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花木春秋 » 第二十三篇 贝叶棕:梵天典谟存贝叶,三乘奥义显妙华

第二十三篇 贝叶棕:梵天典谟存贝叶,三乘奥义显妙华

    2014年7月上旬去西安旅游时,曾拜谒大雁塔,在塔的四层看到了玄奘法师带回的“贝叶经”复制品和译好的经书。展品介绍说:“贝叶经即刻写在处理后的贝多罗树叶上的经卷。当时的印度,人造纸张极为稀少,因此以叶代之。玄奘法师取回的经书均为‘贝叶经’。”

    复制的“贝叶经”装在密封的玻璃管内,可以看出,贝叶很长,有一定宽度,上面能书写不少的字,另外,感觉贝叶有一定的韧性,便于保存。

    想想这就是唐僧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的真经,我不由地对它肃然起敬,也很想知道真实的“贝多罗树”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2019年5月初,我在广州华南植物园看到一种棕榈科的植物,叶子很像刻写贝叶经的那种,用软件识别,说是“贝叶棕”。

    后来查《中国植物志》,贝叶棕就是贝叶经的刻写材料之一(据该书介绍,糖棕的叶片也可用来刻写文字或经文)。书中说贝叶棕:“原产印度、斯里兰卡等亚洲热带国家,它是随着佛教(小乘佛教)的传播而被引入我国的,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目前仅在云南XSBN地区零星栽植于缅寺(佛寺)旁边和植物园内。贝叶棕的引入首先是作为一种宗教信仰的植物而栽培……其叶片可代纸作书写材料,在印度和我国云南(傣族)有用贝叶刻写佛经的,俗称‘贝叶经’。”

    之后,我去新加坡旅游,又在滨海南花园看到了贝叶棕。

    “贝叶棕”这个名字出现的比较晚,1984年出版的《XSBN植物名录》才使用了此名,1991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13卷第1册沿用了这个中文名称。而在中国现代植物学初创时期,Corypha(贝叶棕属)的中文名称采用的是日本三好学所著《热带植物奇观》中的名字——“行李叶椰子”。(见1918年初版的《植物学大辞典》419页)

    其实贝叶棕(CoryphaumbraculiferaLinn.)在中国的古文献中并不是这个名字。2017年出版的《中华大典·生物学典·植物分典》(主编吴征镒)列出了部分古籍中CoryphaumbraculiferaLinn.的中文名称:晋·裴渊《广州记》为思惟树、槃多树;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为贝多;《旧唐书》为贝多叶、贝多木;清·汪灏等《广群芳谱》为贝叶;清·李调元《南越笔记》为贝多罗。《中华大典·生物学典·植物分典》则用“贝多树”作为中文名称。

    据华南植物园介绍,贝叶棕属佛教文化植物,是寺庙常种的“五树六花”之一。

    据XSBN热带植物园网站介绍:贝叶棕的繁殖长期以来都是一个技术难题,移栽后很难成活。由于贝叶棕重要的文化价值,过去能种植贝叶棕对于很多寺庙都是一种荣誉,传说只有得道高僧才能种活。据版纳植物园韩骅等人1983年的调查,八十年代的XSBN曾经一度只剩余20多株贝叶棕。80年代经过版纳植物园种子繁殖技术攻关,贝叶棕在XSBN才逐渐繁多起来。

    XSBN民族地区的傣族宗教人士,常常在贝叶上记录历史,而刻制贝叶经的贝叶,就是贝叶棕的硕大叶片。人们把剑形的贝叶叶片经过简单的加工:修整、压平、水煮、晒干,然后装订成册,用特制“铁笔”在上面刻写文字,刻完后涂上植物油,叶面上就出现了清晰的字迹。贝叶经久耐用,使用次数的增加不但不会腿色反而能使字迹越来越清楚,现存百年之久的贝叶经仍字字清晰可辨。

    贝叶棕是一次性开花结果植物,一辈子只开一次花,结果之后就会死亡,是典型的“自杀式繁殖方式”。贝叶棕的寿命大约是30到80年,在XSBN经过引种驯化之后,贝叶棕平均在50岁左右开花。贝叶棕开花的时候,会在顶上伸出一个花序,花朵呈米色,很小但数量庞大。据称贝叶棕的一个花序上面竟然有2400多万朵小花,堪称世界上开花最多的植物。贝叶棕一生只开一次花,一开就是千万朵,为热带雨林中最为壮观的景致之一。

    乌拉盖河赞曰:

    玄奘西行五万里,佛经取回五百夹。

    梵天典谟存贝叶,三乘奥义显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