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你不了解的两晋南北朝 » 第四章 二赵争锋(1)

第四章 二赵争锋(1)

    东汉末年,南匈奴诸部就因黄巾之乱内迁河内郡,曹操分匈奴为五部,各部人都聚居在山西并州一带,直至晋朝。魏晋时期,其他外族亦有内迁。八王之乱期间及之后的时间里,很多少数民族也被卷入了战乱,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故称“五胡乱华”。其中最先登场的少数民族就是南匈奴,他们的代表人物是刘氏三父子:刘渊、刘聪、刘曜。

    当时西晋政府为了控制内附的少数民族,把他们的儿子弄到京城来做人质,刘渊也在其中。到了京城之后,刘渊和京城的上层人物联系非常密切,还见到了司马昭、司马炎。司马昭和司马炎给了他极高的评价,司马炎说他身高八尺,须长三尺,雄健过人,且应对如流,丝毫不亚于当年的金日磾。刘渊对于汉文化是极度推崇和向往的,他自认为是大汉的外甥。后来刘渊的父亲去世,他回到山西一带,做了左部长,后来又被封为匈奴在山西中部和北部的总首领。随着“八王之乱”战火的不断延续,刘渊困惑了,这场战争到底谁是正义的,他无所适从,不知道该跟谁。这时就有人建议刘渊,我们谁也不要依附,不如自己开创一片基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于是刘渊决定自己问鼎中原。公元304年,他公开打出汉的旗号,自封为汉王,第二年又称汉帝,以恢复汉室江山为口号,开始向西晋发动进攻。可惜他还没来得及完成他恢复汉室江山的宏图大业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刘和继位。

    刘渊有记载的儿子共有五个:太子刘和,后来继承皇位;一个叫刘裕,封为齐王;一个叫刘隆,封为鲁王;一个叫刘聪,封为楚王;还有一个叫刘乂,封为北海王。刘和在继位之后发现他的这几个兄弟手里都握有重兵,如果他们对自己发难,那自己岂不是就完啦。于是他就在一些谋士的策划之下,设计把刘裕和刘隆给杀了,同时派兵进攻刘聪。结果兵败,反被刘聪给杀了。刘聪在杀了刘和之后,推举他的弟弟刘乂来做皇帝,但刘乂坚决不从。刘乂不傻,他很清楚在当时的形势下,谁手里有枪杆子,谁才有话语权,拳头才是硬道理。最后在刘乂和其他官员的推举下,刘聪做了皇帝。

    刘聪也是一个文武双全之人,据说刘聪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读遍诸子百家,精通诗文,擅长书法,还精于骑射。长大之后,他来洛阳开开眼界,当时许多西晋的名士都以和他结交为荣。太原王司马浑甚至对刘渊说,你这个儿子将来前途不可预测,必定大有作为。刘聪的才能很快就体现出来了,刘渊一起兵,但凡打大仗、硬仗,刘聪都是身先士卒。后来刘渊去世之后,他继续派兵,打洛阳,打长安,打西晋在黄河以北的其他城市。公元311年,刘聪派兵攻占了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公元316年,刘聪又攻占了长安,彻底结束了西晋王朝。

    当然,具体带兵攻占洛阳和长安的是刘渊的养子刘曜。刘曜也是一位文武双全之人,他自比战国时的名将乐毅,西汉开国名臣萧何、曹参,而刘聪也很赞许他的这种比较,甚至认为刘曜跟他们比还是太谦虚了,如果时运好,他可以相比汉光武帝刘秀,再不济也能相比魏武帝曹操。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刘曜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这刘氏三父子都是当时的传奇英雄,但在中国历史上,传奇英雄往往只能局限在战场上,一旦他成为了君主,极有可能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传奇英雄演变为荒唐君主。非常不幸的是,这条定律在刘聪和刘曜身上都应验了。刘聪在继位之后,他自己就不打仗了,他让刘曜,以及他的儿子刘粲去打仗,自己则在大汉国的国都平阳(今山西临汾)游猎无度,酒色为伴,此外还滥杀成性。将领在前线打了败仗,杀!官员没有按时准备好宫中的需求物品,杀!心情不好了,也杀!

    不过侥幸的是,在攻下长安后两年,刘聪就去世了,他并没有时间来把打下的江山败光。他死后他的儿子刘粲继位,结果被权臣所杀。刘曜当时正在长安,他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带兵杀奔平阳,联合了效忠刘氏的官员,杀掉了权臣,为刘粲报了仇。之后刘曜称帝,同时把都城从平阳迁到长安。迁都长安之后,公元319年,刘曜把国号由汉改为了赵,这就是十六国之中的第一个政权——前赵。那么刘曜为什么要改国号呢?之前刘渊定国号为汉的时候一方面是出于对汉的崇拜,一方面也是为了获得汉人的支持,但刘曜认为现在时过境迁了,匈奴人在领导历史的潮流了,所以要与时俱进,国号也要改掉了。那为什么要改成赵呢?这就涉及到了“五德终始说”。根据这个理论的说法,晋是属金德,赵是属水德,金生水,那取代西晋的就应该是赵,这叫顺应天命。

    刘曜迁都长安之后,还干了几件事。第一件是在长安设立太学,把他统治区内1500个俊秀子弟集中在长安读书。第二是招募人口,把各地发生动荡的灾民迁到关中一带,这样既能增强关中的势力,还便于就近管理。但刘曜的统治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他控制的地区民族矛盾极其复杂,但刘曜不具备处理这种矛盾的能力,而且他身边也没有组建起一支能够出谋划策的智囊团帮他来处理这种矛盾。这也为他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刘曜的“赵”刚出现不久,马上又有人成立了另外一个“赵”,历史上为了区分,便把刘曜的这个赵成为前赵,之后成立的那个赵称为后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