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精神分裂者的梦境 » 第四十章 大闹北魏军后方

第四十章 大闹北魏军后方

    唐笠和众人商议后想出的办法是在山里向北走三天的地方找一处合适的进出山地点提前建立一个据点。

    这个据点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一是要隐蔽,不能轻易被发现。

    二是进出山要方便,地形太复杂的地方不行。

    三是附近要有适合藏大量物资的地方,比如隐蔽且干燥的山洞之类的地方。这样既可以把抢来的粮食暂时藏在那里慢慢在山里往回运,还能作为一个备用的储备点。

    好在茫茫太行山里这种地方并不是很难找,盘古军中的那些原来就是半山民干这种活也算是进展所长了。

    善于征询和听取别人的意见是唐笠的一大优点,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并没有任何冷兵器时代的争斗经验,对这个时代也远不够了解。这种情况下要是在自大的不听别人的意见只靠自己瞎琢磨,他自己心里都没底。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唐笠还有一个小小的担心,那就是这次李程会不会乘机反水。

    之前抢的都是后秦军,他这个前北魏军官也没什么心理负担,这次要对他的老东家下手,地点又是在北魏控制的地盘上,他会不会想着乘机重返官军。

    虽然这段时间仔细观察下来,唐笠觉得这种可能性应该很小,因为李程以前又不是啥大人物,真跑回去估计也不会有好果子吃,可担心总归还是免不了的。

    可是唐笠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现在的盘古军中有差不多一半士兵都是原来的北魏官军,自己对李程的担心对这些人来说也同样适用。难道还都不用了?那样也就不用下山了。

    不过后来的战斗彻底打消了这种担心,因为李程不但本事比其他人明显高出一大截,做的所有事情也都能看得出是尽心尽力的。

    这个过程中并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所谓心理活动,唐笠也不是神仙能够读心。当见到李程数次带着斥候队骑兵干脆利索的将漏网的北魏官军杀的一个不剩后,唐笠就彻底百分百的信任他了。

    按照原定的计划,唐笠带着三百多老兵和一百多训练得最好的新兵共五百人从北面出了山。

    上党以北地区的秦人百姓没有后秦占领区的同胞那样惨,但也没好到哪去。因为突厥人同样需要粮食,需要民夫,只是没有羌人做的那么绝罢了。这些同样可怜的秦人百姓也还是时刻挣扎在生死线上,只待一颗火星就能点燃他们心中的熊熊烈火。

    北魏这边是本土作战,补给线相对较短,粮道之前也没受到过骚扰,因此还是那种分散式的运送方式,劫粮已经颇有经验的盘古军打起来非常轻松。

    唐笠带着五百人,在熟悉地形的当地秦人百姓的配合下神出鬼没的折腾了好几天,才终于和大股官军对上。

    这不是盘古军兴奋的忘乎所以,而是唐笠主动要打的这一仗。

    盘古军此次出山的目的不仅仅是劫粮,还有吸纳秦人百姓进山以壮大自身实力的目的。因此堂堂正正的击败一次北魏官军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给那些已经麻木了很多年的秦人百姓以信心,进而调动他们心中仇恨的血性。

    当然,对阵的官军人数不能太多,毕竟盘古军也就只有五百人,其中一百多还是半新兵,不但训练时间短,几次小规模劫粮也就是跟在老兵后面打酱油而已。

    最好的办法自然还是伏击,伏击一支数量不是太多的清缴官军。

    唐笠这边的心思越来越大,北魏军方面的日子也不好过。

    原本突厥人因为南下时间较晚,战斗力要比很早就进入中原花花世界的羌人强不少,在拉锯战中大多时候是处于上风的。铜川县就是数年前从羌人手中抢占的。

    可一个草包贺鲁花居然接连败给了一股秦人山贼,而且还败得几乎全军覆没。最重要的是那个该死的家伙居然瞒着不上报,以至于被羌人抓住了机会从他的防区撕开了一个大大的突破口,最终导致囤积了重兵的前线全线溃败。

    三万多人的前线驻军最后逃回来的不足四千,还大多是在援军到达后才陆陆续续收拢归队的。

    好在东北部军主帅拔延可石经验丰富,先是出城野战为城防布置赢得时间,其后依托上党坚城在损失了四千人后终于拖到了援兵到达,这才彻底稳住了北魏军阵脚。

    可紧跟着新的问题又出线了,那就是上党前线到底谁说了算?

    按照规矩应该是拔延可石这个东部军主帅说了算,拔延那环只是援军主将,理应归拔延可石指挥。

    可现实情况是拔延可石只有几千人,主力全在拔延那环手里。而且拔延可石之前败得太快太狠,要不是战事正紧,他肯定是要被撤职问罪的。

    万幸的是东部军一直都是北魏皇族拔延氏的势力范围,前线的两位主将也都是拔延一族,大小事情还能商量。

    可两人一个在城里一个在城外,后秦军虽然没把上党城围死,交流起来终究十分不便,北魏一方始终处于劣势除了兵力不足外这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战场上的形势又是瞬息万变,凡事别说达成一致,很多时候连商量都来不及,只能全凭两人之间的默契。

