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河朔儿女 » 第四十四章 革命自有后来人

第四十四章 革命自有后来人

    蔡州地处淮水支脉汝水上,与南朝毗邻,没有险关可据,况且还面临着南朝的威胁。金哀宗驻在归德时,曾经派遣白华等人前往邓州召集援兵,孰料,白华见风使舵便叛降南朝。邓州节度使移剌瑗也一同背叛金国投降了南朝。金哀宗见墙倒众人推,众叛亲离,万不得已,遂离开归德前去蔡州。此时临淄郡王王义深又在灵璧叛变,并且经涟水进入南朝。

    金哀宗退到蔡州城,便下令将帅做好固守的准备,还派遣特使去外围寻求增援。不仅如此,还派精兵轮流值班戍守工事。天兴二年(1233年)九月,鲁山元帅元志率领一千金兵驰援蔡州,息州忠孝军元帅蔡八尔、王山儿等也领兵赶赴蔡州。蔡州领省院事完颜仲德下令工匠修缮器甲,限期一个月完成任务;他主持军政后,赏罚分明,军纪严整,很快金国军威得以振作。

    斯时,蒙古人一路追随到了蔡州,大汗窝阔台一面派兵向金军讨地要阵,一面派人去见南朝的襄阳知府,邀请他出兵形成夹击之势攻打金国。南朝宋理宗赵昀觉得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报仇机会来了,一洗先帝‘“靖康之耻”。于是,宋理宗出兵配合蒙古人攻打金国的另一个州城。

    这个州见敌人入侵,便赶紧向金哀宗求救。此时,金哀宗也是苦无计策,只好派人领兵数百前去救援。事后,金哀宗还在犯嘀咕:“南朝曾与我朝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想当初,南朝联合我朝一举灭掉了辽国,如今却出尔反尔,与我朝作对,意欲勾结蒙古攻打我朝,真是见异思迁,有奶就是娘。”

    当月,金哀宗派人去南朝借粮,金哀宗对使者晓以利害,说:“宋人辜负朕恩很深了。朕自继位以来,戒饬边将不要侵犯南边界限。有的戍边大臣主动请缨征讨宋朝,朕未尝不是严厉斥责进行庇护。假设攻占宋朝一个州,那都是探囊取物。近年来,淮阴地区有人来归顺,他们拿着金币来赎身,朕若是接受了这些钱财,那怎么行?清口临阵生擒数千俘虏,朕悉数放回并资助生活费。今日,宋朝趁我朝疲敝,占据我寿州,诱我邓州,又攻打我唐州,他们谋略太肤浅了。迄今为止,大元灭掉了四十个国家,以及西夏,西夏灭亡后又殃及我朝,我朝覆灭后,下一个目标必定是宋朝。唇亡齿寒,自然之理。如果宋朝与我朝联合起来,所以说为我朝的同时也在为宋朝。卿过去之后,诚恳地对宋朝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可是,金国使者到了宋朝,宋朝皇帝不仅不借粮还不感恩。

    金哀宗获悉后对南朝不齿道:“真乃卑鄙无耻,即使我朝灭亡了,你也好不到哪里去。”

    塔察尔率领的蒙古兵与孟珙率领的南朝部队,分道向蔡州进攻。天兴二年九月,蒙古兵到达蔡州城下。

    重阳节那一天,金哀宗率众臣祭拜上天,祈求上天保佑大金王朝国祚绵长。他对众臣说:“金国开创以来,国祚一百多年,你们或因先祖立功,或因功劳被起用,已经很多年了。如今国家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你们愿意与朕共患难,真可谓精忠报国。蒙古人将要攻打金国,正是你们报国立功的时候,即便为国牺牲,也不失为忠孝之鬼。”言毕,金哀宗给众臣一一赐酒。

    斯时金哀宗面对内忧外患,仍然带领将士们坚守城池,誓与阵地共存亡。

    当金国大将军武仙赶到蔡州时,却被蒙古骁将董文炳截住。

    此时,武仙质问眼前这位蒙古骁将:“来者何人,胆敢截杀我武仙部队。”

    董文炳一身铠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只见他抖擞精神,一舞手中长枪,高声道:“武仙老贼,你给我听好了,我乃蒙古大将军董俊长子董文炳是也。我已等你好久了。”

    武仙被董文炳断喝打了一个冷个瘆,他极力稳定着此时澎湃的情绪,一声长笑道:“我与你父亲打了多半辈子的交道,细细算来各有千秋,不过,你父亲太气盛了,要是他能刚柔并济就不会易摧。”

    董文炳两眼爆圆,扬声道:“为国尽忠,死而后已,岂能像你这个老匹夫一样,朝三暮四,苟全性命于乱世,如此败类,尚敢给别人上课,滚一边子去!”

    武仙听罢,气得胡子直抖动,他降声道:“竖子不可教!好歹我与你父亲各为其主,对朝廷那是忠心不二。”

    董文炳听闻,大笑道:“老匹夫,焉敢称自己忠心不二,真是笑煞人也。既然如此,你就过来接招吧。”

    武仙早被董文炳气得直翻白眼,心里的话:“我不给你个下马威,你不知道马王爷长着三只眼。”

    双方言语不和,战在了一起。武仙挥动手中大刀,直奔董文炳面门砍来。董文炳一个闪身,刀走了。武仙刀走偏锋,直击董文炳坐骑,又被对方破解。如实者三。

    董文炳抽身对武仙说道:“念你老匹夫,我不与计较,要打你却是虎落平阳,如若活命,还是速速降来。”

    武仙不听则已,一听火气更大,他厉声对董文炳说道:“既然孺子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可别怪我没有给你机会。”

    董文炳哪里还跟他屁话溜丢,捻起长枪与武仙站在一起。双方将士交缠在一起,直杀得尘土蔽日血肉横飞,彼此尸首相枕藉。武仙人多势众,董文炳艺高一筹。

    日头落山的时候,双方罢战,各自鸣锣收兵。

    原来,蒙古大将军董俊在汴京鏖战中壮烈牺牲为国捐躯。噩耗传来,大汗窝阔台下令国祭三日。后封董俊为赵国公。革命自有后来人,大汗窝阔台封董文炳为将军,时年二十岁。董文炳接过父鞭,在蒙古改朝换代中率领董家军驰骋疆场冲锋陷阵,在一次次硝烟弥漫中,立下了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