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逆贼 » 第二十一章 十二俊各有所归

第二十一章 十二俊各有所归

    “哦?”

    其实,在来见郭汜之前,郭嘉心目中就只有一位明主——曹操,奈何,被好友戏志才抢先了一步,否则的话,他也不会前来长安考察郭汜。

    “贤弟不信?那,为兄便剖析一下那些所谓的英杰好了,袁术,自高自大,宽以待己,严以待人,既无识人之明,又无自省之能,看似实力雄厚,实则迟早败亡,数年内之事尔。”

    “袁绍,外宽内忌,有人才而无法尽其用,多谋寡断,纵使能一时得势,也必难长久,非人主之相。”

    “公孙瓒,勇而无谋,迟早败于袁绍手下;刘焉、陶谦皆已老迈不堪,子孙辈中又无出色者,不过垂垂待毙之徒也,无须多论。”

    “北海孔融,食古不化,不过祭酒之才而已,难堪大任;张扬,忠厚老实人,自守都难,更遑论向外扩张。”

    “荆州刘表,看似有君子之风,其实不过守家犬罢了,有人才却不敢用,不足为虑。”

    “平原刘备倒是有人主之志,可惜兵微将寡,又无大才辅佐,纵使潜龙在渊,却难有出头之日,为兄也不会给他丁点机会。”

    “真正能与为兄相争者,唯曹操一人,这厮脸厚心黑,且有识人之能,手下文武皆当行出色,确是劲敌。”

    “不过,他终究还是难逃一败,原因就一个,兖州,四战之地,周边群狼环聚,战乱必频,难有休养生息之可能。”

    “为兄但消抓住一个机会,趁其师老兵疲,便可一举荡平此獠,此其后,当再无一人可与为兄相争!”

    “只是,话又说回来了,这么个时机实难掌控精确,这,就须得贤弟指点迷津了,为兄再次恳请贤弟看着天下苍生的份上,助为兄一臂之力。”

    郭汜完全不掩饰对群雄们的蔑视,也毫不掩饰自己对郭嘉的求贤若渴。

    “……”

    静静地听完了这么番话后,郭嘉沉默了。

    他承认郭汜的分析确实极其到位,与他自己的判断如出一辙。

    毫无疑问,郭汜其人确实雄才大略。

    只是,马贼的出身却是个很要命的问题——在这么个极其讲究门第的年代,西凉集团要想获得世家的支持,难度实在是太大了些。

    为自身的将来着想,郭嘉难免有些犹豫。

    “贤弟若是不放心,可先在为兄处多呆些时日,若觉得不合,大可自行离去,为兄绝不阻拦。”

    郭汜有点小郁闷——旁人穿越后,不是只要王霸之气一抖,小弟们就纷纷纳头便拜的吗?

    怎么到了他这里,都特么的这般不好侍候,贾诩如此,张辽、高顺也如此,轮到了郭嘉,居然还是如此。

    “那,嘉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一听这话,郭嘉顿时动容了,要知道这可是大争之世,在对待人才上,绝大多数的枭雄都是一个态度——我得不到的,别人也甭想得到。

    真正能有郭汜这等胸襟与气魄的,可谓是少之又少。

    “哈哈……,好,为兄得贤弟,恰如汉高祖得张良,大事可定矣,哈哈……”

    尽管郭家并未口称主公,但,这已经算是个好开端了,郭汜也真没啥可不满意的了……

    秉烛夜谈了一整夜后,郭汜便即上了本章,任命郭嘉为大将军府司马,总揽军务调度,并赏赐宅院一栋、仆役近百、金银等财货不少,总价值在五千贯以上。

    消息传开后,军中诸将纷纷表示不服,可郭汜却说给得算是少了,若非大将军府财政用度偏紧,当翻十倍以上,并言称今后但凡郭嘉有令,便等若他郭汜所言。

    碍于郭汜的威严,诸将们虽不敢就此事再多进言,可私下里却是难免酝酿着要给郭嘉一点颜色瞧瞧。

    对此,郭汜自然心中有数,但却并不打算强压。

    在他看来,郭嘉若真是盛名之下无虚士,那肯定能轻松应对,若不能,那,这位所谓的天才谋士只怕也不过是浪得虚名罢了。

    随着郭嘉得以重用,十二俊的说法很快便传遍了天下,不过,绝大多数的世家子弟对此都很不以为然。

    概因这十二人中,除了黄忠、刘晔、陈登之外,全都是寒门或是草根出身。

    在一帮自以为是的世家子弟眼中,所谓的十二俊,不过只是个笑料而已,当不得真。

    实际上,不止是世家子弟们这么认为,各路豪强也大半是这等想法——刚投靠了公孙瓒的赵云以及已决定留在长沙的黄忠都没得到重用。

    鲁肃原本倒是有意去长安走上一趟,结果却被周瑜所阻,理由就一个——郭汜,马贼出身,纵一时得势,也必难长久,不若且待好友孙策崛起。

    于是,两人相约蛰伏,以待来日。

    程昱,原本于濮阳待价而沽,结果,曹操直接找上了门去,再三延请,最终,他投入了曹操的阵营。

    刘晔拒绝了招贤诏书,自言学业未成,尚须闭门读书,结果却被袁术派人找上了门,强行抓到了宛城,不由分说地委为从事郎中。

    消息传出,为之瞠目结舌者,不知凡几。

    陈登同样婉拒了招贤诏书,言称父已老,无意出仕,可转过头来,却接受了陶谦的任命,担当下邳令。

    太史慈本人远在辽东,并未接到诏书,但,其母却是直接拒绝了郭汜的延请,言称汉、贼不两立。

    北海太守孔融闻知其事后,大为赞赏,屡屡派人送钱送物,多方照顾。

    甘宁与魏延此时都才刚满十八,正是意气风发之年岁,容易受舆论影响,当初在接到招贤诏书时,都觉得郭汜不过就是另一个董卓,乱汉的贼子而已,完全不值得效忠。

    可随着郭汜所主导的诸多安民措施得以执行,以及冤鬼索命一案被世人传得个神乎其神,二人对郭汜的印象已有了明显的改观。

    待得郭嘉受重用的消息传来,二人这才真正动心了,各自打点包裹,从家乡出发,赶赴长安,几乎是前后脚到了招贤馆。

    郭汜闻讯后大喜,亲自赶到了招贤馆,一番恳谈后,委二人为偏将军,于亲卫军中听用。

    至此,除了太史慈外,十二俊已各有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