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精神分裂者的梦境 » 第四十一章 山中发展

第四十一章 山中发展

    北魏军的反应也着实是慢的可以。其他几队巡逻队过了大半天才发现了那三百具同僚尸体。而且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报仇,而是立刻聚集在一起先求自保。

    他们实在是搞不清能一下子全歼三百骑兵的对手真实实力到底有多强,心里实在没底自己会不会成为对手的下一个目标也被一口吃掉。

    而前线主力那边,无论是困守上党城的拔延可石还是防守着漫长防线的拔延那环都没有第一时间决定增兵围剿,实在也是再抽调不出更多的兵力了。

    一时间和后秦军对峙前线的北魏军被迫中断了补给,直到十天后将所有辎重对都集中到一起后才把补给续上。

    在这期间突厥人能做的除了全力防守,就只剩下了屠杀秦人百姓泄愤这一件能做的事了。这次盘古军露面的时间很长,突厥人已经搞明白了劫粮的是谁了。

    得到消息的盘古军反应就迅速多了。唐笠将在山中缓慢南运物资的任务全部交给了跟随进山的秦人百姓,仅留下了一屯五十人盘古军士兵负责组织,自己则带着盘古军主力再次北上出山。

    这次出击不是为了打劫北魏辎重队,就是为了寻机攻击四处屠戮泄愤的官军,并且将所有愿意进山的秦人百姓全部接进山。

    在连续击杀了十几股数十人一队的北魏军后,突厥人直接就缩回了上党一线再也不敢四处泄愤了。北魏东部军的两位主帅虽然恨得牙齿都要咬碎了,却也没有更多人手组织大规模的围剿队伍,此时就连每半个月押送一次集中补给的兵力都是勉强凑出来的。

    而经过突厥人这么一折腾,上党以北大片地区的秦人百姓也都知道自己没了活路,开始拖家带口的向东投奔盘古军。即便还有一些舍不得离开家园土地的,也都把盘古军的仁义威名散布了出去。

    一时间,整个东部并州无论是突厥人还是羌人占据的地盘,盘古军名声大噪,犹如横空出世的秦人救星般的成为了所有秦人百姓的希望所在。

    而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作战,盘古军抢到了数量庞大的物资,尤其是粮食。不得不说这还得益于北魏和后勤的大战,否则平时哪有这么多物资自动集中起来让盘古军来抢。

    就在盘古军众人都战意高昂的想要继续出击的时候,唐笠却冷静的按下了暂停键。

    按照盘古军一直以来的作风和习惯,唐笠详细的和将士们解释了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进山的百姓人数已经近万了,这些人虽然不缺吃喝,但住的地方却无法凭空变出来。进入十月后已经是冬季了,山里气温又低,不尽快给所有人都建一所能遮风挡雨的住处的话就要冻死人了,尤其是那些体弱的老幼。

    盘古军虽然人数不多,却是组织的关键力量,全力投入建设将大大加快建设速度。

    二是已经重视起来的北魏和后秦都加强了对后勤补给线的保护,劫掠的难度已经大大增加了。

    无力围剿的北魏一方相对比较好打,却是不能再继续抢了,否则很可能会因为力量失衡导致直接崩溃。

    所以再要抢也只能去抢后秦一方,双方势均力敌继续相持才对己方最为有利。

    而占据优势的后秦一方因为兵力充足,对后勤补给线的保护力量很强,稍有不慎就会让己方遭受难以承受的损失甚至失败。

    鉴于这两点,盘古军应该暂停出击,一边尽快安顿好进山的百姓,一边消化这段时间的收获。

    唐笠的解释获得了所有人的理解和认同,大家立即开始热火朝天的做着各自的事情。

    唐笠作为另一个太平世界中的普通老百姓,其实并不知道如何在如今这个乱世生存和发展,想来想去发现也就只有秦人百姓这一股力量可以依靠。

    可被胡人蹂躏了二百年的北方秦人力量太过分散且不抱团,想要将其能量激发出来,唐笠能够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用另一个世界建立新中国的大招----尽一切可能发动群众。

    具体做法唐笠知道的不细,也没地方去查去问,只能尽力回忆脑子里的碎片信息总结后摸索着照做。

    比如诉苦大会,比如优待和转化俘虏,比如军民鱼水情,比如人民子弟兵,比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后可能还会搞个古代异界版的土地革命,将所有百姓彻底牢牢的和盘古军捆在一起。

    因此暂停了出击的盘古军在唐笠的带领下暂时停止了所有训练,全力投入到了建设中去。

    最早的盘古寨肯定容纳不下万人,唐笠就组织人手在更东边的太行山深处另寻了一处山谷作为新的定居点。

    这个被命名为盘龙谷的地方距离盘古寨差不多半天的脚程,地形也很合适。盘龙谷并不是单独的一个山谷,而是有小道相连的数个小山谷的合称。适合建房居住的面积加起来很大,挤一挤足够容纳至少两三万人。

    在每个谷口处设立高大但不长的寨墙后不但能够凭借地利抵挡外敌入侵,一处失守后还能退到其他谷中继续坚守。再加上地处太行山深处,仅论防守条件甚至比盘古寨还好。

    唐笠甚至想着以后将已经在盘古寨中安家的所有人都迁到盘龙谷,盘古寨就当做纯粹的驻兵地。

    尽管只用先建一些最简单的草屋,但工程量也着实不小。好在人手足够充足,秦人又是极度的吃苦耐劳,加上人人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家人建房,山中的材料和粮食也很充足,因此进度十分快,终于赶在了第一场雪下之前建好了能够容纳所有人的简陋木草屋。

