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乱世治臣 » 第9章 北伐的原因

第9章 北伐的原因

    按照楚国的制度,皇帝亲政要等到十五岁之后。

    皇帝亲政前,楚国由辅政大臣执掌政权,而辅政大臣中又以太尉刘知进为首。

    刘太尉辅政十年,政令皆由其所出,几乎满朝文武都认可刘知进是个合格的辅政大臣,甚至有人将其比作周公,但在卞太后和其政敌眼里,刘知进却并不那么讨人喜欢。

    辅政大臣做的越好,对皇帝权力限制的也就越大,刘知进当政又十分强势,与他意见相左的辅政大臣,陆续被他以各种理由贬出上京城,以至于五个辅政大臣,最后只留下了他和一个做事唯唯诺诺,被人称为办事丞相的郑道源。

    堂堂太后在朝堂上连说话的权力也没有,自家的江山却让外姓人说了算,这搁谁也对刘知进没多少的好感。

    而且刘知进处处防着自己的家族,就连自己的哥哥博洋侯卞通当个掌管上京城禁军的郎中令也遭到了刘知进的激烈反对,以外戚不可干政的祖制为名让自己哥哥只当了个有名无实的博洋侯。

    不过自己也成功阻止了他的心腹陈元礼进位郎中令,理由很荒唐但很有用——陈元礼不是士族出身。

    只是原郎中令李资只得继续担任郎中令,暂时不能进位御史大夫了。

    不过,近来卞太后对刘知进有了很大的改观。

    随着小皇帝年龄渐长,眼看马上便要到亲政的年龄了,卞太后忧心忡忡,怕强势的刘太尉会以各种理由来推迟皇帝亲政的时间,但没想到第一个主动上书请求皇帝亲政竟是刘知进。

    辅政大臣都提议让皇帝亲政了,其他的大臣自然也不会反对,这意味着小皇帝楚禾将要成为真正的皇帝了,而自己也将要成为真正的太后,再也不用看这帮朝臣的脸色了。

    卞太后自然欣喜若狂,她亲自颁下懿旨,让朝廷的人好好准备皇帝的亲政大典。

    在奉常官员的提议下,朝廷决定在皇帝的亲政大典举行前先在太极殿举行一次彩排。而北狄进攻边境的消息就是在皇帝亲政大典彩排的朝会上得到的。

    皇帝亲政大典的彩排上,卞太后坐在皇帝身旁,高高在上,朝中的大臣按文武分成两列,依次向皇帝行参拜礼,看着匍匐在脚下的刘知进,卞太后心中十分得意。

    彩排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之时,宫门口一阵的骚动,让殿内的彩排不得不中止,卞太后和满朝文武大臣一齐看向宫门口。

    只见太尉府长史蒋赫穿过层层侍卫,气喘吁吁的来到殿上,绕过诸位大臣直接来到刘知进身旁,从袖子里拿出一份战报。

    “太尉,有边关战报。”

    蒋赫小心翼翼的将战报拿到刘知进眼前。

    卞太后坐在大殿之上瞟了一眼,心中隐隐有些不满,皇帝正端坐在大殿之上,这蒋赫竟然直接将战报交给刘知进,看来太尉府的这些人心中只有太尉而没有皇帝。

    虽然心中不满,但刘知进太祖之时便投身军旅,太宗时期更是成为军中的二号人物,到后来太宗托孤之时更是将禁军交由其统领,成了楚国军中名副其实的第一人,是毫无争议的楚国第一名将。想到军中之事还要仰仗太尉,卞太后也只是慢慢开口问道:“太尉,可是边关有何战事?”

    这时朝堂上的众位大臣也都看清了,蒋赫带来的是一份五百里加急的紧急军情,一个个都伸着脖子向刘太尉这边看来。

    “回太后,也没什么,只不过是北狄族来犯我边关,边关守将向朝廷求援而已。”

    北狄进犯,战情焦灼,请速支援。

    蒋赫送来的战报上面只有这短短的十二个字。

    刘知进看了战报,先是皱了一下眉头,然后迅速恢复了冷静,对太后恭敬的回答道。

    朝堂上的所有人,包括卞太后和郑丞相,听完之后都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北狄是大楚北方最大的威胁,他们的骑兵行动迅速,骁勇善战,尤其是离上京城最近的完颜部,虽上京城威胁极大,如果让其突破了边关防线,关中平原一马平川,骑兵放开驰骋,用不了几天便会兵临城下,可以说北狄犯边是大楚最严重的军事威胁。

