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从马嵬坡开始 » 第二十章 李光弼

第二十章 李光弼

    长安拿下,李亨安排的是李光弼,让广平王和颜真卿,李光弼负责河北叛军。李有“西北第一名将”之誉,和郭子仪齐名,平时他治军严整,部下都对他十分敬畏,但是战功不够。

    用现在的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因为害怕而选择逃避,这对于李光弼来说是他最大的问题了。

    李光弼年少从军,平时他为人沉稳刚毅,他的上司,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十分器重他,除了提拔他当兵马使之外,还让他担任赤水军使,李光弼很快就因为军功进号“云麾将军”。

    在王忠嗣手下的时候,李光弼就为自己赢得了“名将”的荣誉,王忠嗣经常对别人说:“将来接替我这个位置的,一定就是李光弼!”

    但是,后来接替王忠嗣职位的并不是李光弼,而是安思顺,安禄山的堂兄。安思顺虽然是安禄山的堂兄,但是他并没有安禄山的野心,相反,他一直对朝廷忠心耿耿。

    747年,王忠嗣被人诬陷,回到朝中接受审讯,安思顺被派去接替王忠嗣的职位。

    虽然顶头上司换了,但是李光弼受到的器重并没有改变:安思顺十分欣赏李光弼的才能,他向朝廷申请任命李光弼为朔方节度副使,如果自己不在李光弼还可以代行职责。

    安思顺大概是太欣赏李光弼了,除了替他申请官职之外,安思顺还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光弼为妻,想让李光弼和自己的关系再进一步。

    此时的李光弼年纪在四十岁左右,以他如此的“高龄”不仅受到上司赏识,还能迎娶上司的女儿,这如果换成别人或许会高高兴兴地奉命行事。

    可是李光弼不是别人,他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非但没有表现出一点儿高兴的意思,反倒还吓得不轻,他赶紧借口“生病”,辞掉官职走人。

    历史上没有记载李光弼逃婚的原因,不过从安思顺是蕃将的身份来看,或许有双方种族不同、婚嫁观念不同的因素,因为李光弼并非“恐婚族”,他的妻子出自太原王氏,两人还生育有三个儿子。

    为了逃避迎娶上司的女儿不惜装病辞官,李光弼的性格显然非同凡响。以他这样的性格,还真能做出因为害怕不敢入朝觐见的事来。

    李光弼名声大,他辞官的消息传出去以后,很快就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那个人就是他昔日的同事,现在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

    李光弼在王忠嗣手下担任兵马使的时候,哥舒翰被王忠嗣提拔为衙将,后来因为立有战功,哥舒翰被派去担任陇右节度副使,负责节度使的事务。

    哥舒翰听说李光弼辞官的消息后,既爱惜他的人才,又佩服他的人品,于是就向朝廷上书,把李光弼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做了申诉,为李光弼争取了回京城长安任职的机会。

    哥舒翰也是唐朝名将,他对李光弼做的这件事可谓十分仁义。其实,哥舒翰不光如此对待李光弼,他对从前的上司王忠嗣也非常厚道。王忠嗣被押解回朝接受审讯时,正是哥舒翰在唐玄宗面前求情,这才免去王忠嗣的死罪,最后被贬为汉阳太守。

    李光弼有哥舒翰这样的老同事相助,自然是他的幸运,而作为一名战将,他的幸运仍将延续下去。

    755年十一月,安禄山率军南下反唐,唐玄宗紧急派出郭子仪率军讨贼。

    调兵遣将之时,唐玄宗问郭子仪,还有什么良将可以派遣?郭子仪当即推荐了李光弼,说此人可以担当平叛重任。

    756年正月,唐玄宗下诏,任命李光弼为云中太守,不久又转为魏郡太守、河北道采访使,带领五千朔方军会同郭子仪一起作战。

    李光弼和郭子仪的大军一到,先是收复失守的常山郡,然后又收复了藁城等十几个县。

    之后,河北十余个郡县相继归服。

    战场之上,李光弼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他智勇兼备,指挥若定,令行禁止,完全是一位威风八面的大将军形象,别人很难把这样一位大将军和那个因为抗婚而辞官逃跑的人联系在一起,更不会想到,这样一位威风凛凛的常胜将军,有一天会因为担心被奸臣所害而不敢入朝。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在战场上无所畏惧的主将,居然会被奸佞的淫威所震慑。

    李光弼害怕的奸佞,也正是导致郭子仪离开战场的人。平叛期间,原来的唐肃宗派遣郭子仪、李光弼等9位节度使一起率军讨伐安庆绪。兵将在外,唐肃宗显然既不信任郭子仪,也不信任李光弼,于是他把服侍自己的宦官鱼朝恩派去总揽诸军。

    第二年相州之战,双方即将交战之时,突然遭遇强风,唐军和叛军各自溃退,双方物资丢失严重。鱼朝恩一向嫉妒郭子仪功劳太大,于是就把这次战事不利的责任都推到郭子仪的身上,导致郭子仪被剥夺兵权,李光弼接替他的职务。

    本来全心在战场上杀敌的战将,体会到了玩弄权术之人的厉害。

    李光弼接替了郭子仪,可是他和鱼朝恩相处得很不愉快,他不得不接受鱼朝恩的胡乱指挥,然后接受打败仗的后果。

    后来原来的唐肃宗病逝,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随着唐代宗即位,和他一起执掌大权的还有一位自以为功高的宦官程元振。

    和鱼朝恩相比,程元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把朝中大臣、各镇节度使都玩弄于股掌之间,不受他笼络的官员,如襄阳节度使来瑱、大臣裴冕、同华节度使李怀让等人都被他所害。

    一时,朝廷及地方官员都人人自危,各自拥兵自保,不再顾及朝廷及君主的安危,李光弼当然也不例外。

    后来还是吐蕃进犯大唐,大军长驱直入,攻占长安。唐代宗紧急逃亡之余,紧急下诏让各地大臣前来勤王。

    各地人马中,只有李光弼曾经的部将田神功率领人马赶到,其他人一个没来。

    李光弼害怕被程元振等人所害,压根儿没动地方。

    唐代宗逃到陕州后,仍然指望着李光弼前来救援自己,于是派人去慰问李光弼的母亲,又下诏让李光弼前来护驾。

    李光弼仍然按兵不动,在各地勤王队伍迟迟没有到达的情况下,已经被搁置数年的郭子仪被启用。老将军重新披挂上阵,很快就稳定了局势,将唐代宗安稳地迎回京城。

    还朝的唐代宗还想着重用李光弼,他下了一道诏书,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

    李光弼做了一个相反的动作,他带着人马去了徐州,准备在那里依赖江淮的租赋自养。

    李光弼一连串的行为引起了手下将领们的质疑,尤其是曾经率先冲向京城救驾的田神功。以往跟随李光弼作战之时,这些部将们往往有令必行,从来不敢有所怠慢,可是现在看到李光弼的所作所为,这些人逐渐生了懈怠之心,他们开始抗命不遵,不再像以前那样服从李光弼的指令。

    李光弼有苦难言,有自己抗旨的行为在先,他甚至都不知道应该如何指责、惩罚这些曾经和自己出生入死的部下。

    李光弼显然不是一个胸襟开阔、为人豁达的人,远离了战场,他的大将风采好像也随之而去。如今,朝廷上有让他畏惧的奸佞,随时可能要了他的命;身边帐下有对他漠视的部下,他们看向他的目光比利刃更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