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大商两界人 » 第五章 满朝尽是马屁精?

第五章 满朝尽是马屁精?

    “……这六年间,孤这商王做得如何?”

    “……孤这商王做得如何?”

    “……做得如何?”

    “……如何?”

    大殿之上,瞬间寂然。

    丞相商容看看这个,看看那个,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老得神昏耳溃,听错了大王的问题。

    可眼下,无论是闻仲、比干这些文官,还是黄飞虎等一众武将,俱是一副不敢相信的样子,比他还呆。

    “没听错?那这问题,为何要找闻仲这等顽石之人回答啊,这不正是我最擅长回答的问题吗!”

    商容瞪大眼睛,只觉错失了一个天赐良机。

    有如此想法的不止他一个,比干很早之前就想大肆歌颂一下帝恩了,此刻丢掉如此绝佳机会,只觉五脏俱痛。

    费仲更是莫名觉得嘴巴奇痒难耐,恨不得一吐江河湖海。

    即便是武将队伍,也意识到了这件事的恩赐程度。

    受命点评王上?

    黄飞虎看了眼太师背影,心中无奈,自己确实也该多看些竹书了。

    而作为被提问者,闻仲也回过了神,满脸惊异地看着台上人。

    大王深夜唤他们来,就为这个?

    他当即正襟站立,眼球快速转动:

    自己绝对不会听错,大王的问题,就是想让臣子评判一番自己六年来的功绩!

    是了,即便处事行为再怎么成熟稳重,说到底,他不过也才登基六年,一个将将二十有一的年轻人,做了那么多大事,想听听自己到底成就如何,也很正常!

    可大王又天性慎重,帝心清明,自然能够看出这朝上的文官,虽然做事尚可,却也尽是些阿谀奉承之辈。

    他既然问,定是想要最为公正、真实、客观的评论!

    所以,才会指名问我!

    本太师受先王所托,辅佐大王,手持打王鞭,自然刚正不阿!大王选我作评,实乃慧心自明,慧眼识珠!

    所以今日,绝不能有丝毫大意!

    不能辜负大王的信任!

    一系列心理活动转瞬即逝,闻仲瞥了眼殿中左侧,史官已然就位,皆是正襟危坐,面露兴奋。

    他们最知道今日之事意味着什么。

    不错~~

    老太师老心甚慰,暗暗点头,刚刚心悸时留下的余韵彻底消散,再无一丝疑虑。

    于是,他又是一步踏出,昂首来到文武官员正前方,郑重作礼:

    “王上之问,老臣已然知晓!”

    眼见着老太师这般铿锵之语,商容眼角微抽,以手抚面,不忍直视:

    “完了,这老东西,怕是又要犯轴了!”

    “太师,慎言,慎言啊!”

    比干心中略有惊慌,生怕太师哪句话一时偏激,扫了大王的雅兴。

    与此同时。

    帝辛将一切看在眼中,嘴角勾起,重新倚靠回王座,等待着对方后边的言语。

    当然,心中也开始暗暗准备第二份演讲稿。

    闻仲略做思索,终于开口:

    “老臣以为,若只看这在位六年所行之事,于朝堂及天下百姓而言,大王之德……”

    语气微顿,似乎在踌躇着评价之语。

    见此情景,帝辛微微坐直。

    事到如今,他也确实有些好奇,这位一向严苛的老太师,究竟会给自己何等评价。

    “想必,也不能太糟糕吧。”

    他心中暗道。

    史官有人提笔,有人持刻刀,严阵以待。

    太师抬头,对上那张青年面孔,似乎终于想好形容词,缓慢且谨慎地再次开口:

    “大王之德,应当,已不输前朝之舜禹!”

    “嗯?”