    由于北狄的入侵,即使是皇帝的亲政典礼彩排也不得不暂停,临时变成了商讨如何应对北狄入侵的军事会议。

    一听到北狄入侵,武将们立刻兴奋了起来,武将们本来就是靠军功积累资历,面对这可以立功的好机会,早已等不及了。

    “北狄为我心腹之患,时常犯我边关,臣愿领兵出战,一战而定,解决北狄。”

    禁军校尉陈元礼第一个站出来请战。

    在陈元礼之后,其他的禁军将领也纷纷请战,建议朝廷发兵,借此机会一举消灭北狄,一劳永逸。

    “太尉对此有何看法?”看着朝堂上武将纷纷请战,老成的丞相郑道源马上咨询刘知进,这位朝中第一名将的意见。

    “北狄与我必有一战,如今楚国兵强马壮,正是主动出击,北伐北狄的大好时机。”

    刘知进沉吟一会儿,缓缓说道,他显然也赞同北伐北狄的作战计划。

    武将们积极请战,身为楚国最高军事长官的刘知进也支持武将们的进攻计划,朝廷还有什么理由不出兵征讨北狄。

    作战计划也很快被制定出来,朝廷决定兵分两路讨伐北狄。

    作为朝中第一名将,刘知进当之无愧成为了为北伐军元帅,率领一路禁军主力北上进攻北狄。

    另一路,朝廷又派护羌校尉楚桓为招讨使,率领一万人由羌地出发,绕到北狄后方袭击北狄完颜部军队的补给和营地,配合刘知进的正面进攻行动。想要两面夹击,奇正相和,一战而定。

    “北狄大举进犯边境,为什么不见边境的烽火狼烟,只有边境守将的战报?”

    “北狄大举进犯边境,为何偏偏选在小皇帝亲政之前?”

    “北狄骚扰边境可谓是经常,为何这次朝中武将如此积极主张进攻?”

    看李绍正想着此次北伐的原因,邓尧一连几问,让李绍感到这次的北伐确实透着不同寻常,一些细节慢慢在脑中汇聚起来,勾勒出了一副完整的图画。

    “北伐是不是在初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赶在皇帝登基之前。”

    邓尧一语点出了问题的关键。

    “子明说的不错,皇帝还未亲政,此时出兵北伐,打赢了功劳自然是太尉的,而不是小皇帝的。若皇帝亲政了,功劳自然就和太尉没关系了。”李绍恍然大悟。

    北狄自楚国立国以来就是楚国最大的威胁,如果有人能够解决北狄的问题,那领兵之人在楚国的威望便是无人能敌。

    获得这无人能敌的威望,就是刘知进力主北伐的第一个原因。

    皇帝眼看就要到了亲政的年纪,凭借太尉的强势虽说推迟皇帝亲政不成问题,但由此带来的问题也很多,首先自然会引起皇帝的不满,然后会给群臣留下一个贪恋权力的印象,最后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能够继续执政,却一下子得罪三方的势力,这买卖说不上是赚是赔。

    可若是还政于皇帝,按照朝廷朝廷惯例,皇帝亲政之后,太尉会被明升暗降,赏赐太傅头衔,剥夺朝政大权,也就不能再以辅政大臣的身份自居统领朝政了,这显然也不是一个正确的选项。

    再说回楚国与北狄的关系,其实现在楚国和北狄的关系已经有所缓和了,北狄寇边,虽也有,但数量很少规模也不大,这也是为什么听到北狄寇边,边关武将求援,朝中群臣反应那么大的原因。

    得益于楚国的统一,整个中原汉族边关防御得以统一调动,北狄进入中原抢掠成功的几率越来越小,同时楚国也在边地与北狄开展贸易,利用草原上所必须的盐铁茶叶拉拢分化草原诸部,楚国和北狄自贸易以来,已经很久没有产生过大规模的冲突了。

    如今太尉一力北伐,回到使用武力征讨外族的老路子,北狄各族势必会反击,楚国边境也势必会狼烟再起,即使小皇帝当政,面对北狄的军事压力,又怎么会将刘太尉这个华夏第一名将弃之不用,这样无论皇帝是否亲政,太尉依然能够掌握军政。

    如何既能维护自己的形象,又能继续执掌朝政大权。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问题,刘太尉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北伐,通过北伐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这便是太尉力主北伐的另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