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离离原草上草 » 第三十四章 跳大神的王柏川

第三十四章 跳大神的王柏川

    伍贯一等人口中所说的马昭武和陆虎贲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虎将,因为反对司马德宗废长立幼,最终被赐死。

    王柏川虽然猜测到他们身处哪个朝代,心里还是有些不放心,想要更确切的答案,他见众人都低头不语,脸上充满了悲伤,跟着叹道:“武皇司马德宗身为一代雄主,威名赫赫,打下来的大好江山落到惠帝手里,没想到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当真让人心痛。”

    郑仁寿等人听到王柏川的话,眼睛里充满了惊异的神色,大晋朝谁敢当着众人面直呼武帝的名讳,更没人敢对当今皇上指短论长,后来一想他二人是从深山下来的,修道之人超尘脱俗,自然不用理会俗世这套礼节。

    王柏川见众人没有对他的话提出异议,便知道他并没有料错,他们果然处在历史上的晋朝末年,心情一下子跌入了谷底,开始盘算怎么能尽快离开这个即将发生动荡的年代。

    伍贯一说道:“王兄此意差矣,本朝也不是没有名将。”

    王柏川笑问道:“哦,你说的是刘穆之吧?”

    伍贯一笑道:“正是,刘将军原来是翰林院的编修,边境危急,京城里那么多将军不派,朝廷不知为何单单将刘穆之从翰林院里拔了出来,充到前线任游击将军。”

    赵全斌冷笑道:“恐怕京城那些将军都被匈奴人吓怕了,不敢来带兵,所以你们的朝廷只好找了一个不怕死的来顶缸。”

    伍贯一笑道:“道兄所料不差,京城那些二代将军一听说匈奴人在边关烧杀劫掠,谁也不敢领命前来,不过这样也好,如果将京城那些饭桶将军派来,倒霉的不止是老百姓了,俗话说一将无能,累死千军,恐怕当兵的也不少不了跟着他们送命。上战场从来都是武夫的事,我们从没有看好这位新来的先锋官,只希望这位新来的翰林大人遇到匈奴人不要吓的尿裤子才好,没想到...”

    成秀听到这里,紧接着说道:“没想到刘将军虽然身为书生,到了战场可不含糊,刚来边关不到三个月就阵斩匈奴三员大将,打了数场大胜仗,嚣张的匈奴人在刘将军手下吃了大亏,立即将营寨远远撤走,再也不敢肆意到边关骚扰。”

    王柏川听到这里,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如果说刘穆之是那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略型将领,那倒还能理解,一个从翰林院出来的书生,没有去过战场竟然能阵斩对方大将,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他很是怀疑成秀在为自己人夸口,毕竟晋朝这边人才凋零,能拿得出手的将才大概只有刘穆之这一位,在外人面前多夸两句也情有可原。

    赵全斌在旁边喝了半天酒,听众人说的热闹,放下酒杯说道:“要不是刘穆之将军威武,我们怎么能借着他的名吓退那些匈奴人,不知道这位刘将军长什么样,将来有机会定要拜访一下。”

    众人听到这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说话了,赵全斌见状呵呵笑道:“怎么了,难道你们都没见过刘穆之?”

    成秀脸一红,说道:“不瞒两位,我们是没见过刘穆之将军。”

    赵全斌叹道:“你们吹了半天,原来连别人的面都没见过啊?”

    伍贯一说道:“道兄,边关不比县城,刘将军和匈奴人作战,日理万机,哪有时间见我们这些官职低微的地方小吏,我们虽没有见过刘将军,但是刘将军的事迹却在百姓当中广为传颂,我们几人并没有半点夸大其词。”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虽说朝廷将帅乏人,像刘穆之那样的良将不多,不过大晋朝人口众多,被埋没的人才岂止一位两位,如今我就发现有两位不输于刘穆之将军的奇才。”

    郑仁寿听闻,好奇道:“难道这世上还有和刘穆之一样厉害的人物吗?”

    伍贯一指着王柏川和赵全斌,笑道:“那是当然,两位道兄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和一群手无寸铁的军户,不费一兵一卒就将匈奴人逼退,这份勇略岂非寻常人可比?”

    郑仁寿连声赞叹道:“果然不错,果然不错,若非大智大勇之人,万不能做到这样毫发无伤,贯一说的极是,两位确实天下奇才,来本县再敬两位道友一杯。”

    赵全斌第一次听到有人夸他是奇才,加上喝过酒心情大好,不由放声大笑,举杯和众人一起开怀畅饮。

    王柏川说道:“哪里,哪里,我们也是机缘凑巧,撞见好运气而已,借着刘穆之将军的名头才将匈奴人吓退,如若不然,即便再多上几倍的人数,我们恐怕也成了匈奴人的刀下鬼了。”

    伍贯一叹道:“道兄太过谦了”,转向郑仁寿说道:“太爷,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何不向朝廷保奏两位道兄,为朝廷效力?”

    郑仁寿虽是县官,在县衙却处处受人掣肘,主簿成秀是通判穆大人的人,别人不知道王承祖的来历,他却知道王承祖是知府黄炳堂的人,二人虽说都是他的下属,可后台都比他厉害,他一个也得罪不起。

    郑仁寿外出办事的时候,阴差阳错中救了伍贯一,他见伍贯一是个可用之人,就把他引进县衙做事,借以制衡二人,可惜伍贯一身份卑微,虽然绝顶聪明却也奈何不得成秀和王承祖,如果有伍贯一再加上这二人相助,那平安县还不是他说了算?

    想到这里,郑仁寿拍着手掌,说道:“贯一说的极是,如今边关处在多事之秋,国家正是用人之际,两位道友如此大才,何不下山为国家效力,平安县离边关又近,正是两位一显身手的地方,如果两位不嫌弃,这平安县衙以后就是两位道友的家了,不知两位遵义如何?”

    王柏川哪里知道郑仁寿的这些小心思,平安县虽然名字叫平安其实一点也不太平,匈奴人时常下来劫掠不说,只看王承祖那厮只身为县丞就能在县衙里兴风作浪,貌似郑仁寿也得让他三分,他们已经和王承祖结下梁子,如果真的留下来,按县丞大人的做事风格,恐怕有说不清的麻烦事等着他们。

    想到这里,王柏川说道:“多谢县令大人好意,我和赵兄都是山野之人,闲散惯了,恐怕很难习惯衙门的生活,再说我们此来是找师父的,师父还没找到,岂能耽搁在这里?”

    赵全斌听到这里,心中暗骂,咱们哪有师父可找啊,这小子不会是演戏演上头了吧,人家好心请咱们留下来,这里有吃有喝的,总比在外面闯荡强吧,为何不留下来歇歇脚,于是说道:“王兄啊,我看找师父这件事不用着急,县令大人如此说,盛情难却,咱们何不多待几天?”

    伍贯一对二人大有好感,听到赵全斌这样说,赶紧劝道:“是啊,王兄,平安县虽然不比江南市镇繁华,但也比你们修行的昆仑山条件要好的多吧,二人不若多留一段日子,以后要走了,再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