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从马嵬坡开始 » 第二十一章 民无二主

第二十一章 民无二主

    临危受命与民有二主,在古代的传统中,往往有这样的一句话: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意思是天子只能有一个。而李亨登基初期的局势并非如此。

    当时安禄山大军先后攻下长安和洛阳。在古代的政治伦理中,京城的沦陷,很大程度代表着正统性遭到质疑。而唐玄宗面对这一局面选择出逃。还是李亨临危受命,在部分文武大臣支持下登基称帝,而后整合力量抗击安禄山。

    同时,在这前,安禄山也宣布称帝,建立“燕”政权。一时间,中国出现了唐、燕对峙的局面。

    对于天下豪杰来说,局势变得不可测:有人认为唐能够中兴,依旧看好唐朝。也有人认为既然长安、洛阳都已经丢失,且李亨的皇位存在自立的成分,法理性不足,所以对唐朝的前途不看好,反倒认为燕朝可能成为新的王朝。这种局面对唐朝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而且对李亨来说,自己除了需要面对以上提到的问题之外,还需要考虑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唐朝内部问题:自己的皇位并非来自唐玄宗心甘情愿的禅位,且唐玄宗在位四十多年,大唐天子是李隆基这一点在唐朝臣民心中可谓深入人心。所以李亨如果不能在平定安禄山的叛乱中做出业绩,很可能也会面临被内部推翻的悲剧。

    而且,唐玄宗的另一个儿子:永王李璘也在积极联络力量。名义上李璘联络力量是为了弹压安禄山叛乱,但实际上,则是打算取代唐肃宗。毕竟唐肃宗称帝的依据是临危受命,是基于功劳。那自己如果功劳+实力比李亨大,是不是就可以取代唐肃宗?

    所以面对内外压力,李亨不得不考虑发动一场会战,夺回长安和洛阳。这样,唐朝的正统地位可以巩固,而且还可以树立自己的威望。李亨认为,唐军虽然夺下长安,离洛阳也不远,却不该马上展开全面的作战,而是要攻取远在千里之外的范阳,因为叛军抢掠得来的物资绝大部分都囤积在那里,叛军的家属也大都在那里,现在叛军主力又都集中于洛阳,避免与敌军硬碰硬,转而攻取敌必救之处,本来就是兵法中常用的避实击虚之法,这样做,不仅会切断叛军补给线,还抓住了战场的主动权,安禄山余孽有很大的可能会撤出洛阳,赶往范阳救援,到时,洛阳不攻自破,唐军主力则可任选一处战场,与叛军决战,所以从军事上来讲,这个决策才是最正确的。

    但是,李亨却与李泌的想法完全相反,他坚持先收复洛阳,然后再攻范阳。从军事上讲,这个想法有点不明智。表面上看,长安是唐朝的首都,本来就是座坚城,安庆绪所部十万兵马驻守于此,战斗力也不弱,此战双方都精疲力尽的一战,以如此疲惫之师,再去攻千里之外的范阳,太过勉强,更不用提叛军会因此提高警惕,利用草原骑兵的袭扰之法,在唐军行军时进行游击战,战场的主动权就被叛军抓在手中,在哪里决战,就是叛军决定。

    眼看相持不下,李亨又提出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他要迎回太上皇玄宗李隆基。李亨自己组建了个小朝廷,远隔千里就把他爹从皇帝宝座上撵下去了,现在又突然想把他迎回来,什么情况?其实这才是他要说的实话,他提出这个理由,就是在委婉地告诉李泌和其他臣子,这一仗他一定要打,不管多蠢都得打,因为打得不是军事,而是政治。

    李亨登基本来就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可要是唐朝新皇从叛军手中收复两京,再迎旧皇回朝,相当于奠定了唐肃宗的地位,说得再直白一点,老子把首都丢了,还被叛军撵得像兔子一样逃命,结果儿子一来,不仅收复了首都,还恭恭敬敬把老子接回来,这在政治上带来的丰厚回报,肯定要远超过军事上的胜利,哪怕把血流干,这一战,唐肃宗都一定要打!越快越好!不然等玄宗李隆基反应过来,他就只能唱一曲凉凉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李泌等人如何不知李亨打的什么主意?当下也只得附和。于是,收复长安之战打响了,万幸的是,草原上来的叛军并不喜欢守城,而是主力选择在野外与唐军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