理。

    兼顾前景和背景、人物和环境,相辅、相融。

    他学周闻的方法,对同一风景、同一位置,连拍三张。

    不同的快门速度,减一档曝光、点测光正常曝光、加一档曝光,各一张。

    一行人在桃花源拍了好几组,常林祥指着另一边说:“山脚下,还有一片樱花园,比这里还大,也是本校的一处名胜,浪漫约会的好地方。

    “樱花园的一角,是全校最美食堂,大概也是中原市最美食堂,第五食堂。被樱花树和草地包围着,春天的时候,鸟语花香。”

    大家下山,往樱花园去。

    周闻和薛亚珍还是慢慢走在最后。

    “小薛,你是不是……”他犹犹豫豫、吞吞吐吐,很不确定地说,“是不是想,甩开常副教授和郑夺,自己单干?”

    她像所有聪明的女人一样,很会眨眼。

    两撇颤动的睫毛,配合微微翘起的唇形,意思就表达到位了:我不是说了,和周教授想的一样吗?

    周闻看出了对方的意思,但不轻易表态,再次思考起来。

    他暗自想:“她想的倒也不错。郑夺出了题目,还指明了解题思路,连技术难点也点出来了,剩下的,无非是方法、技巧、细节、经验和耐心。

    “如果比喻成盖房子,那郑夺已经画出了草图,还规划好了结构用料。老常负责打地基,再把主结构搭建起来。

    “我和小薛,负责浇筑混凝土、垒砖块,还有打地平、搞三通,然后还有所有的装潢工作。

    “草图已经给我们了,剩下的,我们确实可以自己干了,老常的活儿也很容易找人代替。

    “那他们没有我们,行不行呢?我们不跟他们合作,他们会再找谁呢?

    “关键还有个问题,没有郑夺,我们知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封顶呢?”

    薛亚珍轻声问:“怎么样?周教授,咱们想的一样吗?”

    周闻迟疑地回答:“再想想。”

    郑夺一个人走在最前面,离这群中老年旅行团有点远。

    他回过身来,突然举起相机,按下了快门,趁所有人不注意,记录下了这一刹那的故事。

    画面中,父亲和常林祥处于右边的三分线上,两人的身体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一。

    他们一个在说笑,另一个在点头哈腰,犹如一对领导和下属。

    后左边,是落在后面的周、薛两位年轻的正教授,位于左三分线再偏左一点,占据画面的七到八分之一。

    他们一个若有所思,看着地面,一个笑容淡雅,注视着身边这个思想者,倒有点像对出轨的情侣。

    可惜,这不是数码相机,郑夺拍下的这幅照片,他自己看不见。

    之后,周闻也不会冲洗出来。

    “哎,小郑,问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