    前些天北魏方面得到消息,后秦军后方补给好像出了问题。两位主将都清楚自己并没有派人前去袭扰,也不是没想到,实在是手中兵力太过捉襟见肘。

    拔延可石心里大概猜到十有八九是之前击败贺鲁花的那股秦人山贼干的,心里虽然对这帮今日之局的始作俑者恨得牙痒痒,却也不得不庆幸对方此次也算是帮了自己的忙。

    可还没等他庆幸多久,己方的粮道也受到了袭扰。收到消息的拔延可石这下就不好判断敌人是谁了。也许是那股秦人山贼改变了目标,是羌人派出的游骑干的的可能性也不小。因为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对手可不像己方这样捉襟见肘。

    不管袭扰劫粮的到底是谁,自然都不能任其肆虐,但北魏军能派得出的搜捕人手实在无法太多。别说大队围剿,就连护送辎重车队的人数都无法增加得太多。能做的只有改变运送方式,和后秦军一样集中押送。

    可这样一来,之前稍稍扳回来一点的劣势就又重新倒了回去,甚至受到的影响要比之前的后秦军要大得多。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唐笠带领的盘古军又在本就处于劣势的北魏东部军的背后不轻不重的捅了一刀。

    在通讯不便的这个时代,补给运送方式不是说改就能改得过来的。唐笠抓住机会又劫了一只北魏补给队后却并没像之前那样将抢到的粮食和补充军械第一时间运回山里,而是将其当做诱饵准备打一下撵着自己跑了好几天的北魏军搜捕队。

    兵力居于绝对劣势的北魏军调不出大股战力最强的突厥骑兵,只能由少部分突厥骑兵带着大量秦人士卒组成搜捕队。不过为了提高机动能力,给每个秦人士卒也都配备了马匹,权当做是骑马步兵了。

    在地形复杂的并州带着北魏搜捕队兜了好几天圈子的唐笠终于瞅准时机,以刚抢到的辎重为饵,很容易的将一股三百人的北魏军诱进了早就准备好的包围圈。

    并州多山,即便是平原上也有不少适合伏击的小山沟。官军也是被盘古军几天下来耍得恼了,再加上突厥人骨子里对秦人的轻视,居然就那样毫无防备的一头扎进了这处很明显的兵家绝地。

    事先埋伏好的盘古军先推下大石将山道的两头一堵,然后两侧弓弩滚石齐下,双方还没照面就已经干掉了百十个对手。

    剩余的北魏军要不是有数量还算可观的突厥兵在,说不定直接就崩溃了,之前就有过那样的先例。不过此时也没好到哪去,乱哄哄的一齐就向来时的山道口逃去。

    对此唐笠早有准备,故意用更多的大石将出口堵死,入口处却搞得能让人勉强翻过去。

    可当近两百北魏败军丢弃了无法翻越乱石堆的战马爬出入口后,却见到了早已列队多时的盘古军。

    盘古军的准备很充分,赶制出来的巨盾巨矛虽然简陋,却足够让失去了战马的敌人绝望了。

    出口处狭窄,三百人结成的方阵将其堵得死死的。半人高的大盾不但完美的防御了对手射出的零星箭矢,还让极少数侥幸躲过长达数米的整棵树制成的巨型长矛攻击的敌人根本伤不到自己分毫。

    三百盘古军面对这种绝对的顺风盘越战越勇,不断向前推进的阵型居然比平时训练时保持的还要完美,很快就将翻过乱石的敌人杀了个一干二净。

    最后面的几十个北魏军反应过来前方是绝路之后也不再攀爬堵路的乱石了,转身骑上战马就向另一边的出口处逃去,半路上又被两侧的盘古军弓弩手一路射杀干掉了一小半。

    逃到出口处的北魏残兵一刻也不耽误的弃马就开始拼命攀爬堵路的巨石。

    两侧山上的盘古军也一路追到了他们背后,从背后射杀移动缓慢的他们就像平时射靶子一般没难度。

    最后侥幸翻过巨石的北魏军只有十个人,却又发现早有五十骑箭上弦、刀出鞘的在等着他们了。

    这正是李程率领的盘古军斥候队。

    五十骑兵对十个丢弃了战马甚至武器,又爬石头爬的手脚发软的对手,结果毫无悬念,还没来得及投降就转眼间被杀了个一干二净。

    确定已经全歼对手的盘古军没有立即撤退,堵在山道里的可都是让人舍不得放弃的好东西。当做诱饵的粮食还是其次,二百多匹完好无损的战马才是最大的战利品。

    再说全歼了这股三百人的北魏军搜捕队后,短时间内附近也不可能再有其他敌人出现了。

    转战几天里收拢的数百秦人青壮民夫收到信号后立即从附近的藏身处聚集到了山道入口处开始清理堵路的乱石。

    这些人的家人早就被盘古军提前转移进了山中,本就已经和盘古军一条心的他们在目睹了满地的官军尸体,尤其是其中百十个还是突厥人,最初的目瞪口呆过后干的那叫一个热火朝天。

    当然,唐笠也没自大到认为自己已经天下无敌了,干了这一票大的也不打算在继续刺激北魏军了,立刻带着所有人撤回了山里。然后组织包括两千多人的秦人百姓在内的所有人手立即开始向南边的盘古寨方向转移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