    在整个过程中唐笠和全体盘古军都和百姓们一起劳作,同族之间的认同感很快就建立了起来。以至于每晚唐笠拖着疲惫的身体坚持给盘古军上的课,主动来旁听的百姓都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

    当然,这也和秦人早已刻在骨子里的对读书识字的认可和向往有很大关系。听课认字对这些打出生起就没吃饱过饭的穷苦百姓来说,那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

    下雪之后山里的气温相当低,没赶上大规模秋种的百姓也没有多少庄稼需要伺候,唐笠觉得不能让大家伙就这么窝在屋子里闲着,至少多活动活动不会感觉到太冷。至于冬天干活会让人吃的更多,对于暂时粮食十分充足的盘古军来说并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情。

    唐笠把所有百姓分成了三类。

    青壮男人组织起来从基本队列开始训练,由历次战斗中伤残的老兵充当教官。等到完成基本训练之后再从盘古军中挑选人手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训练。比如基本武器的用法、简单战阵的演练和一些基本的配合。

    这两轮训练完成后,其中表现最好的一部分就是最好的新兵来源,到时候盘古军就可以再次扩军了。

    唐笠和这些人讲,想在这个世道护着自己和家人活下去甚至拼出个前程,这些保命的本事是必须要会的。不当兵也得会!不然遇到残暴的胡人只能伸着脖子等着被砍,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父母妻儿被凌辱后杀死!

    对这话所有秦人都完全认可。两百年来北方的秦人本就是一直过这种牲畜不如的日子,偶尔逼上绝路有心拼命也打不过武艺娴熟的胡人。

    现在能吃饱能穿暖,还有间屋子能遮风挡雪,这些打出生起就挣扎在生死线上的最底层百姓丝毫不觉得那些训练辛苦,反而都憋着一口气玩儿命的练。

    女人和老人也被组织了起来。她们虽不能上阵拼杀,可打小自己动手干一切需要干的活的她们,做起很多事情来却绝对得心应手。

    比如将历次缴获中穿不过来的各类铠甲拆了重新弄成更精良的新甲。心灵手巧的女人和老人们绝对是干这种十分耗时费心的活计的最佳人选。

    甚至还提出了不少有用的改进意见,让最后定型的新式铠甲让当过正规军官的李程都赞不绝口,说是比军中的制式甲要好得多。

    当然,这和原材料相对盘古军人数来说十分充足,可以不计成本有着莫大的关系。

    还有一些心灵手巧的妇女居然用盘古寨里以前打猎积攒的动物筋角比照着作出了新弩,试射的效果居然并不比原来那些用缴获的军中弓箭改制的弩差多少。

    至于箭矢一个冬天更是不知道做了多少,反正山中各种材料漫山遍野都是,就连铁质的箭头都有会铁匠手艺的百姓支起了炉子造出了不少。

    原料自然是将一些损坏得不值得修复的多余兵器回炉得来的,总之箭头的用料很少。

    最后一类是孩子。唐笠坚决制止了百姓们要让大一点能干活的孩子也加入老人妇女生产队伍的做法,把所有12岁以下的孩子都集中了起来,每天的任务除了锻炼身体就是上课。

    进山的百姓并不全是赤贫的农民,也有个别原本家境尚算不错的人家也上过几天私塾,其中甚至有一个老人家原本就是乡间的私塾先生。

    陈道清这个文人也终于脱离了本身并不擅长的战斗序列,被唐笠安排牵头带着几个凑合能用的人手组成了简陋的教师团队,每天负责教这些孩子们从零基础开始识字。

    是的,只能识字,因为书本问题是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的,他们就是想要教正统的四书五经也没那条件。

    当然,唐笠也不会让他们承担或者说是占据所有的教学任务,夹带私货是唐笠必须要做的。

    于是这些孩子就被强制要求每晚和盘古军将士一起听唐笠讲课,或者说是洗脑。为了解决自己一个人干不过陈道清一群人的问题,唐笠还严令他们不准教授任何他们脑子里能记得的成体系的所谓经典。

    他们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教这些孩子识字,至于必须要用到的教材,要么是唐笠自己回忆着胡编的一些正能量小故事,要么是经过唐笠严格刷选后的这个时代的正能量小故事。

    陈道清他们自然不知道啥是正能量,只能在背地里吐槽唐笠的做法荒唐。他们要是会另一个世界的现代语言的话,一定会吐槽一句“这根本就是瞎胡搞!”

    不过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更受孩子们的欢迎,毕竟相比《论语》之类的艰涩经典,小孩子对听故事肯定更感兴趣。

    至于盘古军中定期开展的诉苦活动,不但百姓们十分认同,甚至这些孩子也丝毫没有听不懂的表现。因为他们每一个从记事的那一刻起过的就是这种被欺负的苦日子。

    例行的战后总结自然也少不了,这种唐笠一直坚持的做法也慢慢的在盘古军中成了习惯。其中起最大作用的还是战场上的事实证明真的有用。

    从最初的山中反围剿开始,即便是在战斗期间,唐笠也组织所有人边打边总结改进。这种挣扎于生死线上的成长速度堪称奇迹,让最初只有几十人的盘古军越打越老道。

    到第二次反围剿时,活下来的老兵们就俨然是山林游击战的行家了。

    上次面对羌骑时吃了大亏,就连首领唐笠都重伤昏迷了一整夜,战死和重伤致残的兄弟更是超过了百人。一番痛定思痛的总结下来,大家伙想出了很多改进的法子。

    后来的战斗也证明了其中大部分法子都是很有效的。

    比如巨盾巨矛;比如更加充分的侦查,如果附近有其他敌军,宁可放弃机会也不打。

    这些改进让盘古军的伤亡一下子变得很低,收获却反倒比以前还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