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明当暴君 » 第9章 你是朕的猛士吗

第9章 你是朕的猛士吗

    “给臣五千精兵,臣为陛下荡平贼寇。”

    孙传庭终于起身,向崇祯行了大礼。

    他当然看出了崇祯的目的,身为当朝皇帝能屈尊亲自来大狱来见他,已经给足了面子。

    即便他心中对朝堂再是不满,可如果还不识抬举,那就是取死之道了。

    崇祯闻言苦笑,这孙传庭果然跟史书中如出一辙,性格高傲的紧。

    原本的历史中,原主在崇祯十五年局势难以为继时,将这厮从刑部大狱中捞出来,孙传庭说的就是这句话。

    可他在大狱里呆了三年,根本不清楚外头是什么局势,还真当现在的流寇是三年前的流寇?

    你孙传庭五千人可荡平贼寇,那其他的朝臣会怎么想?就显得你孙传庭能耐?

    于是喜出望外的原主还真就只给他凑了五千兵马,是不是精兵不知道,反正老弱病残都有。

    不止于此,朝臣也使绊子,粮草不足、军械盔甲皆是生锈的劣等货。

    可牛皮已经吹出去了,孙传庭也只得自己咽下去。

    原本想着等到了陕西就地征兵重新练兵,可他才刚到陕西没多久,好大喜功的原主就不断下旨催他迎战李自成。

    结局自然是悲惨的,可以说孙传庭之死,与其性格中的孤傲也脱不了关系。

    这一点上,孙传庭几乎可以称之为文官之耻,毕竟能在朝堂里混的文官,哪一个不是圆滑世故,从不轻易得罪人。

    但这对现在的崇祯而言,完全无所谓,跟文官关系僵点好啊,朕可最喜欢孤臣了。

    “朕可就等孙卿你这句话了,只是……朕没有五千精兵给你,而且现在的流寇已经不是三年前,只那李自成一股,就已经拥兵二十万了。”

    崇祯并不打算隐瞒,他现在是真的没兵,不仅没兵,还没钱。

    孙传庭闻言心中一凛,他还以为崇祯刚才所说的局势有夸张的成分,如今看来并没有。

    连兵都没有,想来银子粮草也不会有,陛下是想让我孙传庭去送死吗?

    “西山大营的京营军,你可以随便挑。”

    孙传庭眉头一皱,京营的兵也算兵吗?不过都督府勋贵的家奴罢了。

    “战刀盔甲之类,只要兵部有,朕也任你取用。”

    哼,国库都空了,兵部又能好到哪儿去。

    “朕打算派你去陕西,当年你的秦兵如雷贯耳,朕很喜欢,你要给朕再组建起来,越多越好。”

    那您还不如直接处死我。

    “朕欲任你为山陕总督,以兵部尚书衔节制山西、陕西七个边镇,总督山陕军政、民政、财政等一切事务。”

    总督并非大明常设官职,都是因事而设,事毕即撤,原本大明根本没有这个官职,甚至连巡抚都没有,都指挥使为当地的最高军事主官。

    但明中后期以来,各地叛乱四起,贼寇往往四处逃窜,各地兵马互不统属,平叛效率低下,而设巡抚,巡抚掌一省军政、监察、司法。

    后来巡抚不够格了,就又弄出个总督,乃至明末最后几年,又搞出来个督师,但大抵上都是这个原因。

    只是不论是巡抚还是总督,基本都只是主掌军务,顶多以监察为辅,还从未有军政、司法、财政一把抓的。

    这别说封疆大吏,就说是土皇帝也不为过了。

    孙传庭闻言终于有所触动,甚至于出乎了他的预料。

    孙传庭曾任最高官职为陕西三边总督,但也仅仅是总督军务,这一下就是七边的总督,想来就连陕西行都司的甘肃镇也算上了。

    大明在边关一共设了九个军事重镇,称之为九边,后来由于战事又先后增添了三个边镇,但也仅仅是十二个。

    两省外加七边总督,这该是多大的信任才敢如此为之。

    孙传庭感念之余,再次拜倒:

    “陛下这份信重,臣不胜感激,然兹事体大,臣恐不效,有负皇恩,况且朝臣绝不会同意此任命,还望陛下三思。”

    “朕既然敢如此任命,自然是对你全盘信任,你只管去做事,给朕将兵练好。

    至于朝臣,倘若朝臣能替朕中兴大明,大明就不会是如今这般模样了,你应当知道朕在说什么。

    非常时期,当有非常之权,孙卿应该思虑的,难道不该是如何筹集粮草军饷吗?”