    帝辛眉头一挑,想不到竟是这评价。

    “大王莫急,老臣之言,皆有根据,且听臣下讲完。”

    闻仲快速补充。

    老脸似是尴尬一瞬,却强行镇定,维持着严肃之色。

    帝辛扫过群臣,嘴角微勾:“太师但说无妨,孤听着。”

    他当然知道,如今不是比后世,没有太多参照对比,且年月相近。

    因此,对于大多数普通人,乃至普通官员而言,舜与禹,也只能算前朝贤明的帝王。

    而一句孤听着,也听得闻仲心怀舒畅,言语之间,顿时少了许多凝涩:

    “帝辛一年,先王帝乙授王位于大王子受,大王当时年仅十五。

    其时局势动荡,但大王却展露出了铁血之腕,以雷霆之势剿杀贼寇,后又除佞臣,肃清朝野!

    此事先王中无一人做完,乃如今诸事之始。”

    他以子受之称,既是说给王座之上,也是说给史官。

    “关于这个,当年太师、黄将军、诸位大臣都助我良多,绝非我一人之功。”

    帝辛补充道。

    闻言,闻仲与黄飞虎对视一眼,皆是欣慰点头。

    闻仲不作停顿,继续开口道:

    “帝辛二年,大王力排众议,继诸代先王后,再次迁都,定都朝歌,当时即便是老臣都心存质疑,如今看来,这片背托天险的肥沃之地,实乃我大商中兴之土!

    此为大王慧眼识珠。”

    听到这里,武将阵营中,一众将军暗暗点头。

    朝歌城地处高位,又有四大诸侯四方佣簇,易守难攻,确实是天赐之地。

    “帝辛三年,大王亲自披甲调兵,为我朝歌铲除三大毒虫,令得鹿台一夕之间充盈,也为此后诸多大计定下基石!

    我等有如今之志,可以说皆受恩于大王。”

    此言一出,黄飞虎暗暗低头。

    虽说当初事发突然,但他毕竟身居护国大将之位,在大王身处那般境地之时,竟不能第一时间护在身前。

    实乃罪过。

    “帝辛四年,大王开设早朝,亲自督促百官勤仕。

    此后又改农耕法,施行均田制,重修赋税,让我朝歌百姓有安身立命之本,自那时起,朝歌周边饿殍锐减,四方游民更是主动纳降,至今已七万有余。

    眼下五谷丰登,耕者又有牛羊饲养,实乃一大功绩!至此,老臣觉得,已不输前朝帝禹。”

    “帝辛五年,大王四月闭门不出,苦思冥想留字之法,造竹简,创新笔,为我大商读书人开一篇新门,此后,又以神农尝百草之德,制盐粒、编制作物耕种之期、立十二时辰,为我朝歌务农者传道授业。”

    “帝辛六年,亦是今年年初,大王以贤圣之心,人皇之德,推行礼法之治,重用庶人,以费仲大夫为样昭告天下,有能者皆可出头。而后我等君臣上下一心,全力施行,兴办私塾,如今将过半年,便已颇见成效。至此,老臣觉得,已可比肩古时舜帝。”

    说到这里,闻仲轻呼一口气,语气渐缓,总结道:

    “论功,尚不能与古时三皇媲美,但大王所行,也多是为后人开先河之举,时间尚短,一些成效未显的,千秋之后后人自有判断,而那些显现成果的,只看反馈,与舜禹二帝一较高下,臣觉得,也不无道理。

    “不过大王还年轻,前途更是无量,若能精益求精,今后再评,未必不能与三皇一较高下!”

    言毕,闻仲目光如炬,缓缓扫过大殿诸人:“老臣说完了,各位若有不服者,可与吾一辩。”

    突然,他锁定某张老脸,面露冷笑:“怎么,商相觉得不服?”

    “额……”

    商容看着身旁满脸孤傲的闻太师,如同第一次认识他,本就皱纹密布的眼角无声抽搐。

    他先是对着上方作一揖,这才表情复杂地赔罪道:

    “太师说笑了,今日见太师一吐江河,句句真挚坦诚,心中震撼还来不及,哪会不服。

    “只是商容惭愧,一直觉得太师你不善言辞,如今看来,不是不擅,只是太师不愿,太师之口才,商容甘拜下风。”

    “不输舜禹”,同时比肩两位贤王的评价,怎么到这老东西嘴里,反倒像委屈了大王?

    这老家伙也不想想,时至今日,才出过几位贤明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