    崇祯说完,看向孙传庭。

    权力大,责任也更大,他舍得放权,自然也想看看孙传庭的应对之策。

    “以陛下之意,当是要臣自筹粮草军械,但山陕之地被流寇多番蹂躏,再加上旱灾与蝗灾,百姓早已满地饿殍不堪重负。

    两省之赋税指望不上,唯有向各地富户筹集。”

    说完孙传庭以余光瞄了一眼崇祯,似乎是想看看崇祯对此举是什么态度。

    崇祯大体上明白孙传庭的意思,说白了得靠富户,崇祯在来刑部大狱路上就想到了这一点。

    但他觉得有必要将自己的态度再重申一遍。

    “你向富户筹集,怎么筹集?难不成富户会老实的给你上交?”

    说罢,崇祯没给孙传庭回话的机会,示意孙传庭端起酒杯,他自己也端起来冲孙传庭遥相举杯,而后一饮而尽。

    “山陕之局势,由外观之,是为天灾,由内观之,又何尝不是人祸。

    孙卿想来熟识历朝历代之史书,当知道但凡王朝末年,必有大量百姓失去土地。

    百姓没有土地,只得沦为地主之佃户,以勉强温饱来形容已过之,不过饿不死罢了。

    这时倘若再有个灾荒,百姓彻底活不下去,唯有造反一途。

    今我大明何尝不是如此,土地兼并已经严峻到如此地步,比之天灾,人祸之罪远甚。

    既然根源在富户,那还有什么可顾忌的?

    倘若他们听话便好,倘若不听话。

    朕赐你天子剑,你替朕诛之。”

    孙传庭闻言呆愣了一下。

    崇祯话等同于说大明现在就是王朝末年,这等话即便臣子认同也不敢说,更别提是从当朝皇帝嘴里亲口说出。

    陛下真的与以前不一样了。

    “你无须惊讶,有位姓鲁的圣人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之人生,敢于正视淋漓之鲜血,朕深以为然。

    山陕这副担子不可谓不重,你要时刻谨记,不准加罪于民,其他任可为之,不必理会朝臣责难,万事有朕担着。

    孙卿,朕现在问你。

    你是朕的猛士吗?”

    信任、权力、后顾之忧,崇祯一并都给解决了。

    言尽于此,孙传庭还有什么可说的。

    他甚至有些感动,有些愧疚,亏自己刚才还因区区牢狱之灾怪罪陛下,悔不该也。

    “臣领命!若不效,必自绝也!”

    值此,孙传庭再度拜倒,这次已然心悦诚服了。

    “嗐,什么死不死的,你给朕解决流寇之前,朕不许你死。

    该死的是那些士绅,是那些商贾,尤其是晋商,到了那边,你定要好好查查这些家伙,朕严重怀疑这些家伙勾结建奴。

    其实也没必要多耗费精力,你记住,有罪名要杀,没有罪名制造罪名也要杀,人有多大胆子,富户才会有多大产。

    你瞪什么眼,这儿又没外人,这些商贾士绅,你不去抢,最终还不是便宜那流寇和鞑子?

    当然,倘若孙卿觉得这么做名声不好,朕再给你出个主意。”

    在得到孙传庭同意去山陕收拾烂摊子后,崇祯果然心情大好,也自然开始说起了心里真实的想法。

    可这却再次吓到了孙传庭。

    什么叫有罪名要杀,没有罪名制造罪名也要杀?

    什么叫人有多大胆,富户就有多大产?

    这是陛下能说的话吗?

    倘若让朝臣和天下士绅知晓,陛下知道会酿成什么后果?

    孙传庭伸着脖子冲监牢的过道里瞅了瞅,好在并没有外人。

    “孙卿莫要分心。”崇祯提醒道,接着又开始说起了自己刚想出来的妙计。

    “你啊,到了那边脑子得活道点,譬如招安个山贼什么的小势力,让他来替你去抢,或者干脆你自己安排手下去做。

    怎么又瞪眼?朕这不是在帮你想主意?

    孙卿,大明的时间可不多了,朕的时间也不多了。

    亿万百姓与个别士绅,孰轻孰重还用朕说?

    倘若你还是那种腐儒心态,干脆也别去了,朕另寻他人!”

    崇祯说着说着,看到孙传庭眼睛都直了,心中不悦道。

    寡人耗费脑细胞给你想主意,你这老帅比不仅不感激,怎的还吹胡子瞪眼。

    “这……臣知晓,臣自有分寸。”

    孙传庭闻言赶紧行礼,同时悄摸擦了下额头上的冷汗,心道陛下之心思真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呀。

    “嗯,这就对了,还有件事,你虽掌管七镇之兵,但目前兵力基本都被洪承畴调到了关宁锦防线。

    朕不信任那洪承畴,容后便会想法子夺其兵权,你且准备着。

    另外,朕打算放弃宁锦防线。”

    这话一出,孙传庭顿时虎躯一震再度失态。

    ……